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對學生實行適當的有效指導,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德育教育教學工作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角度,分析了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課堂教學
引言: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提高小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經過教研工作者不斷探索實踐,發現將德育教育與課程教學相結合,不僅能改善當前的教育教學現狀,還能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重要,因此,對于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策略的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意義
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語文知識的講解傳授,還應該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更好地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追求理想,讓學生在德育教學中如沐春風。不管是哪個學科,都離不開德育教學,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基礎性學科,和德育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由于小學生的社會閱歷較少,對于知識來說,他們的感知能力不高,很多學生無法判斷是非善惡,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教師需要強化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明確語文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現有的教材,對課堂上需要講解的內容合理的安排,注重德育教育的階梯性。小學語文各個教學環節,不管是語文課文的講解,還是寫作、閱讀教學,都應該滲透必要的德育教學內容,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能夠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質。
二、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策略
1.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也是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將學生的思想引向積極健康的一面,引導學生在寫作時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有利于他們通過寫作學習美好的品質。教師想要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寫作題目的設立問題。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對作文的題目作用進行分析,將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進行結合,使學生在將其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并且將想象力體現在作文中。文如其人,通常一篇文章中表現出的情感、道德取向以及表達方式等都能反映出作者的性格、情感以及品質。因此,教師要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德育真正滲透到語文寫作教學中。這樣也可以促使學生認識到寫出高質量的文章不僅需要對文字進行雕琢和靈活運用寫作技巧,還需要將真實情感融入寫作中,提高寫作能力,深化文章內涵。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注意生活細節,利用實踐使學生感受生活的美。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游____”題目要求是:你游覽過那些地方?哪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先在橫線上填寫這個地方的名稱,把題目補充完整。按照游覽順序寫寫這個地方,把游覽的過程寫清楚。在教學這個內容時,我先教給學生寫作方法:一要交代游覽的地點;二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清游覽過程,要抓住主要景物進行介紹,要突出景物的特點;三要抒發自己的感情。在教學課堂中啟發學生:我們英德還有哪些著名的風景名勝?而后我就引出我們當地最出名的風景旅游勝地“寶晶宮”并以此為例,先出示提前拍攝好的圖片、以及在網上收集到的有關“寶晶宮”的資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腦海里初步形成一個輪廓,再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抓住重點景物,并運用所學的方法寫好本單元的作文。由此順延到我們祖國地大物博、風景優美、山川秀麗,秀美的景色數不勝數,教育學生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為建設祖國而貢獻自己的力量。由此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的熏陶與教育。
2.利用生活化語文教學滲透德育
德育是一項“潤物無聲”的工作,只有將其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才能夠更好地突顯出德育的價值和意義。語文教師在講解和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需要與生活進行有效結合,將教學與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更好地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實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語文《出塞》《涼州詞》這兩首古詩時,課前我先布置學生熟讀幾遍,圈出要掌握的生字詞,并利用所學的方法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到正式講課時,運用課件展示學習,讓學生了解這兩首詩當時所處的年代背景以及詩人的境況與情感。通過“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突出戰爭的殘酷,以及戰士為保衛祖國而不惜犧牲一切的英勇精神。并由此聯系現實生活實際,例如去年的疫情,多少白衣天使的無畏的付出,醫學科研人員爭分奪秒的研制疫苗,為了不使疫情的擴散,政府所做的各項決定,國家免費醫治患新冠的病人,研制出疫苗后又免費地為老百姓注射。又例如去年六月,在喀喇昆侖高原,橫亙西部邊境,印軍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悍然越線挑釁,為保家衛國而犧牲的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他們用生命為我們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山河,寸土不讓”。通過一系列的真實事例,讓學生的思想受到沖擊,讓學生感悟到只有祖國強大才不受外來欺侮,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愛國衛國主義觀。由此可見,利用生活化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組織教學活動,在深化學生對生活和知識感悟的同時,達到提升學生德育素養的教學目的。
3.巧妙使用語文德育教材
小學階段是養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在教學過程中與其枯燥無味地講解,不如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充分使用語文課文中的德育素材,深度挖掘每個單元的主題內容,將語文教師作為挖掘單元教育的核心內容,根據每個單元主要任務設置德育內容,具體的設定每一節課的德育內容進行滲透,有機地結合語文課文。教師為了實現教學和德育的融合,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例如,在教學《黃山奇石》這課,教師可在講解過程中,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以后,描繪黃山奇石的奇麗,以及景色的秀麗,讓學生在感受意境的同時,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還可以在教學時,播放黃山四絕的鏡頭,讓學生感受黃山奇石所具備的獨特美,了解黃山奇石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讓學生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欣賞黃山奇石的強烈愿望,帶著濃厚的興趣步入新知識的探索。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創設具體的活動情景,讓學生感受到黃山奇石獨特的美,受到文化的熏陶。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奇石進行研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配樂、齊讀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感。進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親近自然,讓學生感知世界中美好事物,更愿意去觀察、去探索,讓學生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在備課時還需要抓住每個單元的主體思想,把人文要素與語文要素結合起來,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讓學生愛上語文。尤其是在語文課文講解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選擇和尊師明禮、誠實守信相關的課文,使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不同故事背后的教育內涵,加強語文教學和德育教育的滲透。讓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并通過品讀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他們了解個人情感以及文章內涵,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正確的德育教育。
結論:總之,在小學語文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從某方面講不僅能從根本上為“立德樹人”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所以將其與語文課程教育教學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譚長浩.“心”的實踐“心”的成果——小學語文立德樹人的策略分析[J].家長,2020(35):41-42.
[2]宋娟.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四重奏——讓學生在朗讀中步入德育殿堂[J].吉林教育,2020(34):32-33.
[3]芶蓉.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滲透——以統編版三四年級教材為例[J].現代交際,2020(22):104-106.
[4]王倩.讓德育之花綻放光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德育之策分析[J].教育界,2020(4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