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芳
(山西省陽泉市煤業集團總醫院,山西 陽泉)
腦血管病是指腦或者頸動脈發生病變,引起顱內血液循環障礙,從而使腦組織受損的一類疾病。例如因為腦血栓導致的缺血性腦梗塞,或者是因為腦血管意外破裂導致的腦出血(又稱腦溢血),具有發病率高、起病急劇、病情發展快、并發癥多、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1]。腦血管病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癥狀有肢體偏癱、失語、精神癥狀、眩暈、共濟失調、嗆咳,重癥腦血管病患者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極有可能會出現昏迷,預后較差甚至死亡,病人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嚴重時甚至危及其生命健康[2]。經臨床實踐表明,重癥腦血管病患者生存質量的保障有賴于治療期間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3]。為探討循證護理對重癥腦血管病治療效果及預后的影響,現將來我院神經內科診治的64例重癥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抽取的來我院神經內科診治的64例重癥腦血管病患者入院前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均符合中華神經科學會1996年制定的有關心血管疾病診斷標準中關于重癥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4],排除了心、肺、肝、腎功能障礙或不全者;腫瘤;貧血、慢性感染性疾病;嚴重創傷;有重大手術史者。患者性別:男35例,女29例;年齡55~82歲,平均63.5歲;腦出血26例,腦梗死2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1例,出血性腦梗死6例。
常規護理A組,即:遵醫囑用藥,同時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常規的皮膚護理、定時進行拍背及翻身護理等;循證護理B組,即:在醫護人員中挑選經驗豐富、責任心較強者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定期對其進行專業培訓;廣泛搜集循證護理相關文獻,根據每位患者的自身情況確定循證護理模式,制定相應的循證護理方案;營造良好治療環境,保持病房清潔,加強空氣流通,控制室內溫度在22~25 ℃,濕度在60%~65%;實施床旁交接班制度;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血壓、心率、體溫、血氧飽和度、意識、瞳孔、皮膚顏色等,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通知主治醫師并積極配合醫師的處理;對于采取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時刻注意監測患者胸廓雙側是否對稱,同時加強通氣狀況管理,嚴格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調節呼吸機的呼吸模式、呼吸頻率、潮氣量、氧濃度等設備參數,時刻注意呼吸機是否維持良好運行狀態,管路中如出現積水應及時將之徹底清除,呼吸機每隔24 h后必須更換新管道才可繼續使用,呼吸機通用后要調整為小面罩吸氧,如需要對氣道進行加熱濕化,應注意把溫度保持在28~32 ℃;隨時觀察氣管插管的固定情況及氣管至門齒深度,記錄插管外置的長度;每6 h為患者進行1次口腔護理;為患者制定符合身體實際需要的食譜,以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質食物為主,少食多餐,以 4~6次 /d,200 mL/次,溫開水3~4次為宜,對于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患者需暫時禁食,定期檢查患者的胃液pH值,當pH<35時提示有出血,要相應降低糖皮質激素的使用量,加用胃酸抑制劑,發現患者出現嘔血、黑便時要立即報告醫師,按醫囑給予注射止血劑,胃粘膜保護劑硫糖鋁及云南白藥鼻飼;及時補充水分,患者的每日輸液量以1500~2000 mL/d為宜,不宜過多或者過少;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時動作要輕柔,具有連貫性,翻身時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狀況,如條件許可應盡可能使用褥瘡墊以減少翻身次數,要定時按摩患者的身體受壓部位以預防長時間躺臥引起的并發癥,按摩時注意避免影響其體位變動;指導患者早期在床上進行由被動逐步過渡到主動的活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活動強度和時間;針對有語言障礙的患者,鼓勵、協助進行語言功能恢復訓練。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5]:顯效-治療后,智力情況恢復正常,可靈活活動肢體,能夠自理日常生活小事;有效-治療后,智力情況較發病前有所下降,肢體雖可做一些簡單活動但總體功能恢復情況不佳,只能從事少數日常事務;無效-治療后,智力水平較發病前明顯下降,肢體難以進行任意活動,生活完全無法自理;死亡-入院治療7個月內發生死亡。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根據治療效果評價標準,B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見下表 1),以日常生活能力(ADL)、昏迷量表(GCS)及格拉斯神經外科評分量表(GOS)對患者的預后進行評估,B組明顯優于A組(見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
表2 兩組患者的預后效果評估對比(±s,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預后效果評估對比(±s, 分)
組別 ADL GCS GOS護理前 1.7±0.2 4.6±0.7 1.7±0.5護理后A組 8.2±1.9 9.6±1.3 3.1±0.4護理后B組 14.5±2.3 12.3±1.6 4.2±0.5
多數老年腦血管疾病患者發病后均屬于重癥,由于其身體及器官功能均已明顯退化,加之心理素質也較差,多數不能積極自覺的配合治療和護理,使得治療和護理均存在較高風險。因此,對于重癥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應用傳統的常規護理干預,很難保證護理工作的質量[6]。
循證護理是以循證醫學為依據做出科學決策,對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的一種新型護理方法[7]。與常規護理相比而言,循證護理的主要優勢有:(1)循證護理人員對護理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掌握程度更好,護理經驗水平更高,有較強的責任心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保證在護理過程中做到科學護理、主動護理,避免盲目的護理,保證實現有效的護理效果;(2)護理方案的制訂更加詳細、周密、慎重、科學、個性,要有醫學科學依據,能夠從實踐出發,結合檢索的相關文獻資料,切實地將循證醫學的理念、方法和成果等與實際護理需求相結合,進而提高護理措施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重癥腦血管病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循證護理與常規護理相比,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心理、飲食、作息、用藥、早期功能鍛煉、出院指導等方面的有效護理,更加注重對患者的生命體征、氣道管理、營養管理3個方面的管理[8]。主要表現在:(1)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連續、動態觀察,有助于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可及時地調整治療和護理方案,有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治療效果,穩定預后;(2)針對持續昏迷需要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實施氣道管理,能夠有效地預防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3)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對于需要置入胃管的患者,及時置入胃管后鼻飼給予高維生素、高蛋白流質飲食,為其補充身體所需營養及水分,有助于保持體內水電解質平衡,有效預防了應激性潰瘍的發生,有助于患者的恢復;(4)對患者的每天靜脈輸入液量進行控制,有效降低了顱內壓增高的發生幾率;(5)對出現惡心、嘔吐及應激性潰瘍的患者實施暫時禁食管理或者進行必要的胃腸減壓處理,有效防止了因嘔吐發生的窒息;(6)協助患者進行早期的床上功能活動,有助于減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預防肢體的萎縮和畸形,促進患者的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從而提高其生活能力,有效地改善日常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應用于重癥腦血管病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其昏迷狀況,增強其生活自理能力,維護良好的預后狀態,具有重要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