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江蘇省昆山市第五人民醫院/昆山市千燈人民醫院,江蘇 昆山)
當患兒體溫過高時,其危害程度要比成年人更加嚴重。持續高溫后,會發生多種并發癥,小兒高熱驚厥(Infantilefebrileconvulsion, IFC)屬于常見的并發癥。高熱驚厥一般在患兒發燒后發生。根據資料,高熱驚厥患者年紀最大為4歲,最小僅為6個月,且在此區間為高熱驚厥的高發期,高熱驚厥發生后,患者的眼睛會不自然轉動,目光呆滯,全身肌肉緊繃,發生痙攣、抽搐,嚴重者會發生休克[1-2]。發病嚴重會威脅到患兒的生命健康。如何有效地防止發熱驚厥的產生、復發,是臨床護理的主要研究目的。在患兒驚厥發作時,有效的護理可以使患兒及時獲得治療,防止病情惡化。針對于此,本次研究選擇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70名高燒驚厥患兒作為本次實驗的實驗人群,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給予不同的護理方式,觀察其具體療效,主要內容如下。
選擇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我院兒科門診接收的70名高燒驚厥患兒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70名高熱驚厥患兒中有45名男性、25名女性。患者最小年齡為6個月,最大為4.6歲,平均(4.23±0.22)歲。70名高熱驚厥患兒中有43名患兒有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出現,另外有27名患有支氣管炎的患兒。將本次參與研究的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5名,比較患者其他方面資料如性別、年齡等方面,發現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此實驗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的研究目的與過程均獲得患者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實驗開始進行。
兩組患兒均采用急救措施,先將患兒頭偏向一側,迅速檢查患兒的呼吸道是否含有異物,如果發現有,立即清除,防止患兒窒息,并給予患兒吸氧,預防大腦缺氧,并選擇毒副作用較小,見效快的止痙藥物對其進行止驚治療,若癥狀仍未緩解,需要向患兒注射10 mg/kg苯巴比妥藥物,采用靜脈注射,并建立靜脈通道,保證患兒體內水電解質平衡[3],最后,對患兒體溫進行測量,可以選擇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的方式緩解患兒體溫。治療完畢后,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詳細記錄患兒的病情變化數據,作為本次實驗的實驗數據使用。觀察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主要護理方式如下。
1.2.1 驚厥的護理
(1)患兒發生驚厥后,首先保證患兒平躺,并檢查呼吸道是否有堵塞物,一旦發現,立即清除。其次清除患兒口腔內的分泌物,防止患兒在驚厥時呼吸道堵塞而發生窒息。目前最主要的針對治療患兒驚厥的藥物為地西泮,注意用量,最大劑量為10 mg,單次注射不要超過5 mg。注射方式為靜脈注射,注射速度為1~2 mg/min,甚至更慢。當一刻鐘過后,若發現驚厥效果還未有明顯好轉時,需要再次注藥;在患兒發病需要配合氧氣治療,氧流速度為0.5~1.5 L/min;對于患兒一般不采用口服固體藥物治療的方式,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以使用小兒退熱栓。根據醫囑用藥給患兒,切記不可私自給患兒用藥,更要告知患者家屬執行,每隔2 h進行1次體溫測量,對于體溫結果要詳細匯報給醫師,如發現高溫持續不退,需要立即進行降溫,在進行降溫處理后1 h,再次測量體溫,觀察治療效果[4];對于各項治療工作的操作流程需要事先與患者家屬溝通,并取得家屬的支持,對患者家屬進行患兒健康安全教育,提高家屬對治療的配合度[5]。
1.2.2 高熱的護理
(1)物理降溫:使用降溫處理過的濕毛巾貼于患兒額頭、脖頸處,通過蒸發吸熱的原理使患兒的表皮溫度迅速降低,還可以將濕毛巾放置在患兒腋窩、股溝處。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溫水擦拭患兒皮膚的方式來降溫,水溫最低為32 ℃ ,最高不要超過36 ℃ ,溫水擦洗可以達到擴張皮膚表皮,增加血流速度的目的,對于散熱具有很好的效果[6]。
(2)藥物降溫:可以遵醫囑使用藥物降溫,口服布洛芬,或者使用退熱栓。對患兒使用退熱栓后,觀察患兒排汗情況,皮膚出現汗珠后要立即擦拭干凈,注意動作輕柔,每隔4 h更換1次內衣褲,防止汗液過多發生受涼,增加額外的治療負擔;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囑家屬多喂水,及時更換潮濕的衣物,避免著涼。
1.2.3 加強基礎護理
(1)在患兒治療期間,需要對患兒的生命體征嚴密觀測,發現異常后及時采取措施。
(2)患兒在發病時,需要禁止使用任何食物,需等待病情減緩或癥狀消失后進行飲食。
(3)增加巡視的力度,并囑咐患兒家屬看護好患兒,防止患兒亂動導致墜床的情況發生,患兒癥狀比較嚴重時,需要采用約束帶控制,并在口中放置好牙墊,防止患兒不自覺咬傷舌頭。
(4)對于脫水,預防患者發生腦水腫的情況,常用的脫水劑有以下幾種:20%甘露醇溶液、速尿、地塞米松注射液、高滲葡萄糖溶液等。
(5)對患者口腔可以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并按時漱口,每天至少漱洗3次[7];患兒休息要保證絕對安靜,避免大聲喧嘩、吸煙等情況的發生。室內的溫度、濕度需要調節適中,按時開窗通風換氣,患兒臥床后盡量少穿衣物,醫院提供的服裝扣子不要全系,便于散熱。應在病室內固定位置處放置急救藥品苯巴比妥以及吸痰器,對患兒的治療工作集中進行,盡量減少對患者多余的打擾。
根據患兒的發熱消退時間,并發癥發生次數、患兒家屬滿意度及驚厥復發次數為觀察標準,進行客觀效的對比分析。
表1 兩組患兒治療與護理后進行比較分析[±s, n(%)]

表1 兩組患兒治療與護理后進行比較分析[±s, n(%)]
組別 例數 退熱時間(min) 驚厥復發次數(次) 患者滿意度(%) 并發癥對照組 35 46.13±1.31 3.11±0.98 86.01±3.97 10(28.6)觀察組 35 27.98±1.05 1.41±0.81 96.31±3.28 2(5.7)P<0.05 <0.05 <0.05 <0.05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兒并發癥出現率、退熱時間、驚厥復發次數與家屬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兒的并發癥出現率、退熱時間、家屬滿意度及驚厥復發次數都明顯優于對照組,經過數據對比發現,數據有著明顯差異(P<0.05),數據對比詳情見表1。
目前來講,6個月到3歲的小兒愛出現高熱驚厥,其發病機制尚無統一的說法,但大部分專家認為,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兒年齡較小,大腦尚未發育成熟,發熱后,其興奮性與抑制性的神經遞質失衡、不能完全生成髓鞘,進而造成高熱驚厥。由于2歲內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細菌、病毒感染可能性更大。在患兒感染后,身體出現體溫升高的情況,此時,中樞神經系統處于過度興奮狀態,因此,腦細胞會通過提高對各種環境刺激的敏感度,從而降低驚厥的閥值。此外,由于神經系統代謝率的提高,對氧氣的需求增加,加速糖代謝,擾亂腦細胞,造成患兒腦細胞異常放電,患兒出現驚厥癥狀。當患兒出現驚厥的時候,對氧氣需求量明顯增加,造成其發生窒息,令高碳酸血癥與低氧血癥病情加重,從而令顱內壓持續升高。因此,應在其發作時立即應用鎮靜劑,從而盡可能緩解抽搐和驚厥癥狀,為后續搶救贏得時間。由于患兒體質較差,發病率明顯要高于成人,且小兒高熱驚厥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發生癲癇,當患兒發病后,應立即住院治療。經過研究發現,將患兒體溫控制在38 ℃以下能夠降低驚厥的發生率[8-9]。在治療時物理降溫配合藥物降溫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10]。在本研究之中,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患兒,差異顯著、臨床護理滿意程度比對照組高;經過數據處理后,發現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經過證明,以及大量實驗數據的支撐,基本可以確定,在對小兒高熱驚厥的處理中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以降低小兒在患病時面臨的風險,增加治療成功率,而且恢復健康的效率更高更快,患者滿意度更高。所以,經過臨床證明,綜合護理方式值得在小兒高熱驚厥的護理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