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宇
(大同市第二人民醫院,山西 大同)
乳腺癌是當前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已經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隨著當前醫學技術的發展,在對患者的治療中,改良根治手術治療已成為乳腺癌患者常見候選手術方案,這種治療方案具有切除范圍徹底的優點,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是該手術治療中的重要部分[1-2]。隨著現代診療技術的發展,乳腺癌患者術后生存時間有了極為明顯的提高,因此,患者對術后生活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為了有效的對患者術后慢性疼痛進行控制,就需要對引起術后慢性疼痛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加以預防[3-4]。本次研究針對乳腺癌患者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慢性疼痛的發生情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80例乳腺癌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疼痛將患者分為疼痛組與非疼痛組。疼痛組患者118例,年齡32~54歲,平均(47.18±3.28)歲;非疼痛組患者62例,年齡31~55歲,平均(35.32±3.53)歲。
納入標準:于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患者;術前經確診為原發性乳腺癌且無遠處轉移患者;無惡性腫瘤史患者;無患側肢體運動感覺功能受損患者。
排除標準:行乳腺癌保乳手術患者;乳腺良性腫瘤手術史患者;術后發生感染患者。
通過對兩組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對比兩組患者年齡、體重指數、術前化療、術前焦慮/抑郁、手術類型、慢性疼痛史、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急性疼痛情況、術后化療與放療等各項信息進行對比。
疼痛組患者疼痛部位、疼痛性質分析。
影響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相關單因素分析。
乳腺癌患者術后疼痛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采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180例患者術后6個月的跟蹤隨訪發現,術后疼痛患者發生率為65.56%(118/180),且患者疼痛部位與疼痛性質各有不同,見表1。

表1 疼痛組患者疼痛部位、疼痛性質分析(n, %)
通過對影響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患者年齡、慢性疼痛史、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評估時間、術后急性疼痛等均為導致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的單因素(P<0.05),見表 2。
將以上單因素代入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患者年齡、慢性疼痛史、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急性疼痛均為影響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在臨床研究中表明,對乳腺癌患者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慢性疼痛是極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起伏較大。通過對導致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導致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的因素較多,因此,可針對導致患者疼痛的因素進行預防,從而減少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的發生。
在本次研究中,針對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慢性疼痛發生情況進行分析,并得到以下研究結果:對180例患者術后6個月的跟蹤隨訪發現,術后疼痛患者發生率為65.56%(118/180),且患者疼痛部位與疼痛性質各有不同;通過對影響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患者年齡、慢性疼痛史、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評估時間、術后急性疼痛等均為導致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的單因素(P<0.05);將以上單因素代入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患者年齡、慢性疼痛史、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急性疼痛均為影響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因此,我們認為,患者年齡、慢性疼痛史、淋巴結清掃個數等因素都與患者術后疼痛有著極為重要的關聯,加強對患者獨立因素與的預防,能有效減少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的發生。

表2 影響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相關單因素分析[±s, n(%)]

表3 乳腺癌患者術后疼痛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綜上所述,患者年齡、慢性疼痛史、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急性疼痛均為影響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應當加以預防,減少患者術后疼痛。高齡患者因神經營養恢復差導致出現疼痛幾率大,既往有慢性疼痛史患者疼痛閾值低,術后出現疼痛幾率大,清掃腋窩淋巴結個數多,說明清掃徹底,同時神經損傷或失營養幾率增大。術后急性疼痛的出現表明術中可能有神經損傷或神經周圍組織水腫。針對以上原因,減少淋巴結清掃個數,避免術后急性疼痛出現這兩個獨立危險因素可采取前哨淋巴結活檢,若無淋巴結轉移跡象,減少腋窩清掃范圍,避免盲目擴大清掃范圍來降低術后疼痛發生。針對既往有慢性疼痛患者,可在術后早期鎮痛,疼痛時早期鎮痛,避免慢性疼痛加重。通過術式改進,圍手術期疼痛管理,可減少或去除導致慢性疼痛獨立危險因素影響,使患者早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