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科
(遼寧省阜新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醫院)腫瘤外科,遼寧 阜新 123000)
胃大網膜是胃組織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有大量免疫細胞,可清除細菌及外來異物。大網膜可充分包裹炎癥部位,避免炎癥的擴散。胃部腫瘤中,早期胃癌局限于黏膜下層及黏膜,與淋巴結是否存在轉移無關[1]。通常外科手術在早期胃癌治療中應用較多,有效的手術治療均可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生存時間。有研究顯示,早期胃癌患者手術治療后,5年生存率達到90%以上[2]。通常,在早期胃癌采用胃癌根治術治療中,需進行1、2 級淋巴結清掃,包含大網膜完全切除。但由于大網膜內含有大量免疫細胞、吞噬細胞,是防止腹膜壞疽穿孔、清除外科病毒細菌的重要組織;盡管在胃癌傳播中,也有大網膜的參與,但早期胃癌患者中,僅10%左右存在淋巴結轉移情況,且以一級淋巴結轉移為主。所以,針對早期胃癌次全切除術治療患者,是否進行網膜完全切除,還存在爭議。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4 例早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比較網膜部分切除與網膜完全切除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4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據術中網膜處理方式的不同,分為網膜部分切除組(n=37)與網膜完全切除組(n=37),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術后均經病理診斷確診為早期胃癌;②均行開放性遠端胃次全切除術;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病史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不符合早期胃癌者;②不配合本研究者;③病史資料不全者。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胃次全切除術治療,僅在網膜切除方面存在區別,手術步驟及術后處理均相同。網膜切除步驟:向頭位將胃前臂向近端牽拉,將大網膜向遠端胃血管分離4~5 cm,然后打開網膜囊。分離淋巴結及1~2條胃短血管。充分暴露胰腺后,分離胃右側血管,然后網膜部分切除組患者行網膜部分切除術,網膜完全切除組患者行網膜全切術。術后48 h后患者飲用少量水,3 d后給予流質飲食,并逐漸向軟食、普食過度;術后患者飲食恢復正常及可耐受疼痛者,即可建議出院。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等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網膜部分切除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網膜完全切除組(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住院時間(d)6.62±2.95 8.13±4.21 3.716<0.05組別網膜部分切除組(n=37)網膜完全切除組(n=37)t值P值手術時間(min)120.14±14.68 147.95±20.37 6.571<0.05術中出血量(mL)87.52±12.16 89.34±13.67 0.719>0.05
2.2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兩組血清白蛋白水平較術前均有下降,網膜部分切除組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與術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網膜完全切除組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顯著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網膜部分切除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g/L)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g/L)
組別網膜部分切除組(n=37)網膜完全切除組(n=37)t值P值t值1.035 7.293 P值>0.05<0.05術前40.26±5.87 41.19±5.94 0.516>0.05術后38.91±4.82 36.04±3.17 3.687<0.05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網膜部分切除組肺部感染2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41%(2/37),網膜完全切除組肺不張2 例,肺部感染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11%(3/3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78)。
對于胃癌患者而言,原發性轉移、術后復發最常見的部位為腹膜及大網膜,主要原因在于網膜分布于淋巴結走行及血管,沿網膜囊內血管、淋巴回流,因此,網膜內可存在種植癌細胞及轉移淋巴結。因此,在胃癌次全切除術關系淋巴結清掃的范圍、層次及網膜切除,將網膜囊完整切除,血管根部能夠清楚顯露,對漿膜間包裹的淋巴管及淋巴結進行清掃,可徹底清除胃癌轉移淋巴結及病灶,達到減少復發及胃癌根治的目的[3]。但對于人體而言,大網膜有其功能性作用,即對出現炎癥的腸道進行包裹,避免感染擴散。所以在早期胃癌胃次全切除術治療中,對網膜進行完全切除還是部分切除仍存在爭議。
相關研究認為,網膜部分切除在早期胃癌淋巴結轉移較少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其原因如下:①對于早期胃癌患者而言,出現網膜轉移、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較小,也未出現脈管浸潤,腫瘤局限于黏膜層;②采用網膜完全切除術中,對患者造成的創傷相對較大,可能引起結腸系膜損傷、結腸膜損傷等手術并發癥的發生;③如患者為肥胖者,網膜完全切除術實施的難度也相對較大。且網膜部分切除后,殘存網膜在術后可能增長,對解剖空隙進行填補,殘存網膜中巨噬細胞在微小腫瘤細胞抑制及清除感染方面,仍可發揮作用[4]。但如果采用網膜完全切除,則局部感染無法得到清除,機體免疫力逐漸下降,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減少,增加術后腫瘤復發的可能[5]。所以,網膜部分切除術在早期胃癌患者治療中應用具有可行性。由于腹膜轉移是胃癌細胞腹膜種植的重要過程,手術過程中,因癌細胞脫落,或手術區域切斷的淋巴管、血管內癌細胞隨著淋巴液、血液可流入腹腔,術后腹腔內腫瘤發生的可能性也會增大[6];此外,術后腹腔內復發的因素中,術前腹腔內肉眼看不見的亞臨床轉移灶及游離的癌細胞均屬于重要因素,所以早期胃癌術后復發與網膜是否完全切除之間存在相關性。本研究結果顯示,網膜部分切除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網膜完全切除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陳建忠[7]研究顯示,胃部分切除手術治療早期胃癌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114.83±16.17)min、(6.42±3.15)d,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從創傷程度來看,兩種切除方法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性無明顯差異,網膜部分切除術手術操作相對簡單,所需手術時間更短,因此,網膜部分切除的患者術后恢復更快。術后兩組血清白蛋白水平較術前均有下降,但網膜部分切除組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網膜完全切除組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顯著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網膜部分切除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網膜部分切除術對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小,術后機體含量較高,能降低術后水腫等并發癥發生率;網膜部分切除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41%,網膜完全切除組為8.1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萬易[8]研究顯示,對早期胃癌次全切除術治療的患者中,采用部分網膜切除術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97%,而采用完全網膜切除術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1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兩種手術切除方式術后并發癥均較少,手術安全性均較高。
綜上所述,對早期胃癌患者行胃次全切除術治療中,應用網膜部分切除術可縮短手術時間,對血清白蛋白水平影響較小,術后并發癥較少,患者術后恢復較快,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