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金梅,潘存英,馬文芳
(昌吉州中醫醫院,新疆 昌吉)
在臨床收治的腦出血患者中,由于偏癱或者是實施手術治療后需長時間臥床,因此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DVI),并且腦出血患者出現肺栓塞主要因素之一便是DVI[1]。根據相關研究人員統計發現,倘若未能盡早實施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則會促使30%~40%的腦出血患者發生DVI,癥狀較為嚴重者有60%~70%的概率出現DVI[2]。由于腦出血患者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便是DVI,因此需要盡早進行護理干預,從而確保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目前,臨床針對腦出血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西醫臨床主要采用的干預方式為氣壓治療儀,中醫臨床則采用穴位貼敷實施干預[3]。本次研究隨機挑選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到院治療的實施腦出血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共100例進行研究,分析采用中醫穴位貼敷+氣壓治療儀共同護理效果,現內容如下。
本次研究隨機挑選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到院治療的實施腦出血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共100例進行研究,根據實施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包括50例A組與50例B組。將單純的氣壓治療儀用于50例A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 25例,年齡在41~70歲,平均(56.30±4.12)歲,其中20例腦梗死、30例腦出血。將中醫穴位貼敷+氣壓治療儀用于50例B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在40~69歲,平均(55.90±4.03)歲,其中 18例腦梗死、32例腦出血。比對兩組患者基線資料,P>0.05。
A組:氣壓治療儀:治療前護理人員采用溫和的語氣指導患者以平臥位接受治療,隨后叮囑患者盡量放松全身,將雙肢舒展,隨后再將下肢套套在筒套中,帶充氣的時候從最遠端的首個氣囊依次逐個向上,當最后一個氣囊也完成充氣以后,將全部的氣囊自動排氣,中間停頓幾秒鐘以后,對氣囊進行重新的排氣和充氣處理,以上操作依次反復實施。其中氣壓參數調整為 25~180 mmHg(1 mmHg=0.133 kPa),整個治療時間控制在0.5~1 h,在對患者實施儀器治療期間確保每一根管道的通暢性,促使退護套處于平整狀態下束縛在患者的雙下肢,一旦發生任何異常即可停止治療。
B組:(1)中醫穴位貼敷。藥材選擇包括:75 g紅花、120 g兒茶、60 g朱砂,75 g沒藥、500 g血竭、6 g冰片、75 g乳香、6 g麝香。穴位選擇:涌泉穴、足三里穴、委中穴、陰谷穴、三陰交穴也、解溪穴、太沖穴以及委中穴等。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隨后調配、過篩并混勻,采用酒將其調制成黏糊狀后制成穴位貼,每直徑為1 cm,1次/d,治療7 d。(2)氣壓治療儀與對A組治療方式完全一致。
分別比對兩組患者經不同護理方式干預前后D-二聚體(D-D)指標變化情況與治療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腫脹以及下肢疼痛發生率。
D-D指標采用全自動化生化分析儀進行測量。
通過治療后患者下肢未出現疼痛感、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徹底消失,視為顯效;通過治療后患者下肢出現輕微疼痛感、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有所改善,視為有效;通過治療后患者下肢疼痛感、腫脹劇烈,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加重,視為無效;總有效率為總顯效率與總有效率之和。
應用SPSS 24.0軟件進行計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所示,護理前兩組患者D-D指標有可比性,P>0.05;護理后與A組相對比,B組患者D-D指標顯著偏低,P<0.05。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D-D變化情況(±s, μg/L)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腫脹以及下肢疼痛發生率[n(%)]

表3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效果[n(%)]
表2所示,護理后與A組相對比,B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腫脹以及下肢疼痛發生率顯著偏低,P<0.05。
表3所示,護理后與A組相對比,B組患者總護理效果顯著偏高,P<0.05。
引起患者出現DVI相關因素分別包括:血液凝固性變化、血流減慢以及血管壁損傷等[4]。據相關研究人員調查發現,通常腦出血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極易發現DVI,并且大部分患者呈現偏癱肢體。由此可見,在患者圍術期間實施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措施可防止DVI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5]。其中,臨床最常采用的干預方式為氣壓治療儀,該儀器經過間歇性的充氣壓力泵把足夠的氣流泵入氣囊當中,隨后針對患者的下肢實施擠壓和按摩,以這種方式可對血管、肌肉血液以及淋巴管回流速度造成刺激,提升局部的營養供給以及血流量,增強新陳代謝,還能起到消除血腫的作用,以防DVI的發生[6-7]。
有研究人員指出,針對腦出血術后DVI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可預防DVI的發生,效果顯著。中醫認為DVI與自身正氣虧損以及肝腎不足相關,氣行則血性,氣滯則血瘀,倘若患者出現正氣不足將會引發血液運行乏力。當腦出血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將會流失大量血液,促使患者血虛虧損加劇,引發血瘀阻塞脈絡,引起血流回流受阻,形成下肢疼痛和腫脹[8]。所以,術后對患者實施利水消腫、活血化瘀以及益氣通脈等干預措施可有效防止DVI的發生。本研究采用的藥物:沒藥、紅花和乳香具有活血止痛,祛瘀消腫之功效;兒茶具有止血生肌,活血療傷以及收濕斂瘡之功效;朱砂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功效;血竭具有散瘀止痛,生機斂瘡之功效;冰片和麝香具有祛瘀止痛之功效。配合挑選的穴位進行貼敷,可達到疏經通絡、活血化瘀以及行氣通絡之功效,避免DVI的發生。本研究將以上2種護理措施聯合使用,效果更為顯著,研究結果指出,護理前兩組患者D-D指標有可比性,P>0.05;護理后與A組相對比,B組患者D-D指標顯著偏低,P<0.05;護理后與A組相對比,B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腫脹以及下肢疼痛發生率顯著偏低,P<0.05;護理后與A組相對比,B組患者總護理效果顯著偏高,P<0.05。
總而言之,針對腦出血術后發生DVI患者,給予氣壓治療儀+中醫穴位貼敷,可顯著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腫脹以及下肢疼痛發生率,提升整體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