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芳芳 楊木蘭 曾東明
1.南昌大學附屬醫院贛州市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江西贛州 341000;2.南昌大學附屬醫院贛州市人民醫院隨訪中心,江西贛州 341000;3.江西省瑞金市婦幼保健院門診部,江西瑞金 342500
胃癌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手術及放、化療為胃癌常見治療方案,雖能有效扼制腫瘤生長轉移,但術后患者可能出現膈肌陣發性痙攣,即呃逆[1]。長時間呃逆嚴重影響患者飲食及身心健康,不利于術后康復。祖國醫學認為呃逆與脾胃功能受損有關,治療應以和胃降逆為主,指壓穴位、足反射療法共同調節胃腸功能,改善膈肌痙攣情況[2-3]。現以76例胃癌術后呃逆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指壓穴位配合足反射療法的綜合療法在改善術后呃逆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上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2月~2015年6月南昌大學附屬贛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6例胃癌術后呃逆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性別、年齡等為分層因素,采用隨機分層法分為觀察組(38例)與對照組(38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齡(52.6±7.5)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7例,大專及本科23例,碩士及以上8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齡(51.5±7.4)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5例,大專及本科26例,碩士及以上7例。兩組的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為胃癌術后呃逆,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者;②患者年齡22~65歲;③患者預計生存時間>6個月。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影響術后呃逆效果者;②入組前存在中樞神經系統或器質性病變者;③生命體征不平穩,病情不穩定者;④按摩、指壓或需足三里穴位注射部位出現皮膚缺損,不適宜按摩、針灸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了解此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均予山莨菪堿(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093;規格:1 mL∶10 mg;生產批號:20150122)穴位注射法治療:取1 mL 注射器吸取山莨菪堿5 mg,直刺雙側內關穴1.5~2 cm,使用強刺激法,使患者有酸脹、重感時緩慢注射一半,剩余一半用同法注射另一側穴位,每天治療上午、下午各1次,連續治療2 d。觀察組同時加用手指按壓穴位配合足部反射區按摩法,指壓穴位步驟如下:取攢竹穴、天突穴、內關穴、足三里穴,拇指按壓攢竹穴,按壓力量由輕到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宜,按壓3~5 min;其他三個穴位,依次用拇指按壓,以出現酸脹感為宜,按壓3~5 min,按壓時患者深呼吸。足部反射按摩法步驟如下:患者用溫水泡腳15 min,再行足反射區按摩,患者取平臥位,涂抹硼酸軟膏(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何濟公制藥廠;國藥準字H44024547;規格:5%;生產批號:20150117)后按照反射區:腹腔神經叢、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反射區,每穴按摩3 min,重點按壓膈膜、胃十二指腸及腹腔神經叢。隨后用點按胃、十二指腸、腦垂體、甲狀旁腺、腹腔神經叢。最后握成拳頭錘擊足底1~2 遍。按摩2次/d,連續按摩2 d。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呃逆癥狀改善情況,評分標準為正常、輕度、中度及重度。輕度者每日呃逆<5次/h,且患者耐受,不影響進食;中度呃逆在6~10次/h,或<5次/h,患者不耐受,持續時間較長影響生活;重度每日呃逆>10次/h,患者無法正常進食且伴有胃食管反流。統計兩組治療前及治療3 d 呃逆發生頻率及持續時間。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呃逆癥狀為等級資料,進行Ridit 分析;兩組呃逆發生頻率及持續時間為重復測量數據資料,采用F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SNK-qL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呃逆癥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呃逆癥狀較治療前緩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呃逆癥狀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呃逆癥狀的比較(n)
治療前兩組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d,兩組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均低于治療前,治療后2 d,兩組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均低于治療后1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d,觀察組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比較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2 d,兩組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胃癌患者術后呃逆的發生原因較多,認為與手術方式、機體耐受性及心理因素有關[4,6]:術后胃癌患者因麻醉,其呼吸道殘留較多分泌物,加之手術應激反應機體反應力下降,抑制咳嗽行為導致二氧化碳潴留。另外,術中出血、術后持續性胃腸減壓等禁食行為可能導致胃內Na+丟失,誘發傾倒綜合征,繼而出現呃逆現象[8],且胃癌患者滋生焦慮、抑郁情緒,由心理因素導致膈肌痙攣[9]。中醫學認為,胃癌患者稟賦不足,素體羸弱,尤其是手術刺激下損傷正氣,胃失和降致使機體脾胃運化功能失衡,胃氣上逆[10],加之恐癌心理導致情志不暢,氣血運行不暢,筋脈不通則病,故出現呃逆[11]。按壓攢竹穴寬胸降逆,內關穴可調諸陰經、寬胸和中;按摩足三里可雙向調節胃腸功能,下胃氣逆;天突穴又稱玉戶穴,天瞿穴,主治胸肺及頸部疾患,使咽喉處經絡氣血舒暢流通,配內關穴可理氣降逆和胃,治呃逆[11-12]。為加強療效,本研究還加用足反射療法,通過按摩足底反射區可產生較多內源性藥物因子達到保健作用;同時按摩腹腔神經叢刺激橫膈膜反射區最直接有效方法[13]。本研究觀察組加用手指按壓穴位配合足部反射區按摩法,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呃逆得以改善,通過指壓按摩刺激反射區,胃氣得和而呃逆停止,促使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鞏固治療效果[14-15],因而觀察組呃逆發作次數下降,且持續時間縮短。但在治療后2 d,兩組的呃逆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比較,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予以山莨菪堿穴位注射即刻改善呃逆癥狀,治療2 d 時癥狀基本緩解,但觀察組的康復效果較為快速,系足反射及指壓穴位按摩等效果。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呃逆發生頻率及持續時間的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呃逆發生頻率及持續時間的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本組治療后1 d 比較,②P<0.05
組別例數 發作頻率(次/d) 持續時間(min/次)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1 d治療后2 d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1 d治療后2 d 38 35.6±5.7 8.3±2.6①2.2±0.5①②28.7±8.4 10.3±2.6①3.7±1.2①②38 F 治療1 d 兩組比較值P 治療1 d 兩組比較值F 治療2 d 兩組比較值P 治療2 d 兩組比較值36.4±6.2 12.5±1.4①2.3±0.4①②21.852 0.000 3.246>0.05 30.3±8.7 14.2±3.5①3.4±1.5①②16.387 0.000 2,560>0.05
綜上所述,胃癌術后呃逆的誘因較多,如患者發生呃逆可采用中醫按壓與脾胃相關穴位,同時配合足部反射區按摩,加強治療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