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利 楊雪穎
1.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陸港門診部,陜西西安 710061;2.陜西省結核病防治院內三科,陜西西安 710100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發生發展與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其健康行為有密切關系[1]。消化性潰瘍患者多伴有強烈的疾病不確定感,健康素養水平低下,導致健康行為方式的偏移,也是患者復發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2]。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促進健康素養及健康行為方式的養成[3]。微信作為交流工具在人群中已廣泛普及。多元化健康通過對不同健康教育方式的優化整合,可滿足不同個體特征患者健康教育細分需求,實現最大化健康教育效果[4]。本研究探討基于微信主導的多元化健康教育在Hp 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擇2017 年7 月—2018 年6 月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125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陳灝珠《實用內科學》[5]消化性潰瘍診斷標準,且經14C-尿素呼氣試驗(14C-UBT)確診為Hp 陽性;②能正常交流和閱讀;③熟練使用微信;④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告知研究事項后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或認知障礙;②伴有出血、穿孔或癌變;③嚴重聽、視覺障礙。根據住院時間分為實驗組(2018 年1 月—2018 年6 月)64 例、對照組(2017 年7 月—2017 年12 月)6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兩組均給予Hp 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相同的健康教育內容。參照相關文獻資料[6-7]編制《Hp 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健康教育手冊》及音視頻資料,包括疾病知識、用藥管理、健康生活方式、飲食管理、心理調護等。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方式,包括發放健康教育手冊、集中宣教(2 次,60 min/次)、個體指導、隨訪管理(門診隨訪、電話隨訪、復診)等。實驗組聯合應用基于微信主導的多元化健康教育。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組建多元化健康教育小組:包括護士長1 名、資深醫師1 名、專科護士7 名、同伴教育者6 名,組織學習《Hp 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健康教育手冊》、微信教育、同伴教育等相關知識,指導患者熟悉微信使用方法。
(2)設計健康教育主題:包括疾病知識(2 主題)、用藥管理(3 主題)、心理管理(4 主題)、健 康生活(4 主題)、飲食管理(2 主題)等15 個主題,組織標準化病人(護士擔任)拍攝專題視頻(20 min/個),包括情景演示、背景音樂、語音提示、文字解說、圖片說明等。
(3)健康教育:①發放健康教育手冊、集中宣教同對照組。②微信教育:組建微信群,由護士長任群主,由專科護士、同伴教育者擔任正副組長。指定一名專科護士將健康教育手冊、15 個健康教育主題推送到群中,每周挑選1~2 位患者對感興趣話題展開互動。采用微信提醒、電話通知、適度獎勵的形式加強群中管理。③網站宣傳:在醫院網站上開設消化性潰瘍專區,組織醫護人員進行視頻講座,1 次/周,10 min/次。開設留言窗口,及時回復患者咨詢。④同伴教育:招募7 名同伴教育者(學歷≥高中、有良好健康素養/健康行為、有良好語言表達能力者),組建6 個同伴教育小組(10~11 名/組),在專科護士指導下,開放階段性同伴支持教育活動(院內3 次,院外12 次)。⑤家屬同步教育:要求患者全程參加患者健康教育活動中,承擔起教育監督患者行為、暢通護患溝通渠道的職能。⑥隨訪管理:包括門診隨訪(1 次/月)、微信隨訪(2 次/月)、電話隨訪(1 次/周)、家庭訪視(出院后3、6 個月各1 次)等。
①疾病不確定感:采用疾病不確定感量表[8]進行測評,包括不明確性(13 條目)、不一致性(7 條目)、復雜性(7 條目)、不可預測性(5 條目)4 維度,每條目采用1~5 分評分,分值越高不確定感越強烈。量表Cronbach’s α=0.845。②健康素養:采用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 版)[9]進行測評,包括基本知識與理念(25 條目,0~25 分)、健康生活方式及行為(29 條目,0~29 分)、基本技能(12 條目,0~12 分)3 維度,回答正確記1 分,回答錯誤記0 分,分值越高健康素養水平越好。量表Cronbach’s α=0.912。③健康行為:采用健康行為量表[10]進行測評,包括健康責任感(9 條目)、運動(8 條目)、營養(9 條目)、自我實現(9 條目)、人際支持(9 條目)、壓力應對(8 條目)6 個維度,每條目采用1~4 分評分,分值越高健康行為越好。根據各維度得分達標率分為高水平(得分>66%)、中水平(得分33%~66%)、低水平(得分<33%)3 個等級。量表Cronbach’s α=0.854。④隨訪6 個月,統計兩組復發率。
采用SPSS 21.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訪6 個月,兩組疾病不明確感評分明顯低于同組教育前(P <0.01),且實驗組不明確性、復雜性、不可預測性、疾病不確定感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健康教育前后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健康教育前后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分,)
注:t1、P1 值為兩組教育前比較;t2、P2 值為兩組隨訪6 個月比較
隨訪6 個月,兩組健康素養評分明顯高于同組教育前(P <0.01),實驗組基本知識與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及行為、基本技能、健康素養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素養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素養評分比較(分,)
注:t1、P1 值為兩組教育前比較;t2、P2 值為兩組隨訪6 個月比較
隨訪6 個月后,實驗組健康行為評分均優于教育前,對照組營養、自我實現、總體健康行為優于教育前(P <0.05),且實驗組運動、人際支持、壓力應對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隨訪6 個月,實驗組復發2 例,對照組復發8 例。實驗組復發率為3.1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11%(χ2=4.235,P <0.05)。
消化性潰瘍的遠期高復發率一直是治療難點[11]。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貫穿于疾病始終,易影響患者治療依從行為[12]。健康素養與健康行為對消化性潰瘍發生發展、治療轉歸,發揮著關鍵作用[13]。如何尋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緩解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對提高健康素養及健康行為就尤為重要。
微信具有交流廣域性、即時性的特點,克服了傳統教育在時間及空間方面的限制,實現了教育全程的全覆蓋,可滿足時下人們碎片化閱讀習慣[14]。多元化健康教育通過整合新媒體與傳統媒介等多種健康教育形式,可拓寬健康教育途徑[15]。研究表明[16],基于微信群的同伴教育有助于化解慢性病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本研究通過實施基于微信主導的多元化健康教育,結果可見,實驗組不明確性評分、復雜性評分、不可預測性評分、疾病不確定感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所得結論也支持上述文獻觀點。

表4 兩組健康教育前后健康行為比較(例)
健康素養是個體獲取理解健康信息并作出健康決策、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17]。我國居民慢性病防治素養、基本醫療素養水平分別為11.48%、12.76%[18],遠遠低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標準[19]。進一步研究表明,基于微信主導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涵蓋了疾病與治療、心理建設、健康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主題化設計可保證健康教育的針對性與持續性,微信等新媒體健康教育能持續給予患者視覺沖擊,同伴教育通過示范效應,激發患者正性行為的產生[20]。家屬同步教育可發揮家屬獨特的親情干預,實現醫護人員無法達成的教育效果[21]。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可發揮集成作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結果可見,實驗組基本知識與理念評分、健康生活方式及行為評分、基本技能評分、健康素養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與羅俊娥等[22]、符名勇等[23]文獻報道基本相似。
研究指出,疾病不確定感會降低個體在疾病管理及健康行為方面的積極性,而健康素養則有利于提高個體疾病管理及健康行為[24-25]。隨著Hp 陽性消化潰瘍患者疾病不確定的緩解、健康素養水平的提高,履行健康生活方式行為能力與自覺性得到加強,這也是消化性潰瘍患者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基于微信主導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應用于Hp 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中,能夠有效化解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提高健康素養水平及健康行為能力,預防消化性潰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