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妍 天津濱海職業學院
由于大數據、互聯網+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專業教師感受到了自身知識、能力的儲備的欠缺,危機感、緊迫感時刻伴隨在身邊。當我們走出校園,進入到行業企業、兄弟院校中的進行學習、提升、包括競賽輔導等等對于我們來說就是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專業教師惟有不斷汲取養份、不斷學習,才能最趕上前進的腳步。為了達到與行業企業的需求更加貼近吻合、磨煉教師內功,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科研水平,需要教師靜下心來學習行業先進理念、企業文化、前沿知識,主動適應職業教育的要求: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需要真正思考如何創新教學模式、利用新的教學技能,教師的發展觀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新變化,自身會面臨諸多挑戰。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前沿技術更新較快,這就導致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必須要盡快提高。例如:相關的軟件設計、硬件等課程的更新較快,實用性比較強,授課教師應深入到企業的一線,熟悉企業的文化及環境,緊跟計算機產業的發展,掌握行業發展動態及前沿技術知識,不斷地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互聯網+”時代下,利用新媒體技術,促進課程、評估、教學深度的融合,從而改革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其中包括環境、教育目標、教育對象的改變,利用信息化工具合理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依托資源建設、虛擬實訓等優質教學資源根據學科特點融入課堂項目教學實踐中,提高課堂高效率以及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以天津濱海職業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界面設計》課程信息化改革為例。將學院教學資源平臺、微官網、虛擬仿真系統、校企合作遠程網絡直播等教學資源與翻轉課堂相結合,實踐混合教學模式,探索“智慧教育”。從學習模式上融入了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合理利用企業資源進行體驗式學習和遠程視頻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突破單一的課程教學改革,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等進行了突破性、大膽地嘗試。完成了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專業課程的初步探索,促進了高職教育專業建設、課程內容、教學過程的進一步發展。
課程力求使用基于學校微官網、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打破僅用教學網、多媒體課件和視頻的輔助教學模式,將線上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內容的比例達到80%以上)和輔助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內容的比例在1%至29%之間)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調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及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提高教學質量,打造優質精品課程,探索智慧教育。
上課前,教師要認真準備和規劃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制作該單元授課的教學任務書,與微課、仿真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一并發布在微官網“本周學習熱點”欄目中或課程教學平臺上,并向學生進行信息推送,通過在線創設虛擬學習情境的方式導入案例。微課視頻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仿真教學視頻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帶著一定的問題自然而然地進入主題探索階段。為保障翻轉課堂的順利進行,學生在完成課前在線學習后需要進行一個簡單的在線測試,教師利用測試統計功能跟蹤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可以幫助教師更有針對性地修訂課堂教學任務書,并向學生提出更加有效的問題進行思考。這一階段的主要學習方式是遠程學習和移動學習。
根據任務需要,學生課前自主完成在線學習,或進入課堂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進行現場學習。學生主要利用教學平臺觀看微課或進行視頻交互直播的學習方式進行線上自主學習,學習內容主要是來自企業工作現場的實時教學視頻或錄播視頻。例如,在項目三《手機界面設計》中的任務二《配色方案》的教學過程中引入了合作企業外聘教師的工作現場視頻直播,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和真實的工作情境體驗。
為了打造信息化課堂教學,教師在本專業開發的天津濱海學院校園微官網上的“服務板塊”中創立了—“本周學習熱點”欄目,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匯集軟件、網絡、物聯網等專業的不同科目的專業知識關鍵點及部分教學視頻,組織分類、匯總推送至學生端,使得學生們可以在業余時間利用移動智能終端平臺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獲取知識以及服務,這樣可以在拓展了多種學習的渠道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對于系部重點教學改革課程《界面設計》,課前及時將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所需要的教學資源推送到學生移動終端;課后學生還可以通過微官網進行個人評價、相互評價以及教師評價,并通過名師指導、討論組等方式隨時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溝通和交流;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團隊合作。這種學習模式打破了時間、地點、學習方式的制約,創建了一種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學習氛圍,體現了移動學習的優勢。
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二者應科學融合,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的時代下,要注重學生知識學習的可用性與時效性的結合,在專業基礎教育與通識教育中,選取就業核心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育、教學內容;學生要樹立從學習者向開發者轉變的意識,將最易于掌握的新技術作為切入點,反向剖析專業的核心的知識內容;課程完成的項目設置要求為能夠具有商業化特質,無論項目的規模大小與否,都要求能夠具備商業的特質,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企業對于技術的需求與理解,與企業需求對接;培養學生自主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項目開發課程中能夠盡可能有自主的發揮創造空間,在項目中將實踐與創新有機融合。加強核心專業課程建設、線上、線下資源建設,豐富教學資源種類,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依據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原則,我們詳細制定了專業課程改革、建設的方案,在“互聯網+”背景下,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去除滯后的課程內容,確保和企業的需求無縫對接。鼓勵學生申報創新創業項目。
天津濱海職業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教研室和其他專業共同承擔了“天津市高等職業院校提升辦學能力建設項目”。完成了虛擬現實實訓室的項目需求書,與設備廠商經過多次研討和專家論證,設備購置,既能夠滿足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展示專業辦學成果,比試學生培養能力,又能夠通過參賽,增加與兄弟院校專業間溝通交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設備購置能夠引進行業主流實訓設備,與全國專業建設實訓課程同步一致,并且該設備能夠豐富實訓形式,增加實訓內容,提升學生項目化操作能力。本專業的學生前端設計、多媒體開發等方面適應企業的需求,在教學資源等方面取得提升,能培養出具有高水平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研究和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以資源為核心、以服務為特征、以應用為目標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精品資源庫,培養特色應用創新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可以提供豐富的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并有效用于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知識消化水平及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質量。
構建專業核心課程和特色課程的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庫,應包括教學視頻庫、教案和課件庫、習題庫、教學案例庫等。以《界面設計》課程為例,課題組成員先后為建成15大類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課程常規資料、教師團隊、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視頻動畫教學資源、教學效果展示平臺、其它教學資源、軟件下載、翻轉課堂、作業評價、動畫課件、課程設計、科技作品展覽、技能競賽與技能考核、知識拓展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線上自主學習以及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同時,開始著手建設本學院的基于微信網絡平臺的微官網信息服務系統,支持移動學習模式,完成相關信息推送,信息技術的使用有效的保證了課程改革的穩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