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浩
創新、創業,不但能發展企業、產業,實現財務自由;還能助力參政議政,推動社會進步,邁向思想自由;更能時時更新自己,激發自己,保持心態活力和身體健康。對于作為統一戰線成員的創新、創業者,這是責任,更是機遇。
在中共中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之下,越來越多的統一戰線成員投身創新、創業,“雙創”群體中的代表人士也陸續被各民主黨派發現、吸納。怎樣在創新創業、發展企業、服務社會的同時,發揮自身優勢,把“雙創”和參政議政相結合,努力在本職工作和建言資政兩個方向都取得積極的成果?我結合自身實踐,分享幾點體會。
一、發揮專業知識的獨特作用
投身“雙創”的黨派成員,大多具備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有的還是相關領域的專家。把這種專業知識針對性地運用于參政議政,就有可能提出比較獨特的建議。以我在2021年上半年提出的“改進人口普查方式”的建議為例。
一開始我沒有特別關注人口普查,直到看見一個報道,說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人口普查,“按照普查登記要求,逐一回答了普查員的詢問,普查員將信息輸入到平板電腦中。隨后,總書記在申報人簽名欄中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我想,普查員詢問的,無非是姓名、性別、籍貫、家庭成員等等。專業知識告訴我,這些信息在戶籍系統里都有,沒有任何理由去占用總書記的寶貴時間。我又查到:第七次人口普查建了近七十萬個機構、聘了七百多萬名普查人員,應該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而且,得到的普查結果與歷年統計公報的互相矛盾,引來不少質疑,有關部門多次出來解釋。從信息專業的視角,入戶調查的結果,一定不如信息系統中的數據準確。但和一些專家討論時他們提出:一是存在著居住地和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的情況,二是人口普查的長表有收入、就業等信息,所以還得入戶調查。但以我的信息專業知識,我很清楚地認識到:一個人在各個地方居住的時間長短,很多軟件系統都能證明,和行蹤相關的健康碼、行程碼都是系統自動產生的,不需要入戶調查。而收入、就業等信息,稅務系統、社保系統等都很完整,入戶調查肯定不如從系統取數。因此,我提出了“整合各個系統的信息,建設人口統計實時信息系統,取代費時費力費錢、結果又不準的人口普查”的建議。建議引發關注后,有關部門專門向我解釋:存在著結了婚不領證、生孩子不報戶口等“行政系統未包括的數據”,所以還得入戶調查。我跟他們討論:如果群眾生了孩子都不去報戶口,結了婚都不去登記,入戶調查更沒有用,應該采用其他的激勵政策,如對不論任何原因導致的“黑戶”,入戶時不但概不處罰,而且入戶有獎,這樣才解決問題。
我近幾年提出的“用信息系統‘名單管理’構建公職人員財產核查機制”“用信息技術完善‘間接民主’”“用信息技術強化黨內民主”“信息技術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信息技術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應用”等建議,都是基于專業知識調研才提出的,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二、結合創新創業的典型實踐
作為改革實踐的重要內容,創新、創業往往要觸及舊有的體制、機制,較易招來傳統模式和既得利益的反彈。如果對在“雙創”中發現的典型事例加以解剖,找出存在的共性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其針對性、實用性就會比較突出。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個公司用軟件管理免費通勤車,為當地的機構、企業提供了多年的服務,深受好評。但當某功能區管委會讓該公司為管委會機關干部職工提供服務時,盡管車輛、司機都具備營運資質,區交通運輸部門也審查、核準,但因市公交公司舉報而被市交通運輸部門認定違法,扣車、審人。我認識到這個案例反映的是一個普遍現象:隨著改革開放和技術進步,各種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難免和現行法規有程度不同的不一致、甚至抵觸,特別是對專營權的影響。中央鼓勵創新,強調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要“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方式”,但由于缺少具體標準,在一個新業態、新模式出現時,監管部門的態度往往傾向于限制、取締。我提出了“用‘正面清單’落實‘包容審慎’監管”的建議:對于涉及國家安全、金融穩定、安全生產、人民健康等方面的應該依法從嚴監管;對于只是在形式上涉及專營權、資質門檻等的應予適當放開,允許在法規調整之前試行、試點;對于哪些行業和產業、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適當放開專營權,對于哪些類別的準入資質、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適當調整、降低,都用正面清單的形式作出明確規定;并根據共享經濟的特點,適應“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趨勢,在專營權、資質審定時把范圍從所有權擴大到使用權;同時設計新的監管方式以防范風險。
結合“雙創”實踐,我近年來提出了“‘營改增’之后的政策完善”“落實對‘四技’服務的政策優惠”“填補‘非行政審批’取消后的管理真空”“社保入稅有關政策措施”等建議,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發揮“破除思維定式”的特點
新時代的參政議政,要使得所提的建議有新意、有價值,越來越需要發現新問題、構思新機制、設計新舉措,破除思維定式非常關鍵。而創新、創業,要研發新的技術、創造新的模式、規劃新的應用等,破除思維定式本來就是剛需,對參政議政很有幫助。
2021年年初,我參加黨派大調研,接觸到“研發投入強度”這個指標。華為公司的研發投入金額約占廣東全省的三分之一,而廣東是全國的研發投入大省,都占廣東的三分之一金額了,華為的研發投入強度應該是全國第一了吧?不是,第一名是百度,比華為多50%。而百度投入金額只有華為的七分之一,強度卻多50%,公式會有問題嗎?“研發投入強度”從20世紀就開始使用,各類機構、部委層層把關,在給企業配資金、定資質、給政策時都用作標準,非常成熟、重要,沒有任何懷疑的理由。但我“無知者無畏”地去摳這個指標,發現企業的計算公式確實存在問題:研發投入強度的分母,地區統計時用的是GDP,GDP對應到企業應該是增加值;但由于某種原因,對企業考核時分母沒有用增加值,而用了營業收入。這就是問題所在:華為一部手機賣幾千元,增加值可能只有幾百元,大部分是外采成本;而百度的營業收入絕大部分是增加值。顯然,這樣的計算公式,一是讓企業和地區之間不一致,二是讓企業之間不可比,導致評價不公、資源錯配。我就提出了“把企業公式的分母改為增加值”的建議。這應該是多年養成的“清零思維”使然。我另一些“異想天開”但又落到實處的建議中,也都有“清零”的影子。
四、用“雙創”思路提高建議的可行性
創業、創新,要找到真問題、尋找好資源、采取實措施,把這種思路用到參政議政上,就能大大提高建議的針對性、可操作性。
最近,中共中央發布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總體方案,要求“深合區”不能搞成總部經濟、注冊經濟,要放實實在在的產業。那放什么產業呢?我分析:橫琴所規劃的四大類產業,有的在之前已經發展多年(如中醫藥、文旅),有的基本屬于空白(如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有的在澳門本土已經過剩(如會展),有的依賴于實體產業(如現代金融)。進入“深合區”時代,并沒有為這些產業帶來突破性的機遇。這是“真問題”。要解決問題,我從“總體方案”中去“找資源”,發現中央要求“用足用好澳門自由港的有利因素”。但澳門沒有深水港,自由港的功能已經被限制了很多年。怎么解決“自由港無港口”?我想到了先例:澳門大學沒有土地,中央在橫琴給了土地建設新校區。借鑒這一思路,珠海高欄港的深水港資源可以用上。我建議:利用高欄港的深水港資源,在橫琴吸引和培育進出口貿易、海運、金融等支撐產業,激活澳門的“自由港”“獨立關稅區”等牌照優勢,三位一體地建設澳門新港,把“澳門+高欄港+橫琴”建成遠洋、經貿、金融中心。這樣。既可以從根本上促進澳門的適度多元化,又能帶動橫琴、珠海和珠江口西岸的發展,建設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窗口。這個建議,廣東省政協和人民網專題討論,九三學社中央高度重視,已經組織了專題調研。如果說我的建議一般都具備較高的可操作性,主要得益于“雙創”的思維方式。
五、利用“雙創”能力推動建議落實
除了上述從智力上對參政議政的幫助,“雙創”有了基礎,就更有能力去推動參政議政所需要的調研和各項活動。
2008年我在珠海提出了“低碳經濟示范”的建議,這在當時是個全新的題目。需要市委、市政府決策,需要有國內外專家的調研論證,但在決策之前,市里又不可能給調研經費。為了走出這個“循環”,我自費請來專家,促成了市領導的決策。如果我不是一個創業初成的企業家,這個建議可能就沒有下文了。低碳交通是低碳發展的重要方面,我在珠海政協提案建議恢復自行車道、建設自行車交通系統,為了發動更多的政協委員關注,我承諾“委員愿意騎自行車開完政協會議就送一臺折疊自行車,100臺為限”。那兩年珠海市政協專門制作了帶編號的自行車停放證,把最方便的位置全部留給自行車,散會后自行車先走、汽車后走,“百名委員單車赴會”成了熱點,有關自行車系統的政協提案增加了10倍以上。為了讓珠海“兩會”傾聽到市民呼聲,我還發起“金點子亮珠海”的社會調查。要保證收集到的建議是負責的,活動就應該實名;那怎么要求市民實名呢?有獎!要抽獎、評獎、發獎,實名是前提。我設立了百萬元級別的獎勵基金,收集到的建議匯編成“金點子薈萃”,珠海“兩會”的建議、提案有80%以上都來自“金點子”,那兩年,“滿城盡講金點子”成了珠海“兩會”的熱點。另外,我還努力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服務、公益活動去推動體制、機制的優化,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時代形象。所有這些,都得益于創新、創業的成果。
總之,創新、創業,不但能發展企業、產業,實現財務自由;還能助力參政議政,推動社會進步,邁向思想自由;更能時時更新自己,激發自己,保持心態活力和身體健康。對于作為統一戰線成員的創新、創業者,這是責任,更是機遇。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促創工委會副主任、資環專委會副主任,遠光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