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燕,趙琿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焉耆醫院 檢驗科,新疆 焉耆)
近年來,隨著臨床上抗生素不規范使用情況的不斷增加,細菌的耐藥性不斷提高。這導致藥物治療效果降低,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臨床上,為了達到療效往往更換抗生素藥物的種類[1]。當細菌耐藥性產生以后,可能爆發變異耐藥細菌。如果臨床上找不到合適的治療藥物,治療難度將大大增加。細菌耐藥性(Resistance to Drug)又稱抗藥性,是指細菌對于抗菌藥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藥性一旦產生,藥物的治療作用就明顯下降。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分為天然耐藥和獲得性耐藥。而獲得性耐藥在臨床上占據大多數。主要是長時間使用抗生素引起敏感菌株的消失,而耐藥菌株卻大量繁殖。長此以往就會出現耐藥菌株代替敏感菌株,從而出現細菌對該種抗生素的耐藥性不斷上升,藥物的治療作用不斷下降。所以為了保證抗生素的有效性,臨床使用抗生素需要謹慎、適量、合理。為了摸清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情況,目前眾多醫院都開展了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檢測[2]。本文研究對象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集的600例檢驗樣本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樣本進行耐藥試驗,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集的600例檢驗樣本為研究對象,同時對所有樣本進行耐藥實驗。標本分布涉及科室分別是內科、外科、兒科、重癥監護。標本例數分別是300例、120例、100例、80例。
對所有標本進行細菌耐藥性檢測,具體操作步驟:在超凈工作臺內,標記滅菌后的培養基,無菌選取病料。輕輕在滅菌的培養基上涂布幾下,接著用接種環密集劃線。最后用制備好的藥敏片按照標記好的位置貼在培養基的表面。注意記錄培養皿的標記和藥敏片的順序。放在培養箱內37 ℃的恒溫環境培養8~12 h。藥敏實驗結果觀察:培養結束后會發現細菌在培養基上均勻分布,同時會看到藥敏片周圍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圈。抑菌圈越大,說明該菌群對該藥物敏感;抑菌圈小或沒有抑菌圈,說明該菌群對該藥物不敏感或已經產生了耐藥性。
對所有標本進行檢驗,檢驗結果顯示Gram-positive bacteria檢出數量顯著低于Gram-negative bacteria數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耐藥性菌株監測情況[n(%)]
重癥監護病房以及外科病房發現的耐藥菌株明顯高于兒科病房和內科病房,內科病房與兒科病房耐藥菌株差異不顯著,見表2。

表2 耐藥菌株分布情況[n(%)]
細菌耐藥機制包括以下幾點:外膜蛋白減少或者丟失,該蛋白的減少使細胞內的抗生素濃度降低;產生滅活酶,細菌產生的幾種水解酶、鈍化酶,這些酶水解進入細胞內的抗菌藥物,使之到達靶位。Gram-positive bacteria中葡萄球菌最容易產生β-內酰胺酶,這種酶能夠將青霉素類水解,從而使其失效。而Gram-negative bacteria幾乎都能產生染色體介導的β-內酰胺酶,將頭孢菌素水解;缺乏自溶酶,替代途徑,酶的過量產生等其他耐藥機制。
抗生素藥物的使用是造成細菌耐藥性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還與遺傳因素的影響有關,部分細菌的耐藥性是天生的,該部分細菌耐藥性的決定因素的染色體基因。隨著抗生素在臨床上應用范圍的擴大和應用數量的增加,抗生素使用出現使用種類或者劑量不按照規定執行的情況[3]。另外患者自行購買服用抗生素,導致很多細菌發生耐藥性[4]。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Gram-positive bacteria檢出率明顯低于Gram-negative bacteria。重癥監護以及外科患者的標本中耐藥菌株檢出數量顯著高于內科和兒科。內科和兒科的耐藥菌檢出情況差別不大,此研究結果跟相關研究相一致[5]。
臨床上細菌耐藥性檢測有助于醫院掌握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細菌耐藥性情況,并根據監測情況制定有效的控制改進措施[6]。為了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需要制定流程對標本的采集、保存和送檢進行規范,為醫院掌握內部細菌耐藥性情況提供保證[7]。經常使用抗生素,一方面會導致細菌耐藥,另一方面會導致體內菌群失調從而導致人患病。當患者炎癥消失,應該立即停藥,有效避免患者再次發生細菌耐藥性[8]。
細菌耐藥性檢測能夠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延緩細菌耐藥性發生。有助于預防、控制和遏制本地的、地區的以及全國的耐藥性發生發展。幫助制定或者修訂用藥指南,為修訂國家藥典提供信息。為研究和改造抗菌藥物提供依據。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對目標細菌耐藥率為30%、40%、50%、75%的抗菌藥物分別告知本機構醫務人員,慎重經驗用藥、參照耐藥試驗結果用藥、暫停臨床用藥的分類管理辦法。
為了規范合理使用抗生素,進而延緩耐藥性細菌的發生。醫院需依據監測數據制定針對性的控制方法。對于重癥病房患者進行病情監控,同時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適量使用抗生素,減少細菌耐藥性危害。對于外科病房的患者需要關注手術期間以及住院期間抗生素的使用情況,科學適量使用抗生素,同時加強預防感染工作。臨床上盡量少用或者不用抗生素,從而減少細菌對抗菌藥物耐藥性發生的比例,提高藥物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