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峰
[摘 要]數字化技術介入社會組織服務是一個大趨勢,成為推動社會組織服務創新的“利器”。數字化技術從員工、資源、結構三個維度對社會組織進行賦能,在數字化基礎上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面臨制度困境、參與困境、文化困境。數字化賦能化解突發事件的包容性更大、代價更小,數字化賦能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的理念、模式應基于社區并優化,從頂層設計、組織內部、群眾基礎方面優化社區突發事件應急能力,以全程化服務為核心、以集成融合為特色,進而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關鍵詞]社會組織 數字化賦能 突發事件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1)110018-06
一、引言
社區作為國家行政體系的末梢,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新媒體技術日益普及了“社區”的概念,數字社區媒體項目可以滿足當地公眾的信息需求,同時也可以促進先進的數字化技能賦能、就業機會、公民參與和社會凝聚力[1],缺乏使用信息通信技術經驗、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程度低的人很容易被排除在數字化賦能發展之外[2]。信息化和數字化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數字化技術助力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愈來愈被國家所重視。
近年來,各類突發事件時有發生。以政府為主導的社區應急管理服務存在的治理成本過高、行政管理僵化等缺陷日益凸顯。而社會組織是活躍于社區的重要力量,它的社會性、公益性和自主性等特性決定了其能夠扮演重要角色,在社區突發事件中發揮特殊優勢,服務于廣大城鄉社區居民。數字化技術在社區治理中的應用是大勢所趨。數字化技術的嵌入為傳統社會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賦予社會組織能力,創新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服務,對于提高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相關研究動態
政府應急管理系統在法律框架下可能缺乏敏銳度和獨立性,關鍵安全信息的及時傳播會因消息批準的延遲而受到影響[3]。參與不足、保障缺乏是政府主導型社區應急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4],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服務是對政府和基層社區服務的及時補位,有效彌補了以政府為主導的突發公共事件防控中的不足。通過弱化矛盾和信息預警、妥善處置、重建精神資本,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均有效發揮作用[5]。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突發事件不同情境中通過與社區之間建立協作,“精確識別”“精準發力”推動公共參與,“精密防控”“精細服務”供給公共服務,確??捎觅Y源覆蓋最需要的人[6]。
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防控中的作用無可厚非,但社會組織參與風險治理也遇到一定的困境,如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公眾參與能力不足、自身專業能力有限等[7]。以5G、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及其產品的運用,為社區治理進行了強效數字化賦能。基于云的災害管理電子政務系統框架利用新興信息和通信技術管理緊急情況,賦予政府能夠在社會組織的支持下,精簡其程序,改進向公民提供緊急管理服務的工作,并通過實時分析來自不同大數據源的相關數據,提高行動反應能力[8]。
“賦能”概念應用于災害救助與應急管理領域,以提升社區在面臨突發事件時的自救與反應能力。以數字化技術為抓手,從結構賦能、資源賦能和心理賦能層面提出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的內在機制[9],對社會組織的數字化賦能做整體研究,打造社會組織數字化應急生態系統,通過賦能性制度使社會組織發揮信息交流、資源配置、社會整合和學習創新四大優勢,從組織制度、結構制度等維度增強韌性[10],優化數字化賦能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突發事件應急路徑,研究數字化賦能下的社會組織如何作用于社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使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管理業務流程進一步優化,有效協助政府提供服務。
三、社會組織的賦能及其功能
賦能理論概念源自社會學,最早應用于社會救助,降低社會弱勢群體的“無權感”。賦能是指為參與主體賦予某種能力和能量,其目的在于提升自我效能感,使其對客觀環境擁有更強的控制能力,使被賦能對象更好地提高參與能力[11]。社會組織的賦能從賦能目的、方式、對象來看,是通過增強自我效能感,以各種手段獲取資源、融入社會等,增強對社會的影響力。
社會組織依托新一代數字化技術,在社區突發事件的預防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善后處理階段,通過強效數字化賦能,初步實現應急的數字化、精準化、智能化。
首先,社區公共精神與社區意識價值的數字化引導。社區突發事件是對社會組織應急服務的全方位考驗,綜合考驗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不同階段的服務。由于數字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在社區的日常防控、應急聯動、事后恢復領域中,數字產品應用的場景早已滲透在社區中。數字化場景的營造為社會組織培育社區公共精神和統籌意識價值提供數字化賦能。
其次,社區資源的數字化整合管理。資源能力是影響社會組織功能的維度[12],數字化技術為社會組織精細化、精準化、智能化地整合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提供強大支撐,使社會組織履行應急服務職能有了堅實的保障。首先,社會組織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最大限度地開發與利用社區內的資源。社會組織利用數字化技術編碼社區內的資源,摸清社區資源的底子,登記造冊社區內的所有資源,對閑置、分散的社區資源進行整合,使其投入社區應急服務。其次,社會組織通過社會網絡整合社會資源,如將社區外的人員、企業、其他社會組織的資源等投入社區??傊?,社會組織的數字化資源整合不僅表現在對社區存量資源的開發,也體現在社會組織尋求社會資源,使其成為社區的增量資源。
最后,數字化溝通社區居民的利益和需求表達。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社區居民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而社會組織根植于社區,數字化賦能為其靈活對接居民日?,嵥椤⑼话l的需求提供了可能。社會組織扎根基層,依靠根植于基層的關系網絡所延伸的力量和專門知識,以數字化產品的運用為管理中介,同社區中的民眾保持密切聯系,關注社區弱勢群體和邊緣性群體,追求社區居民利益的最大化,是聯系社區內居民和社會的橋梁。
四、數字化賦能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管理面臨的困境
數字化技術融入社區應急治理體系產生了新的規則秩序,隨之應確立新的社區治理體制。數字化賦能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突發事件應急面臨著制度困境、參與困境、文化困境。
(一)制度困境:社會組織參與的政策法律缺位
首先,缺乏統一、規范的數字化賦能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的政策文件。社會組織在應用大數據技術參與社區應急時,獲取了居民的個人信息,而部分社會組織對居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強,造成居民隱私受到侵害。其次,《志愿服務條例》規定,志愿服務組織安排志愿者參與可能發生人身危險的志愿服務活動前,應當為志愿者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但是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社會組織志愿者的財產損失怎么補償,無法明確界定相關責任,降低社區應急管理過程中社會組織參與的積極性。
(二)參與困境:社會組織參與機制不暢
一是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政府主導的應急管理體系擠占了社會組織的發展空間,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是“管控—依附”關系。
“部門本位”使政府部門存在各自為政、“信息孤島”問題,這種不平等的合作地位給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數據流動、互通帶來障礙,使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難以進行完整、全面的數字分析。二是社會組織與企業、高校等其他主體間未形成社區應急數據共享體系,各主體之間存在合作不順暢問題,出現社區應急中多個主體交叉重復或所有主體都未涉及的情況,這種不合理的合作結構延緩了社區有效應急的進程?!靶畔Ⅷ櫆稀薄皵祿聧u”提升了社區應急的成本,給社會組織數字化賦能造成巨大困境。
(三)文化困境:社會認同和支持不足
一方面是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是“管控—依附”關系,“全能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固化了居民的應急理念,認為完全由政府提供社區應急管理工作是順理成章的,對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缺乏認同。另一方面,社會組織自身服務能力難以跟上數字化應急管理工作的需要,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缺乏標準規范,導致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得不到社區居民的認可和信任。首先,有關社會組織過度注重社區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在應用數字化技術處理相關問題時,對相應的問題管理與風險處理等配套機制創新不足,出現無序參與、泄露公民信息等問題,面臨缺乏有效化解風險的窘境,直接影響數字化賦能績效的發揮。其次,社會組織利用數字化技術參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項目缺乏持續性。不少社會組織對應急管理的認識存在誤區,輕預防、重救援,認為參與社區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才是工作的重點,在社區突發事件常態化預防和恢復階段的參與力度遠遠不夠。
五、數字化賦能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突發事件的途徑
新一輪數字化技術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為代表,在社會發展中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數字化技術應用帶來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應采用系統的觀點審視數字化技術賦能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突發事件應急服務。
(一)結構賦能
數字化技術對社會組織結構進行了重構,使其組織結構更加扁平分散,合作治理更加精準化。
首先,在數字化技術革新社會治理進程中,傳統的社會組織封閉治理結構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組織結構逐漸趨于扁平化與多元化。數字化技術使社會組織能夠掌握社區應急服務最新信息,互動聯通、自由流動的信息給予社會組織平等參與社區突發事件服務的話語,使社會組織有機會形成與市場、政府共同參與社區應急服務的治理結構。
其次,政府主導的社區治理結構并未有效銜接社區居民需求,政府管理與社區居民的需求存在錯位。而社會組織依靠關系網絡延伸的力量和大數據技術精準的分析能夠彌補政府供給與社區居民需求的錯位,促進供給與需求的雙向流動,優化社區治理結構。
最后,加強公眾網絡監督。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可起到良好的監督與促進作用。當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服務出現效率與公平問題時,居民利用社會網絡進行實時監督與反饋,形成相當強的社區輿論,迫使社會組織機構快速反應,在某種程度上推動社會組織治理結構改善和治理效能提升。
(二)資源賦能
資源賦能主要體現在社會組織整合資源過程中實際獲得的資源與能力。數字產品、數字平臺、數字基礎設施進一步賦能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突發事件應急服務。
首先,數字基礎設施助力社會組織資源共享。在社區突發事件的預防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善后處理的四個不同階段,數字基礎設施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社會組織依托大數據和互聯網平臺發起倡議,提供在線咨詢和心理輔導,及時澄清各種謠言,有效阻止謠言蔓延,緩解社會公眾的緊張情緒,助力社區突發事件輿情治理。
其次,數字平臺助力社會組織資源整合。社會組織充分利用數字平臺的網絡外部性,在資源調動、匹配、整合方面潛力巨大。例如在疫情期間,社會組織利用數字平臺捐款籌集物資,社會組織(基金會)發揮了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在突發事件中“參與主體多元”和“資源渠道多元”。
最后,數字化產品助力社會組織社區應急服務效果。在疫情期間,社會組織以大數據為依托協助政府對社區居民進行數字化管理,如5G紅外體溫檢測、無人機移動監測人員、室外消毒殺菌等功能應用為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社區管理賦能。
(三)員工賦能
數字化技術環境下,結構賦能和資源賦能為員工賦能打下堅實的基礎,激發員工的工作潛力。在社區突發事件背景下,社會組織能否利用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優勢迅速作出反應,還取決于員工利用結構賦能和資源賦能進行提升的程度高低,以及是否積極參與應急服務。
首先,數字化技術促進工作人員內在素質提升,增強自我效能感。數字化技術拓展了社會組織人員快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有利于社會組織工作人員及時掌握社區應急服務最新信息,提高個人素質和應急能力,使社會組織在短時間內參與到社區應急。第二,數字化技術鞏固工作人員交互權力發展。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逐漸喚醒工作人員融入社區的交互意識。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使社會組織人員及時掌握最新信息,保障了知情權,使其認識到自身也是社區應急管理的主人。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使社會組織人員廣泛參與到社區突發事件應急中,打破話語瓶頸,保障社會組織人員的參與權。
總之,員工賦能的優勢在數字化技術環境下被放大,數字化技術使社會組織人員更加肯定自身的價值和存在感,個人交互能力得以提升,加深了對社會組織的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組織氛圍。
六、數字化賦能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突發事件的優化對策
縱覽數字化賦能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突發事件應急的功能及存在的困境,數字化賦能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的作用要進一步發揮,其理念、
模式應基于社區并不斷優化,以全程化服務為核心、以集成融合為特色創新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突發事件應急,提高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突發事件應急服務的效率。一方面,政府需要轉變治理觀念,做好頂層制度設計,以法治化思維規范、引導數字化賦能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強社會組織自身能力建設,練好參與應急服務的內功,提高參與社區應急的能力和水平。
(一)厘清社會組織參與應急管理的機制體制
首先,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應急提供法律保障,明確規定社會組織的地位及其參與社區應急的權利和義務。一方面,應立法明確社會組織、個人、政府之間的權、責、利,實現政府、社會組織、個人之間的良性應急管理互動。另一方面,加快出臺《應急服務法》。進一步明確社會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急服務的基本法律問題,規范社會組織應急服務活動的運行,規定社會組織的權利義務,加強風險防控。其次,為提升社會組織數字化賦能績效,政府應強化整體性治理和協同治理理念,構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治理平臺,從而有效保障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是突發事件應急的關鍵支柱之一,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能夠使信息流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盡可能避免信息失真、偏差逐級傳遞放大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基于信息共享機制,社會組織能夠發揮媒介和智庫作用,在突發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加強溝通,使應對突發事件的行動信息可以進行有效而快速的傳遞,形成政府與社會組織的良性互動。
(二)激發社會組織的內在能力和內生動力
從社會組織自身來說,數字化賦能下的應急服務能力是其介入社區應急的重要影響因素,必須加強社會組織自身的內在能力和內生動力建設。
首先,數字化賦能下的社會組織必須以專業的人才隊伍作為支撐,進一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提高社會組織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同時,社會組織應拓展人才來源渠道,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社會組織,積極開展與高校、科研機構、政府的人才交流合作。其次,社會組織通過信息公開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通過輿論宣傳規范自身行為。同時,社會組織在充分調研和自身參與能力的基礎上,以公眾的真實需求為導向,認真聽取社區居民意見,同時考慮群體與地區性差異,制定相關參與標準,以社區居民是否滿意作為評判社區應急服務質量的標準。
(三)加強群眾基礎和社會認同
突發事件防控的基礎在社區和家庭,社區居民既是社區應急的主體,也是社區公共安全的服務對象[13]。必須充分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應對社區突發事件,加強全民應急文化建設,開創自救與互助的突發應急綜合管理良好局面,為社會組織參與創造群眾基礎和社會認同。
首先,轉變服務理念,樹立社區居民主人翁意識。政府、社會組織在社區突發事件中要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轉變過去群眾被動參與的狀態,重視群眾的意見。其次,提升群眾參與社區應急的意識與能力。通過應急準備與實際模擬演習實現的培訓與服務發展是測試重大事故計劃、保持反應技能和知識更新以及發展系統反應能力的唯一選擇[14]。利用數字化技術廣泛開展多種形式與渠道的宣傳教育,強化社區居民的風險和應急意識,使其自覺參與社區應急管理活動,同時能夠有效協調社會組織與政府的行動。
參考文獻
[1]Fuentes-Bautista M.Rethinking localism in the broadband era:A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pproach[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31(1):65-77.
[2]Salemink K,Strijker D,Bosworth G.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ag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unequal ICT availability, adoption, and use in rural area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7,54:360-371.
[3]祝哲,彭宗超.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厘定:挑戰和對策[J].東南學術,2020(2):11-17.
[4]李菲菲,龐素琳.基于治理理論視角的我國社區應急管理建設模式分析[J].管理評論,2015,27(2):197-208.
[5]易承志.社會組織在應對大都市突發事件中的作用及其實現機制[J].中國行政管理,2014(2):60-64.
[6]陳巖.城市社區危機治理中的社區社會組織:角色審視與嵌入路徑[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20(2):64-69.
[7]董幼鴻.社會組織參與城市公共安全風險治理的困境與優化路徑——以上海聯合減災與應急管理促進中心為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4):50-57.
[8]Saparamadu P.E-Government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use of multimedia big data platform for floo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Sri Lank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Scientific Research,2019(1):15-21.
[9]杜晶晶,胡登峰,張琪.數字化賦能視角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系統研究——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20):34-40.
[10]邱棟,陳明禮.數字平臺生態系統驅動區域韌性發展的機理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0,36(10):37-41.
[11]Zimmerman M A.Taki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ch: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0(1):169-177.
[12]Chen Y X,Zhang J,Tadikamalla P R,et al.The mechanis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in natural hazards emergency relief: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21):4110.
[13]朱慶生.社區是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的基礎[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5,10(11):1009-1012.
[14]Skryabina E A,Betts N,Reedy G,et al.The role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exercises in the response to a mass casualty terrorist incident:a mixed methods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0,46:101503.
Research on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Empowerment
Wang Hai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It is a general trend for digital technology to intervene in social organization service, which has become a “sharp weapon” to promote social organization service innov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social organizations from dimensions of employees, resources and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digitization,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faces institutional difficulties, participation difficulties and cultural difficulties. Digital empowerment is more inclusive and less costly to resolve emergencies. The concept and mod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under digital empower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mmunity and optimized. The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should be optim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top-level design, internal organization and mass base,with the whole process service as the core and integration as th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Key words]social organization; digital empowerment; emer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