史紅亮 王立宏 鄭甜


摘? 要:針對當前學校籃球單元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基于比賽能力導向的小學籃球大單元教學需要從單元內容選擇、單元課程安排邏輯和單次課結構設置等三個方面進行系統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完整、全面和科學的大單元教學設計,保證大單元教學實施的效果。
關鍵詞:比賽能力;情境教學;大單元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10-0029-03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籃球教學普遍存在著只重視籃球技術動作規范教學,而忽視學生籃球比賽能力提升的問題。第一,教學中涉及的籃球核心技術內容少且只重視技術動作的教學。例如傳接球教學只教授雙手胸前傳接球,沒有頭上體側等多種同樣重要的傳接球動作教學;只學練技術動作本身,對于比賽中什么時候用、如何使用的重要內容卻并沒有涉及。第二,教學中“比賽”太少,無論是技戰術教學課中的比賽還是完整的比賽課都很少,沒有學生展示和應用的機會,并且對于比賽真正需要的體能以及規則、裁判法知識等也很少涉及。第三,3~6節課小微單元的存在,讓籃球運動的教學流于表面,使學生對于籃球的認知和技能的掌握停留在最初階段,很難形成真正的籃球技能,更無法具有良好的比賽能力。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比賽能力為導向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思路,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長時間、系統化的大單元教學安排下,進行基于比賽的情境技戰術學練,學習到籃球技能的動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學會在比賽中該如何正確使用技戰術的能力,最終提升籃球比賽能力。本文將以小學高年級大單元設計為例進行闡述。
一、基于比賽能力導向的大單元內容結構與要點設計
(一)基于比賽能力導向的大單元內容結構
小學階段籃球課每學期18課時,6年12學期共216課時。每個學期大單元教學內容結構與要點包括: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展示與比賽、運動項目完整體驗等五個維度。
1.基本知識與技能
課堂教學中針對基礎知識、基本姿勢、移動、運球、傳接球、投籃、持球突破、組合技術等的學練。
2.技戰術運用
教學中針對人盯人攻防的學練。
3.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
發展速度、協調、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的方法。
4.展示與比賽
課堂教學中技戰術學練之后的比賽實踐部分。
5.運動項目完整體驗
在一個學期大單元教學最后的至少3節課組成一個完整的籃球項目活動,可以是小賽季,目的是讓學生在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后,在最后階段有一個運動項目的完整體驗。這當中包含了規則與裁判法、觀賞與評價等學習內容。
(二)基于比賽能力導向的大單元內容要點設計
水平三大單元教學內容要點(表1)設計的目標是培養學生了解籃球運動的發展,了解規則及技戰術特點,能夠進行三對三、四對四、五對五的比賽,并在比賽中進行裁判,對比賽過程有一定的觀賞和評價能力。
基本知識與技能是以籃球基本知識和小籃球基本技術為根本,水平三強調簡單情境下基本技術的運用。
技戰術運用是戰術方法的學練,從水平二階段開始逐步展開,水平三進行簡單學練。
專項體能與一般體能,水平二、三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各占一半。
展示與比賽是在教學過程技戰術學練之后,針對性地設計比賽(修改簡化規則比賽、真實比賽等),重點是對所學技戰術在對抗情境下靈活運用以及戰術意識、團隊配合、體育品德的培養等。
運動項目完整體驗為小賽季的形式,用至少3課時的時間完整打造一個籃球系統活動,重點是鞏固技戰術學練效果、實踐規則與裁判的知識、觀賞與評價比賽或游戲等。
二、基于比賽能力導向的大單元教學課程邏輯順序安排
基于比賽能力導向的小學籃球課大單元教學,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籃球技能的學練。為了更好地提升大單元教學的效果,一個學期18次課的內容安排要更加科學合理。
(一)課程內容的設置遵循為學生能夠進行相應比賽的目的
為了讓學生能夠進行比賽,必然涉及比賽所需要的移動、運球、傳接球、投籃和防守等方面的核心技術,因此,在學期大單元18次課的教學過程中,肯定會將移動、運球、傳接球、投籃和防守等方面的內容包含進來,并各自在不同年級設定本階段應該掌握的核心技戰術,且隨著年級提升,核心技戰術呈現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趨勢。根據這樣的邏輯順序,在水平三階段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術內容包括幾個方面(表2)。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技術在不同年級學練要求是有區別的。“新授”指該技術在本階段是剛開始學習,主要進行技術動作鞏固和和簡單情境下應用的練習。“鞏固”指該技術在本階段是多種簡單情境下的應用練習。“提升”指該技術在本階段是復雜情境下的應用和(或)多人配合下的應用練習。
(二)課程內容的設置遵循組合技術學練-簡單規則下的對抗競賽-簡單規則下的多人對抗競賽-小賽季比賽的邏輯順序
以水平三五年級大單元教學設計為例:基本知識教學為1節課。傳接球、運球、投籃和持球突破組合技術教學6~7節課,綜合組合技術教學3節課,簡單規則下的對抗4~5節課,小賽季3節課(表3)。各類課程教學數量由教師根據學生掌握情況進行統籌安排,目的是讓學生既掌握技戰術動作的方法,又應用該技戰術的多種復雜情境,并在對抗和比賽中能夠有初步的使用,切實提高比賽能力。
三、基于比賽能力導向的大單元課程結構設置
為了提高學生籃球比賽能力,除了在內容選擇和大單元課次安排上進行合理設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上好每一節課,尤其是組合技術教學課,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學有所獲,并有針對性地提升專項運動能力,最終形成綜合的比賽能力。
小學籃球課堂教學遵循“學會、勤練、常賽”的教學理念。這里的“學會”是指教學中,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或者掛圖演示等方法,讓學生既明白技術動作規范,又知道在比賽情境下應用的要求。“勤練”是指根據技術在比賽中應用的要求,設計特定比賽情境,讓學生在其中感受技術動作的使用時機和要求。“常賽”是指在學練之后,通過簡化或改變規則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賽的環境中進行體驗和應用,真正提高學生在比賽中觀察和做決斷的能力,切實提升比賽能力。
例如交叉步持球突破技術教學中。“學會”階段要讓學生明白該技術是接球或持球隊員在外線,面前只有一名防守隊員,且此時內線空虛時,可以使用的一種突破技術,可銜接投籃、上籃或者傳球等技術。“勤練”階段要設計模擬比賽情境,在罰球線以上的0度、45度或者90度位置設置標志桶,讓學生模擬外線防守薄弱、內線空虛的情況,果斷進行交叉步突破的使用;接著進行有防守人消極對抗情況下的情境練習,讓學生通過判斷防守隊員的站位,決定是采用從左邊還是右邊進行突破。“常賽”階段可設計1對1對抗賽,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包括交叉步持球突破在內的運球和投籃技術動作,如果采用該技術得分,將得分分值提高。或采用2對2對抗賽,在分析判斷場上情況下,綜合運用傳接球、運球和投籃技術,同樣以改變分值的方法,鼓勵使用交叉步持球突破技術。
綜上所述,基于比賽能力導向的小學籃球課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制定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指導,應用基于比賽的球類教學理念,從籃球運動規律、學生小學六年教學的整體安排、不同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創設適合青少年籃球學練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潘建芬.大單元教學設計初探——以體育課程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18,15(19).
[3]史紅亮.小學籃球課堂教學融入“教會、勤練、常賽”實踐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21,4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科研專項課題“‘學練賽’一體化視角下中小學體育結構化教學的實證研究”(2020TY013112ZB)階段性成果]
(1.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學院? 100009)
(2. 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實驗小學東園校區? 100102)
(3. 北京市通州區官園小學? 1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