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艷麗,師艷偉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汾陽)
慢性乙型肝炎是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導致的肝臟慢性疾病,患者通常會出現渾身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皮膚發黃、肝區疼痛、黃疸以及腹脹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1]。本次研究通過我院收錄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對象,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心理失衡護理,將兩組的心理情況、生活質量水平以及護理滿意度做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收錄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總計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對象,隨機以每組29例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有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齡為35~45歲,平均(41.17±2.21)歲,病程為 1~13年,平均(6.23±2.74)年。對照組有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齡為35~45歲,平均(41.24±2.18)歲,病程為 1~12年,平均(6.15±2.69)年。兩組的臨床資料無明顯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和家屬皆愿意積極參與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無其他嚴重的身體疾病。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不積極參與治療的患者;排除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排除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女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遵循醫囑對患者進行護理,進行慢性乙型肝炎的相關知識教育,指導患者按照要求進行用藥,對患者生活、飲食以及睡眠等方面的進行指導,關注患者身體健康,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
觀察組實施心理失衡護理。(1)病情分析。患者入院后,對患者基本情況、病程進展以及心理失衡原因進行分析,建立患者的個人護理檔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2)生活護理。囑咐患者在治療期間保證身體的健康,預防感冒等疾病出現,使病房保持安靜舒適,做好清潔衛生工作,定期進行消毒通風,營造寧靜的休息環境,保障患者的睡眠質量。(3)心理疏導。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較長,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產生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及時予以病人反饋解決其情緒問題,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需求,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常鼓勵患者,并且指導患者通過觀看影視作品、閱覽書籍以及聽音樂來轉移注意力[3]。(4)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習慣,結合其目前的身體狀況,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保證每天的營養攝入均衡的同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等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5)健康教育。組織患者及其家屬對該病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指導患者家屬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使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6)出院指導。囑咐患者定期回院復查,在家按時用藥,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通過適當的有氧運動改善身體質量,避免過度疲勞,保持勞逸結合。
對兩組的心理情況進行對比,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
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進行對比,生活質量指標包括社會職能、情緒狀態、身體質量以及生理功能,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反之說明生活質量越低。
對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按照醫院給出的問卷調查方式,滿分100分,<60分為不滿意,60~90分為滿意,>90分為非常滿意,護理總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
此次研究將SPSS 22.0統計軟件用來計算,計數資料以(%)顯示并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顯示并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的心理情況(SAS以及SDS評分)在護理前無明顯差異,差距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心理情況在護理后均優于對照組,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的生活質量水平(社會職能、情緒狀態、身體質量以及生理功能)在治療前無明顯差異,差距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生活質量指標在治療后均優于對照組,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出現不滿意患者1例,一般滿意患者11例,非常滿意患者17例;對照組出現不滿意患者7例,一般滿意患者13例,非常滿意患者9例,兩組的護理滿意度中觀察組(滿意度96.55%)明顯高于對照組(滿意度75.86%),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慢性疾病,是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導致的肝臟慢性疾病,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均有發生的可能,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危害[3]。慢性乙型肝炎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為主要污染源,通常包括性傳播、唾液傳播、血液傳播以及母嬰傳播等。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發病后,沒有進行有效的治療,沒有實施相應的預防措施,會導致乙型肝炎病毒病毒向患者周邊人群蔓延,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常會出現渾身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皮膚發黃、肝區疼痛、黃疸以及腹脹等癥狀,嚴重者會導致肝功能受損,隨著病情的發展有演變成肝癌的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5]。目前,對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效果顯著,但需要長期的服用藥物,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會受到影響。經專家學者證實,通過心理失衡護理能有效提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整體的護理效果,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更有助于醫患和諧。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受不良生活和飲食方面的影響以及性生活方面的不檢點,導致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危害了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因此研究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的護理方式對疾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兩組的心理情況(SAS以及SDS評分)在護理前無明顯差異,差距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心理情況在護理后均優于對照組,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生活質量水平(社會職能、情緒狀態、身體質量以及生理功能)在治療前無明顯差異,差距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生活質量指標在治療后均優于對照組,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現不滿意患者1例,一般滿意患者11例,非常滿意患者17例;對照組出現不滿意患者7例,一般滿意患者13例,非常滿意患者9例,兩組的護理滿意度中觀察組(96.55%)明顯高于對照組(75.86%),差距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心理失衡護理,臨床效果突出,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調節了心理情況,增加了護理滿意度。

表1 心理情況(±s, 分)

表2 生活質量水平(±s, 分)

表3 護理滿意度(n, %)
綜上所述,心理失衡護理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突出,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調節心理情況,增加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