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羲
摘 要: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作為一個為社交隔離期定制的線上項目,接力活動聯動15家博物館共同開發原有數字資源、社交媒體,將全球博物館聯手抗“疫”的決心和信念通過虛擬空間傳遞到五大洲。為了將過去的經驗與成果轉化成今年新一輪線上活動,文章以敘事學、媒介學為理論框架,初步探索了策展實踐該如何跳出博物館建筑,與觀眾建立長期而連續的互動關系,開發出多元性、互文性、開放性的敘事語法,旨在塑造更具包容性和適應性的博物館敘事?!疤摂M為媒,策展為線。”今天的博物館敘事環境由實體和虛擬兩種屬性共同形成,二者是真實世界的組成要素,策展實踐應該以更具包容性(inclusive)、適應性(resilient)的方式和實驗性的精神探索兩者互為關系中的機遇。然而,作為博物館這樣的傳統文化機構,是否應該探索和構建機制以扶持更多策展實踐在數字虛擬空間的嘗試?或者,何種機制才能有效促進這些嘗試?此類問題將是文章以及相關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數字虛擬空間;博物館敘事;策展實踐
1 研究背景
從18、19世紀傳遞并理解世界意識的“認知空間”①到今天的知識殿堂,博物館在適應、見證、記錄、參與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實現自身的變革與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刻影響下,全球博物館業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又不約而同地探尋著數字虛擬技術帶來的新機遇。根據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2020年博物館線上項目的分析統計,共有四類數字虛擬項目成為博物館與社會互動的主要方式②:①原有數字資源的再利用(Use of previously digitised resources);②將計劃中的項目進行數字化(Digitisation of planned activities during the months of lockdown);③社交媒體的利用(Increased activity on social media);④為社交隔離期定制的線上活動(Special activities created for lockdown)。
如圖1所示,“1.原有數字資源的再利用”是全球博物館采用最廣泛的手段,而“4.為社交隔離期定制的線上活動”是采用最少的,且呈現出地區分布不平衡的態勢。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博物館,如西歐,不同類型數字虛擬項目形成相輔相成的均衡發展,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博物館無力開發出豐富的數字虛擬項目,如非洲的大多數博物館,他們只能依靠原有的數字資源和社交媒體平臺與觀眾互動。
然而,參差不齊的數字化進程并沒有阻礙全球博物館聯手抗“疫”的信念與行動,“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后簡稱“接力活動”)③的成功舉辦證明了這一點。作為一場聯動全球五大洲16家博物館的線上藏品展示項目,接力活動整合各博物館數字資源,融合國內外社交媒體、直播平臺,彌合全球博物館界“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①的同時,探索了新媒體項目的策劃方法,為后疫情時代博物館策展實踐提供參考。本文以接力活動為例、以敘事學、媒介理論為討論框架,反思博物館在數字虛擬空間中的策展實踐。
2 研究方法與問題
敘事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語言學、俄國形式主義、普羅普、法國結構主義、接受美學等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敘事學是對敘事文的一種共時、系統的形式研究,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敘事結構,即故事,也是敘事文內容的形式;敘述方式,即敘事文表達的形式;敘事文的閱讀,即敘事文形式與意義的關系。②故事、敘述和閱讀同時也是博物館敘事的關鍵要素,不同于敘事學只局限于文本和話語的建構,博物館敘事還涉及物質、視覺和空間層面,有一個更加豐富而多層次的敘事環境。③策展實踐用研究、媒介和體驗構建博物館豐富而多層次的敘事環境:研究是故事的來源,媒介是敘述的載體,體驗是閱讀豐富敘事的途徑?!懊浇榧词怯嵪ⅰ保苊仔獱枴溈吮R漢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預言了今天的“地球村”以及互聯網現象的誕生,也揭示了每場媒介革命之后的社會與人文景觀的演變。隨著數字新媒體技術的涌入,敘述媒介的變革不僅引發了體驗和研究層面的新探索,更是將博物館敘事從實體環境轉向虛擬空間,從固定端轉向移動端。那么在今天博物館敘事環境中,媒介的革新給研究、體驗帶來哪些影響?策展實踐應該以什么策略應對這些變化?下文將結合敘事學理論從博物館敘事環境的三方面來探索這些問題,即敘述媒介、故事研究和閱讀體驗。
3 敘述媒介
視角、敘述者和接受者、時間、話語模式⑤因媒介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作為一場為社交隔離期定制的線上項目,接力活動呈現出多視角、多敘述者和接受者的屬性。16位博物館館長以各自的視角遴選藏品,并向全球觀眾敘述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他們的話語中既蘊藏著各自文化的烙印,也顯現出“鍵盤語言”的互動參與性與詼諧幽默感。接力活動中,多種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更是通過館長們雙邊、多邊連線對話真實呈現。在互聯網虛擬技術的沖擊下,時間的概念被徹底打散,空間的概念也被重塑,這也是線上直播活動的策劃難點。接力活動所采用的“直播”和“直播態”相結合的方式,實際上是拼合了兩個甚至是三個不同的時間維度,如實時直播、早期的“直播態”錄制和更早期的實地拍攝。每個時間維度都是獨一無二的敘事,天衣無縫地將它們剪輯成一個新的故事是最大的挑戰,尤其在錄制“直播態”視頻時,工作團隊更是要策劃跨越12個時區中13種時間概念的互動。另一個難點在于空間的概念脫離所屬時區,被編輯進新的秩序,即接力次序—從中國出發繞地球一圈再回到起點。因此,接力活動是一場對時空徹底重塑的策展實踐,需要大量的抽象思考和測試,如僅16位館長雙邊、多邊對話這一個環節,策劃團隊就進行了多達30多次實驗。
4 故事研究
情節、人物、環境、敘事語法是故事的四要素,①也是博物館物質文化研究中所涉獵的重要部分,旨在探索不同文明階段的特殊性。其中,敘事語法可以比作研究者的方法論,他們像故事作者那樣從結構、邏輯、敘述、表達四部分①對內容進行建構。今天網絡社交媒體敘事語法的多元性和互文性使博物館物質文化研究呈現出開放性、對話性的特點,其情節、人物、環境正在與博物館外更廣泛的話語體系發生關系,進而產生更新、更豐富、更活躍的物質文化。
接力活動中多件文物藏品不僅飽含歷史民族記憶,也在今天跨文化交流互鑒中產生新的意義。例如,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館長雷諾·沃康摩爾展示的一套郵票為中列建交70周年而特別制作,其中有一張郵票的圖像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后母戊鼎,一種當代性因此凝結在這件傳世珍藏中,它見證了中列文化的互學互鑒;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的“館長之選”中有一座來自公元前5至4世紀的“草原金人”,這件藏品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等展覽中兩次展出,很多觀眾都曾在“草原金人”塑像前合影留念,人們對它的記憶不僅是千年前的異域文明,更是今天對哈薩克斯坦文化的認同。綜上,接力活動呈現出的這種對話性、開放性讓我們反思“讓文物活起來”依靠新媒體新技術,更依靠策展人、研究者挖掘新媒體新技術的敘事語法,探索它與博物館敘事的融合方式。
5 閱讀體驗
博物館敘事的閱讀體驗超越文本,融合了圖像、物件、實體空間,是一種可聯動五感的沉浸式之旅。而數字虛擬空間的體驗更注重開放意義的生產過程,這不在策展人和作者的意圖中,也不在展覽內容中,而是在觀眾的體驗過程中產生的,這是一種展覽內容和觀眾的互動過程。羅蘭·巴特聲稱“作者已死”,①那讀者就此而生?本文堅持兩者所擁有的生產材料完全不同,讀者并不能代替作者,觀眾也不能代替策展人,“共同創造”②是雙方互動的一種主要模式,也是開放意義獲得流動的途徑。
接力活動的每場博物館專場有近千萬觀眾進入直播間,16場直播共計吸引約2億中外觀眾在線“追劇”,觸達中外粉絲4億人?;顒酉嚓P微博話題閱讀總量逾1.9億,比國內相關類型活動高出百倍。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主持的“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話題閱讀量破億,并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無論是互動觀眾的數量還是話題的具體指向,觀眾在文化與意義層面的生產為今年全新一輪線上活動的策劃籌備提供豐富素材。因此,保持長期而連續性的共同創造是博物館線上項目策展實踐的重要策略,它緩解了博物館敘事在實體項目中開放性不足的這一短板。
6 總結
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接力活動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作為一個為社交隔離期定制的線上項目,接力活動不僅融合了上述四類數字虛擬項目的特點,同時聯動15家博物館共同開發原有數字資源、社交媒體,將全球博物館聯手抗疫的決心和信念通過虛擬空間傳遞到五大洲。在策展實踐層面,接力活動徹底跳出博物館建筑,重塑時間與空間的關系,探索出一套多元性、互文性、開放性的敘事語法。接力活動試圖通過與觀眾長期而連續性的共同創作,來塑造更具包容性和適應性的博物館敘事?!疤摂M為媒,策展為線?!雹劢裉斓牟┪镳^敘事環境由實體和虛擬兩種屬性共同形成,二者是真實世界的組成要素,策展實踐不能以二元對立的眼光看待虛擬與現實,而是以更具包容性(inclusive)、適應性(resilient)④的方式和實驗性的精神探索兩者互為關系中的機遇。然而,作為博物館這樣的傳統文化機構,是否應該探索和構建機制以扶持更多策展實踐在數字虛擬空間的嘗試?或者,何種機制才能有效促進這些嘗試?諸如此類問題將是本文以及相關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Yaxi Liu.Reconceptualizing the Digital Humanities in Asia,Digital Culture and Humanities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a Globalized Asia)[M].Singapore:Springer,2020.
[3]Roland Barthes,translated by Stephen Heath.Image Music Text[M].New York:Hill and Wang,1978:142.
[4]Marshall McLuhan,Lewis H. Lapham.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M].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4.
[5]Bart Pursel.“The Digital Divide”, Information, People, and Technology[M].State College: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Open Resource Publishing.
[6]列夫·馬諾維奇.新媒體的語言[M].車琳,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20.
[7]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Museum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Face of COVID-19[M]. 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20.
[8]Martin Prosier.Museums and Globalization[J].The Sociological Review,1995(S1):21-44.
[9]貝麗爾·格雷厄姆.重思策展:新媒體后的藝術[M].薩拉·庫克,龍星如,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10]張譯之.“虛擬為媒,策展為線:來這個實驗室,人人都可當‘策展人’”[EB/OL].(2020-12-29)[2021-03-20].http://www.cafa.com.cn/cn/news/details/83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