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紅
摘 要:“適合的職業教育”應遵循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學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價值訴求,促進學生最優化發展。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適合的教學”的基礎是承認學生個性的不同,即發現差異、尊重差異并發展差異;“適合的教學”既是因材施教,教師要“有差別”地教,也是因需施教,學生要能“有選擇”地學。
關鍵詞:適合的教學; 尊重差異; 因材施教; 因需施教; 最優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8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17-002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基本路徑,適合的職業教育必須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改革實現讓職業教育適合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其成長發展的教學活動是職業教育適合學生的重要實踐策略。
一、適合的教學是承認“每個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發展,不了解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適合的教學,“適合”的對象是中職學校的學生,因此,對教育主體的研究必不可少的。中職教育的教育主體有鮮明的個體特點,也有趨同的群體特點。適合一類群體的教育,必然基于對這類群體特點的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智能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1],并將智力分為“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關系、自我認知和自然觀察能力八種”。八種能力元素的不同組合構成了個體間的智力差異和不同的學習方式,每個個體都擁有自身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
著名心理學家Witkin認為,場獨立性——依存性是信息加工的兩種典型方式。場依存性的人偏向以外在參照為信息加工依據,而場獨立性的人則偏向以內在參照為信息加工依據,從而提出了認知風格的概念[2]。場獨立性——依存性的差異并非表現為記憶能力或學習能力,而是學習過程中,對材料的選擇性注意及其組織方式。具有不同認知風格的人在認知和學習的過程中,會對環境、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組織形式、內容類型等表現出不同的接納方式和風格傾向。
以上兩個理論都表明,人們在認知結構和智力、認知方式與風格上都存在差異。教育實踐也證明,職業學校學生在智能類型、認知方式和風格等方面都有別于普通教育的學生,他們與普通高中學生的差異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智能的類型。中職學生的智能優勢更多的表現為身體—運動、人際關系和自然觀察類,他們更擅長通過觀察和動手學習,善于與人交往等。而在認知風格上,中職學校的學生更多傾向于場依存性,信息加工方式傾向于整體性知覺方式,對事物間的關系掌握比較好;不善于分析,認知改組能力較差;思維方面表現為形象思維好,抽象思維差等。
人與人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和獨特性,要求中職教育必須接受差異、尊重差異并發展差異。“適合的教學”就是幫助、引導中職學生將蘊藏的潛能開發出來,促進每位學生個性化發展,最優化發展,從而獲得差異性成功。
二、適合的教學是“有差別”的教
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的過程[3],它在主體(學生)和客體(課程與教材)之間“嵌入”了一個起主導作用的中介——教師。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根據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之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和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職業學校適合的教學,首先應該是“有差別”的教,即因材施教。選擇適合中職學生群體學習特殊性的課程內容結構、教學策略方法,使之匹配學生的認知風格,發展學生優勢智能,促進其差異化發展。
(一)課程體系綜合化,符合學生信息編碼方式
中職課程體系主要由以認知性學習為主的學科課程和為以習得性學習為主的行動課程(實訓、綜合實踐等)體系構成,其中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多是由大學對應的學科理論“教學簡化”而來。中職學生學習這類概念、原理、公式等認知性知識時,多表現為“無趣”“無心”“無力”。科學研究也證明,形象思維好的人,能快速地獲取習得性知識,但對以符號表征的認知性知識卻相對排斥。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有差別”的教,首先要改變課程體系和結構,使之符合中職學生整體性感知的信息加工方式。解構純理論和純學科的課程,整合學科課程和行動課程,將學科理論知識融合在項目完整的工作過程中,形成項目課程和綜合課程。有效整合學科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兩者不再割裂,不再分離,讓學生在工作過程和實踐操作中學習理論,符合學生整體性知覺方式。“有差別”的教,讓中職學生以自己擅長的信息編碼方式學習,激發他們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二)課程內容可視化,減輕學生信息加工負荷
心理學研究認為,每一位學習者擁有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其所經歷的每種認知活動都需要對認知資源進行消耗,當各項活動消耗認知資源的總量大于人體所能承受的總的認知資源限度時,個體就會產生認知負荷[4]。這時就需要通過改變信息加工來減輕認知的負荷。中職學生普遍形象思維好,抽象思維差,而且不善于分析,認知改組能力差,對于一定的材料需要逐字逐句地推敲、琢磨中尋找重要信息,學習更易受信息呈現的方式、材料的類型等影響。減輕學生信息加工負荷是指教師在呈現復雜信息或抽象問題時,將呈現形式轉換成他們喜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如用圖文并茂替代單一的文字;借助視聽設備,用多種媒體呈現圖文信息;通過動畫演示、虛擬仿真等信息化手段呈現微觀、抽象、不可見或難以描述的現象、結構、原理等。通過對傳統的課程內容進行數字化采集、加工、開發和拓展,將枯燥、深奧、抽象的知識編碼為形象直觀的信息,使之可視,可感知,可體驗,可操作,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避免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次要信息的加工上。“有差別”的教,幫助中職學生跨越認知上的障礙,消除他們對于知識學習的懼怕心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三)教學方式情境化,發揮學生優勢智能作用
中職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智能優勢類型更多表現為身體運動智能,這種智能類型的有效學習方法便是通過運動的方式來學習。傳統“坐中學”的教學方式尤其不利于中職學生的優勢智能發揮。“有差別”的教,充分利用模型、機器和手工藝等;利用校外調查、角色扮演等來調動學生身體的各個部位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運動智能優勢。借助課程資源、實訓設備和信息化手段等,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豐富的課堂教學情境,如問題情境、工作任務情境等,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各種學習資源,在具體而生動的場景中動手又動腦。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和模擬工作的過程,以擅長的觀察、動手操作和與人合作交往的方式學習,激發興趣,明晰問題,活化知識。讓他們在“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和操作過的動作”等經驗學習基礎上,通過與環境的“范例性”互動,獲得“怎樣做”的技能,培養“經驗”層面的技能人才[5]。“做中學,做中教”,“做學教合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三、適合的教學是“有選擇”的學
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的學生存在“類”的差異,同樣,中職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這種差異性表現為,每個個體不僅具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與風格,還伴有不同的認知體驗,不同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計劃策略等,這些個性特點使得他們對教育的訴求呈現多元化:有些學生想繼續升學,有些學生想順利就業。“適合的教學”不僅要因材施教,還要因需施教。因需施教即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發展水平和學習需求在學習任務、學習時空和學習方法上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
(一)學習任務多樣化,為學生的期望提供更多可能
不同的學生,其發展水平以及對知識的需求是不盡相同的,教學要適合每一個個體,首先教學內容要適合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并盡可能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借助教學平臺、網絡空間和學生工作頁等,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賦予學生學習的選擇權。學習任務的設計,以核心知識和技能為負載,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和需求,分層次多梯度,以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菜單式”的學習任務,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并完成相應的任務,實施個性化學習。多樣化學習任務的設計,為學生的期望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有選擇”的學,摒棄了定義人才的單一標準,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多樣化的萌生和發展。堅信學生未來的發展與成功可以有多條路徑,才可能造就多樣化的人才,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多種需求。
(二)學習時空開放化,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
個體獨特的元認知方式與風格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與風格,使得他們在接收、處理、存儲和應用信息上,在解決特定任務時所需的時間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有選擇”的學,還應該賦予學生根據個人情況靈活選擇時間、地點和章節等進行信息獲取與創造的權力。傳統集中授課制的課堂,學生學習的節奏都由教師掌控,無論學習能力高低,學生都必須保持高度同步。教師為了教學的進度,也無暇顧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的學習被拘囿于狹小的課堂。將學習內容分割成小單元,如某一知識點,某一技能操作步驟等,制作成短小的教學視頻或微課,搭建在網絡空間里或通過微信、QQ等網絡媒體進行推送,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步驟、速度或方式開展預習或重溫。或者將這些信息化學習資源通過二維碼鏈接在校本教材和學生工作頁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可隨時通過掃碼開展學習。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還可以在軟件的提示功能下完成學習任務,遇到問題時可在平臺或網絡媒體上與教師實時交流互動。開放的學習時空,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節奏開展學習,真正擁有了信息訪問的主動權,才真正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
“有選擇”的學,賦予學生真正的學習自主權,學生在自己意愿主導下的學習效果才是最佳的。在不斷的選擇和摸索中,學生找尋到適合自己發展需求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并在選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能力,完善個性,增強學習自主性。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個情感愉悅體驗和能力提升的過程。
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需要是實現發展的內驅動力,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的差異性又決定了人是在不同需要的選擇中實現發展的。為中職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要立足于學生的當下,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創造條件使他們實現差異性發展。
棄之荒野的樹根是無用的廢料,然而到了根雕藝術家手里,竟雕鑿成了藝術品。這種加工,不僅使樹根具有了藝術價值,而且提高了它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教育也像一位根雕藝術家加工一個根雕藝術品的過程[6],對職業教育工作者而言,主要任務是創造適合中職學生發展的教育,而不是強迫一條魚去奮力爬樹。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呂良環譯.多元智能教學的藝術——八種教學方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王際菲,張家棟.關于內隱自尊與認知風格探討[J]社會發展.2012(11)(54-55)
[3]周靖毅.教學認識論的發展——怎樣認識更有價值[J]讀與寫雜志.2012(2)(238-239)
[4]梁心愿.基于學生認知風格的課堂教學行為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5]姜大源.“升級版”構建中的轉型發展與內生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3年6月18日005版
[6]陶西平.借鑒多元智力理論:換一種眼光看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