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與溝通的重要媒介,而其表達與運用具有一定的原則性和技巧性。幼兒在語言的認知能力、模仿能力、使用能力等方面皆有較大的進步空間。良好的語言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教師應基于幼兒語言表達的實際情況,采用一定的教學策略,為幼兒創設適宜的語言學習情境,讓幼兒多讀、多練、多交流、多表達,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文章將從多個角度出發,對學前教育中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展開探究。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語言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0-0005-03
作者簡介:楊小龍(1979.10—),男,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常家河鎮幼兒園,中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三歲左右的幼兒尚未形成完整的語言感知及表達系統,而隨著幼兒對周圍環境事物的接觸加深,其語言思維也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由此可見,環境直接影響著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幼兒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啟蒙者。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要細致地觀察幼兒的語言學習狀態,掌握幼兒學習的差異性;其次,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豐富的教學活動,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升[1]。
一、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重要意義
幼兒正處于發展關鍵時期,他們的可塑性比較強,且更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尋求契機,引導幼兒進行語言學習。幼兒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適應能力、創造能力,所以,教師對其進行語言思維的訓練,對其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具有可行性和重要價值[2]。
幼兒語言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其學習能力的強弱。較強的語言能力能使幼兒在各種交際場合中受歡迎,獲得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能夠拉近幼兒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也能夠增加幼兒的自信心,使幼兒在語言交流中收獲快樂,獲得滿足感。
擁有清晰的思維,不僅有利于幼兒進行交流,還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將自身的所見所聞通過語言較好地表達出來,可以鍛煉自身的思維分析能力;若能將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或自身引發的聯想通過語言有效地傳遞給他人,那么說明幼兒能夠將語言表達能力轉化成語言分析、處理能力。可想而知,語言能力對幼兒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是決定幼兒人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學前教育中幼兒語言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停滯不前,幼兒的語言思維得不到發展
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多數幼兒教師認為學前教育就是純粹的“帶孩子”,而忽略學前教育本身的意義,在對幼兒的行為引導上、思維方式的啟發上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大多數時間只是在機械化地重復操作“帶孩子”的流程。這種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幼兒的成長空間、自由發展空間,將幼兒教學變得單一古板、枯燥乏味,同時錯過了幼兒語言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導致有些幼兒語言能力不足,不敢交流和表達,更為遺憾的是這很有可能成為幼兒一生的語言習慣[3]。
(二)課堂情境單一,幼兒無興趣可言
幼兒天真爛漫、充滿生機,活力無限。反觀當下的幼兒課堂,部分幼兒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思想守舊,毫無創新可言。教師對知識的傳播還是以講授為主,然而幼兒本身還處于語言能力的發展時期,理解上還有所欠缺,因而教師的講授法對其而言根本就不具備吸引力,反而還會降低幼兒的學習熱情,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教學中的引領者,對幼兒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
(三)教師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的缺失
幼兒的認知尚淺,理解能力較弱,因此簡單明了的語言、直截了當的交流表達對于幼兒來說更容易接受。且大部分幼兒的內心是脆弱敏感的,加上初次步入校園,適應環境以及學習皆是幼兒們面臨的巨大挑戰。而幼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忽視幼兒內心的真實情感,用統一、公式化的管理方式對幼兒進行訓練,因此教師的教學評價千篇一律,毫無針對性可言。中肯的教育評價對幼兒而言有著一定的指示性作用和激勵性作用。研究人員指出,教學評價是學生的精神食糧。教師的肯定及鼓勵能極大地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同時總結性的教育評價能幫助幼兒建立起整體的認知,從而保證教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學前教育中幼兒語言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
在社會群體中,幼兒尚處在成長發展的階段中,需要外界的關心和愛護。在學前教育中,幼兒教師應采用較為溫和的引導方式,而非是激烈的,帶有壓迫性的。良好的課堂情境能使幼兒較快地融入課堂教學。溫馨和諧的教學氛圍能使幼兒身心愉悅,有效提升幼兒的語言水平。
教師應以幼兒的認知為教學的主體內容,站在幼兒的思維角度,為其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從而較好地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可結合教材,基于學情,利用情境教學法,為幼兒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教師根據幼兒的學習生活,可將教學情境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部分:校園情境、家庭情境、公共場所情境。
在幼兒園情境中,教師要讓幼兒體會到幼兒園生活的行為規則,了解幼兒園的主要構成,同時學會運用正確的言語表達。如在遇到教師時,幼兒要說:“老師好!”遇到同學時,幼兒要說:“同學,你好!”幼兒對他人有所求時,要學會有禮貌地詢問他人的意見,如“同學,我的彩筆忘記帶了,你能借我用一下嗎?”同時在受到他人的幫助時,幼兒要說:“謝謝!”還有在與他人不小心發生小摩擦時,幼兒要學會及時地道歉,說:“對不起!”教師通過設置校園情境,讓幼兒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校園語言,使其在情境中反復訓練強化,以達到熟練使用語言的目的。
家庭是幼兒成長中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家長在家庭中要通過言語表達來促進幼兒情商的發展,讓幼兒深切體會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并使其學會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和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要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想法,并征求父母的意見。例如,幼兒想要看動畫片、玩玩具時,要說:“媽媽,我現在可不可以玩玩具、看看動畫片?”幼兒想要出去玩耍時,要說:“我想要去好朋友家玩耍,媽媽你能不能帶我過去?”當爸爸媽媽說:“寶貝,我愛你!”幼兒要回應道:“爸爸、媽媽,我也很愛你們!”當遇見家中的長輩時,幼兒要學會主動地問好,而不是不理不睬。在家庭情境中,家長要讓幼兒明白家庭是一個整體,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有任何的想法都要學會與大人商量。這樣,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就提升了語言水平。
在公共場所情境中,幼兒的語言能力訓練又被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幼兒要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使用恰當的語言進行得體的表達。如在商場、圖書館、公園等場所,幼兒要使用的語言各不相同。幼兒在各個公共場所中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既是對幼兒的挑戰,又是幼兒的機遇,能夠促使其突破自我,深化自我!
(二)培養幼兒的語言興趣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興趣直接決定了幼兒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幼兒天性好奇,興趣愛好廣泛。因此,教師對幼兒的興趣激發、培養相對容易,只需找到合適的媒介,成功地引起幼兒的關注。教師只有激發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教師在培養幼兒的語言興趣過程中,可將幼兒的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側重于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教學活動,主動習得語言,而間接興趣的側重點則是鞏固,促使語言學習成為幼兒的主要興趣之一。
例如,幼兒教師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可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動畫片,如《寶寶巴士》《小豬佩奇》《超級寶貝JOJO》等。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幼兒語言表達的規律特點。《寶寶巴士》中的“禮貌歌”聯系生活實際,以生活中的現象為依據,為幼兒們做出言語表達的示范。
精彩紛呈、趣味橫生的動畫片對于幼兒來說有著不可抵擋的誘惑力,能夠有效激發幼兒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而產生學習語言的動機。但是,直接興趣的持續時間短暫,教師只是通過動畫片的形式暫時地引起了幼兒對語言學習的關注。對此,教師應善于抓住契機,在幼兒興趣濃厚時,通過教學活動使幼兒的直接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將幼兒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內化為需求。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寶寶巴士》中的“禮貌歌”,帶領幼兒一起學唱,根據歌曲的內容編排動作,使幼兒在活動中熟記兒歌內容,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促進幼兒語言學習興趣的發展,提升幼兒的語言水平。
(三)轉變教學理念,增強幼兒教師的專業性
教師作為幼兒學習道路上的主要引導者,其自身的專業性直接決定了幼兒的學習水平。而在當下的幼兒語言教學中,部分幼兒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刻板,并未對幼兒的語言學習進行較好的引導,而是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幼兒。在此種模式的教學下,幼兒的學習效果甚微。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學前教育中幼兒的語言學習現狀,較好地實現幼兒語言水平的提升,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研究分析,并對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摸查,關注幼兒群體中的差異性,尊重幼兒的需求,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將幼兒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例如,教師在開展語言教學活動前,可利用小組討論模式與多位幼兒教師進行經驗的交流分享,針對“幼兒的語言學習”提出問題、制訂計劃、策劃方案,創建適合幼兒學習的課堂。此外,教師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因而幼兒教師應善于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條件,尋找適合自己的優質教學資源,如“名師講堂”。教師可以通過觀摩成功課堂教學案例來進行對自身教學的反思總結,給自己充電,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為幼兒提供優質的語言學習服務,做到教學相長,讓幼兒的語言學習產生質的飛躍!
(四)建構游戲課堂,加深幼兒對語言的認知
游戲在幼兒心中的地位不容置喙,可以說是整個幼兒成長生活中的主旋律。教師要基于幼兒的學情分析,選擇有效教學策略。游戲活動與幼兒的語言學習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學習和思維發展相輔相成。幼兒有強烈的表達欲望時,卻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與語言思維能力無法協調一致,就難以傳遞出其想要表達的語言信息。長此以往,幼兒的自信心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打擊,而語言學習的熱情也會大大地降低,導致其自身語言水平的停滯不前,給幼兒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如幼兒變得不愛交流,有時甚至主動回避與他人的言語溝通。而游戲教學能讓幼兒置身于一個較為輕松、有趣的學習環境中,順其自然地加深對語言的認知,豐富自身的語言知識。
以“送南瓜”的游戲課堂教學為例,教師請3至5位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老奶奶、小朋友。教師先用“送南瓜”的兒歌進行課前導入。小朋友們挎著籃子給老奶奶送南瓜,當南瓜送到老奶奶面前時,小朋友們要說:“您好,老奶奶!這是您的南瓜,我們給您送過來了!”此時,扮演老奶奶的幼兒要說:“謝謝你們,小朋友!你們真是棒極了!”與此同時,小朋友們應該接著說:“不用謝,老奶奶,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整個游戲過程中的對話邏輯分明、思路清晰,幼兒們在游戲過程中鍛煉了自身的語言學習能力,根據游戲情境能進行恰當合理地表達,學會正確地使用語言。
語言學習貫穿整個游戲過程,幼兒在游戲中訓練自身的語言思維,加深對語言的認知。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游戲對開發幼兒語言潛能的重要性,讓幼兒在游戲實踐中充分掌握語言技巧。
(五)選擇交流話題,推動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和溝通,教師在幼兒語言教學中要選擇恰當合理、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主題,讓幼兒能有話可說、有感可發。研究表明,幼兒更愿意主動親近和自身年齡差距范圍小的人。因此,教師選取貼合幼兒實際生活的話題,能促使幼兒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激發其語言表達興趣。同時,教師在幼兒語言學習過程中要進行一定的指導,幫助幼兒建立更完善的語言思維系統,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結 語
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決定著幼兒情感、價值觀、態度的走向。教師應關注幼兒的語言學習過程,觀察并記錄幼兒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此外,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加強對幼兒的引導,幫助幼兒解決問題,提供更多的機會促進幼兒的語言學習。
[參考文獻]
李曉麗.如何在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語言思維能力[J].好家長,2017(20):26-27.
徐強.如何在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語言思維能力[J].好家長,2019(38):212-213.
金光梅.學前教育如何培養幼兒語言思維能力[J].中華少年,2017(0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