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娟 仝建
〔摘要〕心育課的突出特點是活動、感悟、分享,其中分享是心育課的核心。在分享環(huán)節(jié),分享問題的恰當設置很重要,但設置什么樣的分享問題才是恰當?shù)哪兀勘疚耐ㄟ^長期對心育課堂分享問題的觀察與思考,總結出心育課堂分享問題的設置要注意做到“八度”,這樣才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與感悟,提高課堂互動,實現(xiàn)課堂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心理活動課;課堂教學;問題探究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2-0041-04
一、問題的提出
心育課的突出特點是活動、感悟、分享,其中分享是心理課的核心,是學生打開自己內(nèi)心的時刻,是老師真正了解學生的窗口。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愿意分享,能夠分享,知道從哪些方面分享呢?除了課堂氛圍的營造和課程內(nèi)容的精心選擇,更重要的一點可能是分享問題的設置,借助問題這個橋梁讓學生能有感而發(fā),有感悟、有思考、有表達、有碰撞、有行動。
在分享環(huán)節(jié),分享問題的恰當設置很重要,但設置什么樣的分享問題才是恰當?shù)哪兀咳绾翁岢龇窒淼膯栴},在什么節(jié)點提出問題?問題的設置是否能引發(fā)學生的感悟與思考,從而達到預期的課堂目標?問題的設置能否引起全體學生的參與呢?對此很少人展開談論。
教育心理學中明確指出,問題的特征是影響問題解決的重要因素,個體解決有關問題時,常常受到問題的類型、呈現(xiàn)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呈現(xiàn)問題的方式將影響個體對問題的理解。
換句話說,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是巨大的。通常情況下,我們帶領學生體驗完一個活動之后,下面緊跟著便是要分享的問題,最常用的問題是“你體驗或參與完這個活動后有什么感受?”如果僅僅是這樣一個問題,能激發(fā)所有學生的思考嗎?那些沒有參與活動體驗的學生又如何去表達感受呢?這樣的問題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方向,聚焦學生的注意力,達成課程主要目標?對于理解層次不同的中小學生,同樣的問題設置是否有些過于單調(diào)和缺乏變通性?帶著這樣一些疑問、思考和以往心理課堂的經(jīng)驗,筆者對此開展了一些探究。筆者覺得,一個有效的、緊貼教學目標的,能夠拓展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感悟、適應學生認知水平、深入思考的問題應該均衡八度,即提出的問題要有廣度、梯度、精度、效度、深度、靈活度、生度、溫度。
二、問題的解析
下面展開探討課堂分享問題要均衡的“八度”。
廣度:所謂廣度有兩層含義,一是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發(fā)散,根據(jù)自己覺察到的當下真實的第一感受做一個描述和表達,常見的問題設置是“做完這個活動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讓學生學會覺察自己的感受,進而才能去體驗自己的感受。二是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分享問題,引發(fā)全體學生的思考與參與。如在給高二學生進行小高考后的心理輔導中,課堂熱身環(huán)節(jié)用的是小雞變鳳凰的活動,活動完成后隨機采訪了學生們做完活動后的感受,同時針對在活動中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一直是雞蛋狀態(tài)的學生、只差一步就變成鳳凰的學生、順利變成鳳凰的學生、退回幾次后變成鳳凰的學生)談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問題設置既照顧了全體,同時也兼顧到了個別。通過問題的引領,推動學生去覺察自己的身體及情緒體驗,啟發(fā)學生產(chǎn)生更多的感悟,思維更加發(fā)散。
梯度:作為心理老師,在引導學生分享感受的時候,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提出的分享問題要有梯度,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即由具體到抽象。要在問題的引領下,讓學生有一個過程去消化和深入。梯度展現(xiàn)的先是表層的、直觀的活動感受,之后結合生活實際,結合課堂目標,引發(fā)深層思考,學會在實際中運用所思、所感。同樣是上面的小雞變鳳凰活動,第一個分享的問題就是做完活動后的身心感受,結合活動體驗進一步深入,問題可能就是:生活中面對挫折或不如意,我們會怎么去面對。
精度:所謂精度就是此問題的提出能觸發(fā)學生的思考方向與內(nèi)容,思考的方向要能貼近本節(jié)課的目標,讓孩子的思考圍繞著核心目標這個方向去探索,畢竟一節(jié)課的好壞要看目標達成情況。同樣還是上面的活動,在高二小高考后的團體心理輔導中,其中一個核心目標就是,學會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與不如意。
深度:所謂深度,就是提出的分享問題能引發(fā)學生,尤其是初高中的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由點到面,由感性升華到理性,讓學生的思考與感悟不僅僅局限于此時此刻,不局限于活動本身,而是能夠類推與拓展。例如在給高一學生上生涯意識喚醒這一主題課程的時候,其中有一個活動體驗“畫中有劃”,這一活動的目的是通過活動體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有明確目標及規(guī)劃的重要性。其中設置了四個分享的問題,最后一個問題是,如果把這張紙看成是我們的一生,你打算如何去規(guī)劃?你打算在這張紙上繪出什么樣的精彩圖案呢?這一問題,由活動本身的體驗延伸到一生的規(guī)劃,引發(fā)學生更深入的思考。
效度: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本文中的效度指的是,所提的問題能夠達成你想要從孩子那里獲得孩子感悟后的真實答案,而這樣的答案也是本節(jié)課所要達成的目標。
生度:接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夠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啟發(fā)下,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到學生的感受,有些問題的設置要借用隱喻或投射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大膽或毫無顧忌地去表達,滿足學生的需求,問題的提出比較生動,有活力。當然,如果能啟發(fā)學生根據(jù)活動感悟,讓學生自己去提出與課程目標相似的問題,更加有意義,也更能觸動學生的情感共鳴。
靈活度: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群體,即使是同樣的思考方向,問題在表達上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同時要兼顧活動的目的。根據(jù)不同的活動目的,分享的問題也要有所改變,分享問題要根據(jù)課堂生成靈活變動,實施追問。例如同樣做完一個活動,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你問做完活動后有什么感受,學生可能根本聽不懂,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感受。這時候你就要換成學生熟悉的想法或看法,因為想法或看法比較直白,更多的是直觀的外在的說辭,而感受更加注重內(nèi)在,更加抽象,所以很難理解。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對問題的提出變換方式,靈活處理了。再比如大風吹游戲,很多人都體驗過,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甚至是老師也可能都體驗過,但面對不同的群體、不同的活動目標,分享問題的提出也需要不斷調(diào)整,要體驗分享問題本身的靈性。通常情況下,大風吹活動的目標是活躍氣氛,在一個新團體剛建立的時候,通常會使用該活動,讓大家通過不斷換位置來接觸更多的人。這樣的活動提出的分享問題可能是:整個游戲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被吹到的時候,有什么感覺?擔任主持人有什么感受?與之前剛來的時候,感受有什么不同嗎?這是問題的梯度,問題由外而內(nèi),由淺入深,從外在的環(huán)境及身體感受到內(nèi)在的情緒情感體驗。
如果這個活動是在小學生中,且用來當作熱身活動,那么前面分享的問題設置就足夠了。如果這個活動不僅僅是熱身,活躍氣氛,還要引導學生覺察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tài),更是引導學生深入感悟且成功導入主題的一個活動,或者是主要活動,那么我們分享問題的設置就要更深入一些,更貼近主題一些。如果是引導學生如何看待競爭,那就要設置這樣的分享問題:你覺得怎樣才能快速找到座位?如果把這個活動跟生活或?qū)W習中的競爭聯(lián)系起來,對你有什么啟發(fā)或感觸?第一個問題從活動當下最真實的感受開始覺察,之后慢慢沉淀,最后再思考解決實際問題,從活動本身入手,通過問題引導到現(xiàn)實生活。這樣的問題設置,不僅讓人與活動聯(lián)結,與自己聯(lián)結,也與未來的生活有聯(lián)結。快速找到座位,與生活中快速適應、快速投入等都有一些關聯(lián)。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體驗,似乎也會引發(fā)參與者更多地去感悟這里面的一些感受,去體會不同角色、不同身份,在內(nèi)心埋下一點換位思考的種子。當然不同的人群在分享的時候,也會結合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及工作或?qū)W習環(huán)境或經(jīng)歷,去做出自己有感而發(fā)的分享,而這正是我們問題設置的終極目標。不隨波逐流,而是隨心而發(fā),隨境而感,不同的問題設置引領不同的思考方向,不同的問題形式與難度觸動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心隨問動(心隨著問題而不斷調(diào)整),情隨問達(情感隨著問題不同而呈現(xiàn)不同的表達)。
溫度:課堂提問的設置要多元啟發(fā),要能更多觸發(fā)孩子的積極情感體驗,在相互啟發(fā)下,增強積極感受。例如在勇敢面對挫折這節(jié)課上,如果僅僅讓學生分享面對挫折時的感受,可能會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消極感受。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積極應對挫折,這里面就有一個分享的問題,讓學生分享自己成功面對挫折的經(jīng)驗和方法。這個問題是通過學生重新回顧自己應對挫折的經(jīng)驗,讓學生感受到自己面對挫折的能力,增強面對挫折的信心,以及面對挫折時的積極心態(tài)和有效的方法,同時學會適時追問。
下面我從兩個具體的活動片段來分享我看到的及自身體驗到的,在活動中呈現(xiàn)出的分享問題及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xiàn)。
三、活動實錄
筆者曾經(jīng)聽過一節(jié)在初中一年級以“懂得尊重生命”為主題的心理課,該節(jié)課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即情景劇“觸動我心”。(課堂實錄對比主要是問題設置不同帶來的不同課堂效果)課堂簡錄如下。
教師:請3位同學上臺表演一個小游戲,愿意的舉手。
游戲規(guī)則:三人中1位扮演盲人,1 位扮演聾啞人,1位扮演健康的人。教師避開其他學生,小聲地對扮演啞巴的學生交代任務,由他將領到的任務用眼神或手勢比畫給扮演健康人的學生。然后,接受任務的健康學生攙扶扮演盲人的學生去完成任務。
分享的問題:請扮演者談談扮演殘障人士或與殘障人士合作時的感受,并說說你們對生命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對于生命的認知,活動體驗帶給你什么啟發(fā)或觸動?
課堂實況:此環(huán)節(jié)分享的問題只有2個,參與活動體驗的人數(shù)也僅僅是6人,參與分享的學生僅僅是3個。參與體驗的學生比較投入,但沒有參與體驗的同學有的在聊天,有的觀望,有的在做自己的事。
課堂實效解析:分享問題存在的缺陷是只關注了個別學生,而沒有照顧到全體,廣度不足;對生命的新認識是建立在原有認識基礎上的,那學生原來對生命的認識又是怎樣的呢?課堂中并沒有提出與分享此問題。分享的問題只關注到了參加體驗活動的個別學生,沒有參與體驗活動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投入活動,也沒有更多的思考方向與體驗。可見僅僅設置這樣一個分享問題是不夠的,如果在活動前就做出設置,要求沒有參與體驗活動的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去體驗作為觀察者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會促進學生投入地參與整個活動,而不是游離在外,活動體驗與感觸也許更深刻,還可以提出問題:作為健康人與殘障人,帶給你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如果自己參與體驗不同角色,自己會怎么做?在未來的生活中,你會如何看待生命。在這樣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發(fā)散,關于生命、關于尊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觸。問題的思考與分享,也是引發(fā)學生面對同樣的活動產(chǎn)生內(nèi)化與投射的過程,帶著這樣的理解與感觸,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也許會做出努力和改變,更加尊重生命,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珍愛自己。這也正是本節(jié)課的核心目標。
筆者也曾經(jīng)做過一個活動,給初二年級全體學生做“與自己相遇——青春期心理講座”,在其中設置了一個盲人與拐杖游戲體驗的環(huán)節(jié),目的是通過活動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與父母之間的相處應該彼此信任、相互合作。對于這樣的一個活動,在課堂中受空間環(huán)境的限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活動體驗,但是根據(j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指出的活動原則——全面性原則,為了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都能投入活動,在分享問題的設計上,就要考慮不同的學生。因此區(qū)分體驗活動的學生和觀察其他同學體驗的學生,借助不同的分享問題引發(fā)他們不同的體驗與感悟。
活動規(guī)則:
(1)“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轉(zhuǎn)3圈,暫時失去方向感。
(2)“盲人”在“拐杖”的攙扶下,沿著老師選定的路線在室內(nèi)活動。
(3)這期間不能講話,“拐杖”只能用動作等肢體語言幫助“盲人”體驗各種感覺。
(4)一組結束后,互換角色重來一遍,使每個人都體驗到兩種感覺。
老師介紹規(guī)則時要求:活動期間請沒有被選到的同學認真觀察,思考下面的問題。
分享問題:
(1)如果你是拐杖,你期待幫什么樣的盲人?(梯度)
(2)如果你是盲人,你期待擁有一個什么樣的拐杖?
(3)作為旁觀者,在觀察這兩位同學的表演之后,你關注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4)同學們覺得在這段盲人與拐杖的旅行中,他們需要怎么做,才會使這段旅程更加安全與美好?
(5)扮演盲人與扮演拐杖,你的感受有何不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廣度)
(6)這個游戲?qū)δ闩c父母親之間的相處有什么啟發(fā)或觸動?(精度)(聚焦課堂目標,由廣度逐步向精度和深度過渡。)
課堂實況:本次活動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無論是參與體驗活動的學生還是作為觀察者,很多學生積極舉手分享感受,感受分享真誠而有啟發(fā)性。記得在現(xiàn)場有一個患有抑郁癥的學生,同樣積極舉手發(fā)言。當時他們學校的心理老師很擔憂,害怕學生會說出一些消極的想法和感受,帶來消極的影響。結果學生分享得很積極,很有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感嘆團體激發(fā)出學生內(nèi)在積極力量的同時,也不禁引發(fā)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團體的氛圍、心理場很重要,但引導的方向及問題的設置也不容忽視。如何提出符合當下心理場的問題,如何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有效地進行追問,如何靈活變換問題,這些都是進一步值得深思和探究的問題。
課堂實效解析:在活動開始前先提出三個問題(1~3),引發(fā)學生對參與活動的一些思考及自己的期待。因為有了這樣的思考方向和期待,想要參與活動的孩子在頭腦中就有了盤算,在參與活動的時候更投入,會按照自己心中期待的樣子去體驗活動。沒有參與活動的同學,同樣在心里也有了關于活動的一些想法。尤其是在問題及任務的引領下,沒有參與活動的學生并不是游離在外,他們需要仔細觀察,需要全程關注活動過程,從而也積極參與其中。帶著問題去體驗活動,帶著活動感受去回顧問題,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讓答案更具有切身感受和靈動性。
活動結束后再次呈現(xiàn)問題,大家有了前面的觀察、思考、體驗,就會有更多的感觸和思考,分享得也會更加深入。最后的問題是:這個游戲?qū)δ闩c父母親之間的相處有什么啟發(fā)或觸動?把這個活動的體驗與感悟聚焦在核心目標上,讓學生有機會深入感悟,真正把活動體驗與活動目標、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效聯(lián)結(深度、生度)。這樣的分享問題設置既照顧了全體(廣度:參與活動體驗和沒有參與活動體驗的學生),也聚焦了活動目標(精度),問題呈現(xiàn)有梯度(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有溫度(關注學生的積極情緒感受)。當然,有時候一個分享問題可能并不能涵蓋所有的問題情況,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認知及活動目標,結合現(xiàn)場的生成靈活加以組合。
通過上面兩個活動問題設置及課堂實效的對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心理課堂可能活動設計本身挺好,但實效性并不高,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問題的設置存在缺陷。比如很多老師提出:分享問題要么過于簡單,要么照顧不到全體學生,要么只是表淺的直觀感受而沒有深度,要么是問題不能直擊核心目標,要么引起了學生的防御,要么追問的問題不貼切、不及時。這樣的問題設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阻止了真心話的表達,阻礙了思悟的深入。
四、結語
沒有方向的思考是不深入的,沒有契合心境的問題是不能觸動真心和有感而發(fā)的,沒有溫度的啟發(fā)是不能激發(fā)內(nèi)在潛能和力量的,沒有靈性的追問是不能聯(lián)結內(nèi)心的。
在心育課堂中分享問題的設置與提出,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盞燈塔,給學生們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問題的設置與提出既要與活動目標相契合,又要根據(jù)活動對象的不同靈活變動,要權衡好問題提出的八度,只有問得巧妙,才能思悟深刻。
帶著問題,帶著思考進入課堂,進行實踐,常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設計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問題?同一個活動為什么在這個年齡段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而在另一個年齡段提出的問題卻是那樣的?有沒有更好的問題?怎樣追問?讓我們帶著探究的心態(tài),帶著研究的精神,帶著實踐的沖勁,在探究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中,不斷地提高心育課堂的專業(yè)性和實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南京,210044)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