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櫟楠
(山西省長治市人民醫院,山西 長治)
腦梗死為現階段臨床病發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之一[1-2]。在腦梗死恢復期,常見的功能障礙為運動、感覺、吞咽、言語、心理認知、呼吸、手功能等障礙[3-4]。本次研究探討ACI恢復期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
將入院的ACI恢復期患者70例納入這次臨床實驗研究,結合隨機數表法把上述選入的患者分別列為觀察組(給予鎮肝息風湯+天麻鉤藤飲+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和對照組(給予單一的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各3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P>0.05),但組間可以對比。
參照組患者使用西藥療法,使用硝苯地平緩釋片,口服,2 次 /d,10 mg/次;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1 次 /d,100 mg/次;阿托伐他汀,口服,1次/d,10 mg/次。
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結合中藥治療[5-6]:依據證型:痰瘀閉阻、痹阻脈絡證,選真方白丸子;陰虛風動證,選鎮肝息風湯;氣虛血瘀、脈絡瘀阻證,選補陽還五湯[7-8];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選天麻鉤藤飲。依據癥狀:風痰阻絡所致語言不利,選解語丹;腎虛精虧,選地黃飲子;口眼歪斜,選牽正散。中藥加減化裁:頭痛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風;語言不清者,加菖蒲、遠志祛痰宣竅;痰瘀交阻,加丹參、桃仁、紅花、地龍、赤芍、當歸尾、川芎養血活血;腰膝酸軟,加川斷、桑寄生、杜仲以壯筋骨,強腰膝。常用中藥處方:當歸20 g、桑寄生 15 g、桃仁 15 g牛膝 15 g、丹參 15 g、蜈蚣 3 g、全蝎 3 g、水蛭 3 g、桂枝 10 g、石菖蒲 10 g、川芎 15 g、地龍 15 g、桃仁15 g、紅花15 g、熟地15 g等加減化裁,300 mL水煎服,一天早晚各1次,在飯后食用。同時配合針灸治療,1次/d,持續治療10 d為1個療程。上肢癱瘓:肩井、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尺澤、曲澤、內關、肩髎、臂臑等。下肢癱瘓:環跳、風門、伏兔、足三里、懸鐘、委中;語言謇澀:廉泉、啞門、通里、三陰交、金津、玉液等。另外,針灸對中風突發急救方面也有一定緩解作用,可針灸針點刺十宣穴,每個手指尖擠出數滴血液,并針刺人中穴、百會穴、大椎穴、風池穴、神闕穴、命門、足三里等。
統計兩組臨床治療療效結果進行對比,具體判斷方式:①顯效:持續治療1個月后,各項體征得到顯著改善,接近正常。②有效:持續治療1個月后,各項體征有效改善,臨床指標顯著好轉。③無效:持續1個月的治療之后,患者臨床指標加重。使用NIHSS[3]和ADL[4]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和兩組療程完成后第14天進行治療后評分,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的評分。
與參照組相比,研究組療效偏高(P<0.05),詳見表1。
詳見表2。
在中年人口和老年人中,腦梗死發病率較高,患者可出現各型功能障礙,他們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偏癱、致盲、附身障礙、無法正常吞咽、飲水嗆咳、失語、定向力、記憶力、心算力、思考力、出現尿失禁、手指的精巧靈活度差、咳痰無力等,使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很大的負擔和壓力。但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功能重組和重塑能力,有較強的代償功能。近年來,隨著對中醫傳統療法的認識不斷提高,中西醫藥綜合療法也逐漸獲得臨床認可。治療疾病的主要原則,西醫改善血液循環、抗血小板聚集、血管擴張、降低血壓、調整血脂、穩定斑塊、控制血壓、血糖等,中醫予以活血通絡、益氣養血、平肝潛陽、祛風化痰、滋陰潛陽、熄風通絡、豁痰開竅等治療原則。現階段,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用西醫藥為首選,然而,對于ACI恢復期及后遺癥期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聯合康復訓練,防御ACI各種導致風險條件、可有效改善患者各型功能障礙,提高有效率。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對比(±s, 分)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恢復期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可以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