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學生品德意識、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課程,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課堂較多關注學科知識的傳授、學習方法的指導,忽略學生情緒情感的充分喚醒和真實表達,導致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完成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傳統文化中倡導含蓄的情感表達,另一方面在于學生缺乏有效的方式探索情緒。由此,筆者嘗試將心理輔導中情緒的覺察和表達技術運用到政治教學中,并結合具體案例給出操作性建議。
〔關鍵詞〕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政治教學;初中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2-0061-03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思想品德政治素養基礎。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知識的傳授、方法的指導、綜合能力的培養,還應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進行方向性的引導,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受傳統文化及價值觀的影響,不少學生在政治課中情緒、情感的表達有所顧忌,存在羞怯心理。另一方面,政治教學中側重學科知識的傳授,學生互動體驗不足,忽略了課程中情緒和情感的體驗,導致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完成度不高。大量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的覺察和表達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人的情緒只有準確覺察才能更好地表達,而準確的表達情緒又能更好地察覺情緒。基于以上考慮,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借用心理輔導中情緒覺察和表達的技術,幫助學生關注自我的內在感受,并予以外化和表達,促進情緒的覺察和情感的共鳴,有利于學生的情緒健康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本文將情緒覺察和表達的方法融入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結合具體的課例,從角色扮演、情緒命名、自我提問、運用沉默四個方面給出操作性的建議。
一、角色扮演,體驗情感
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四課“情緒的管理”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是:讓學生體會情緒表達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感悟到友善、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以往的教學方法一般是先呈現案例,如下所示。
一次數學測試后,小剛考到了理想的成績,他非常興奮,大聲對周圍的同學說:“我媽媽早就說了,如果這次考好了,就給我買我想要的IPAD,到時候借給你們玩。”在小剛興高采烈和同學聊天的時候,他的同桌小霞一聲不吭地走出教室。小霞這次沒考好,看到小剛興奮的樣子,想到自己回家要挨媽媽的批評,心里感到很難過。
學生思考并回答:小剛的情緒表達是否合適?你能想象當時小霞的心情嗎?我們應怎樣表達情緒?在教學過程中,以師生間的一問一答為主,在認知層面上學生不難回答老師的提問,但內心缺乏充分的情緒喚醒和情感體驗。運用角色扮演改進后的教學流程如下:
展示案例,小組討論:假設自己是小剛或小霞頭腦中的某種情緒,請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用語言和動作將其表示出來,探索情緒背后的想法和需求。例如:
學生甲:我是小剛頭腦中的情緒——“開心”(嘴角上揚,面帶笑容,雙手比“耶”),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我心儀已久的Ipad終于到手了!(伸出雙手,做握拳狀)想到這里,我迫不及待想和同學分享。
學生乙:我是小霞頭腦中的情緒——“羞愧、自責”,(垂頭喪氣,用力搓手,不知所措)唉,我太笨了!(嘆氣,搖頭)怎么都學不好,又要讓媽媽失望了!(聲音低沉)
情景劇場:請兩位同學分別扮演小剛和小霞,并邀請各自的情緒代表上臺,請一位同學朗讀案例,當流露出哪種情緒,哪一位代表就將手搭在小剛或小霞的肩膀上,并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用語言和動作將TA的感受、想法表演出來。
其他同學作為觀察員,仔細聆聽,感受主人公的情緒狀態,分享感悟。
學生丙:我看到小剛喜上眉梢,也感受到小霞的自責、難過,小剛表達高興沒有錯,但也要照顧周圍人的心情。
學生丁:小剛應該回到家里再表達他的開心,這樣做會讓小霞更難過。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情緒覺察,學生能更好地感受自己,看到內心的渴望,也能聆聽他人的心聲,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采取更適當的行動,從而落實“恰當表達情緒,不忘關心他人”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二、情緒命名,延遲表達助理解
心理學上對情緒的識別和命名的能力有個專有名詞,叫“情緒顆粒”,它是一種分辨、定義情緒的能力。情緒顆粒越小的人,越能精細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狀態,為應對情緒、采取行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線索。在第九課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的導入環節,筆者借助三則違反疫情防控法律法規的新聞事件,見下面材料1至3,引出“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法律對生活加以規范和調整”,從而導出課題。
材料一:2020年2月5日,媒體報道湖北省麻城一黑心商家賣劣質口罩,將一個口罩拆分成幾個,售往全國,半天獲利45萬。
材料二:2月29日至3月7日,河南省鄭州市民郭某8天內乘6趟飛機、2趟火車,隱瞞其海外旅居史。3月8日乘地鐵上班,致40余人被隔離。
材料三:3月22日,泰國歸來女子到達重慶機場后,拒絕接受隔離并破口大罵。
三個案例中,教師沒有立刻提問學生:你對這些事件的看法是什么?如果沒有法律,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怎樣?而是先讓學生回答:看到這些現象,你此刻的情緒感受是什么(情緒命名),原因是什么(理解感受)?采用“我感到,因為”的句式回答,學生的答案舉例如下:
學生1:我感到很憤怒,因為這些黑心商家販賣假冒口罩,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還可能起不到防護作用,威脅到顧客的生命健康。
學生2:我為那些拒絕隔離的人感到羞恥,因為他們不配合隔離,給別人帶來了麻煩和危險。
學生3:對于隱瞞海外旅居史的郭某,我感到擔心、害怕還有生氣。因為他一個人的隱瞞,連累很多人被隔離甚至被感染,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通過思考,延遲表達感受,幫助學生更好地識別情緒和探索問題。基于對情緒的細微描述,教師再引出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規范和約束作用,學生就容易達成“法律對生活的規范和保障作用,幫助學生初步樹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和遵守法律的意識”這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三、自我覺察,聯結內在情感
對初中生而言,自我覺察是一個新的概念,它引導我們感受真實的自己,幫助我們探索內心正在發生或被時間掩埋的情緒情感。第六課“‘我和‘我們”第一框“集體生活邀請我”中,其中一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感受集體帶給自己的溫暖和力量,體會集體帶給自己的安全感、歸屬感、自豪感和集體榮譽感”。通常在教學中,教師會借用“課本探究與分享”中展示的兩個情境——
情境一:下雨時學校為我們準備了“愛心雨披”;
情境二:生病了,同學打電話問候我,幫我輔導功課。
由于案例選取的局限性及個體感受的差異性,難以引發學生“感受到集體是溫暖的”這一情感目標。筆者在情境討論的基礎上,加入了心理輔導中常用的自我覺察的技術,引導學生覺察內心的感受,啟動生活中那些溫暖的片段,讓學生真正體悟到集體是溫暖的這一屬性。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活動說明:同學們,我們的成長都離不開集體生活。也許,你沒有享受過愛心雨披,也沒有遇到生病時同學給你輔導功課的情況,但老師相信在你所經歷的班級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一些事感動著你,激勵著你不斷向前。下面,老師邀請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冥想,回顧記憶里那些溫暖的片段。
1.調整呼吸
師:(念指導語,緩慢)請大家閉上眼睛,關注自己的呼吸,回答老師的三個問題:你是用鼻子呼吸還是用口呼吸?吸氣時腹部是鼓起還是回縮?你完成一個呼吸要多久?
師:關注呼吸可以讓我們先“慢下來”,進而“靜下來”。跟著老師的指令做幾次,用鼻吸氣用口呼氣:深深吸氣(鼓起肚子)3~5秒,屏息1秒,然后慢慢呼氣(回縮肚子)3~5秒,屏息1秒。
設計意圖:深呼吸是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可用的簡便方法,有些學生深呼吸的方式不正確,因為急躁反而更多采用急促的胸腔式呼吸,而關注呼吸又是自我覺察內在的關鍵。
2.自我提問
班級生活中,你最想感謝的人是誰?(語速緩慢,拖長,停頓5秒)
他/她的什么舉動讓你至今還難以忘懷?(語速緩慢,停頓10秒)
如果她/他來到你的身邊,你最想對他說什么?(停頓30秒)
把你想說的話與同桌分享。(一分鐘)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感恩能有效提升幸福感。在課堂中通過冥想進行自我覺察,幫助學生啟動內心深處的正面情感,有助于達成對集體的正面體驗——“感受集體帶給自己的溫暖和力量,體會集體帶給自己的安全感、歸屬感、自豪感和集體榮譽感”,促進本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達成。
四、適時沉默,讓情緒醞釀發生
心理咨詢中,沉默的運用可以讓來訪者更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感受到自己被傾聽,也讓咨詢師有時間梳理來訪者所提供的信息,從而更深度地理解來訪者。在政治課的教學中,適當的沉默同樣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時機,關注內心正在發生的情緒情感,幫助學生厘清自己的感受。
在第三課第二框“青春萌動”這節課中,討論到異性的愛慕心理及如何對待異性情感的問題時,多數學生羞于表達,選擇回避或否定自己真實的想法,課堂容易陷入尷尬。教師可運用沉默的技術緩解學生的防御心理,“看到”內心的想法。教師出示教材中兩則案例,幫助學生了解青春萌動的表現,并提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你遇到過類似的苦惱嗎?由于羞怯心理,一般情況下,學生會回答:沒有。此時教師可讓課堂討論暫停,請學生保持安靜(沉默),思考問題: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或你的朋友們遇到過類似苦惱嗎?用小紙條寫下來,匿名交給老師,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減少防備,抒發煩惱。在引導學生理智應對異性情感這一學習目標時,向學生展示來信:
一個苦惱男孩兒的來信
老師您好!我喜歡一個女孩兒,起初我們一起學習,共同探討問題,無話不說,我以為找到了大人世界中的愛情。但是當我向她表白時,她卻生氣了,甚至開始疏遠我。難道我錯了嗎?本來兩個人相處得很好,為什么當我提到愛情時,她卻變了呢?
教師帶領學生充分討論情境中主人公的各種選擇及應承擔的后果,之后讓學生在安靜的氛圍中寫一封信回復這位同齡人。學生的回信摘錄如下。
學生甲:親愛的同學,你好!你對她的好感并不是真正的愛情,我們還小,還沒有資格去談愛情,現階段的我們還是要以學業為重。
學生乙:同學,在春天,就不要做秋天的事。我建議你現在努力學習,把對她的情感放在心底,以后再表白也不遲嘛!
學生丙:同學你好,如果我是你,我會選擇先做好朋友,一旦陷入早戀,父母和家長會反對,同學們會對你指指點點,哪里還有心情學習呢?我勸你要慎重考慮啊!
當學生靜下心來用文字梳理自己的內心,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在靜寂中讓自我的情緒和情感充分延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也在“沉默”中得到升華和提升。
五、反思與展望
綜上所述,在初中政治課中恰當運用心理輔導中的情緒情感的覺察和表達技術,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嘗試。它能提供課堂新的視角和方法,幫助探索學生的內心,厘清學生內在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有效促成課堂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嘗試需要師生不斷磨合適應,積累經驗和不斷完善,特別要考慮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達到平衡。
注: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教學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HDJYKY2017C02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毛艷莉.聆聽心聲,擁抱自我——情緒的覺察和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0(5):30-32.
[2]黃珊珊,周紅.打開“心眼”,覺察我們的內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12):36-38.
[3]一種影響你情商的能力:情緒顆粒度來源:https://www.sohu.com/a/191772257_487900.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實驗中學,廣州,5108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