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洵藝 云南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院
據記載,景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康藏高原的木轉省臘崩一帶,后經遷徙才到云南省西北部地區,后遷入今德宏地區。目瑙縱歌便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目瑙”為景頗語,“縱歌”意即眾人共舞。解放前,目瑙縱歌的舉辦大多由當地山官決定,新中國成立后,目瑙縱歌已成為景頗族充分展示自身民族文化和團結支系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型舞蹈盛會,有“萬人之舞”的美稱。后經政府討論決定確立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為目瑙縱歌節。2006年5月20日,景頗族目瑙縱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瑙縱歌使得景頗族及其他各個民族的地域特征和鄉風習俗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動態展現。
目瑙示棟大多樹立于目瑙縱歌舞場正中央,是景頗族人民最為敬重的圖騰。目瑙示棟柱矗立于舞蹈場地中央,中間兩柱頂繪有太陽圖騰,象征著雄性及景頗人祖先的居住地“穆拽省臘崩”;兩邊柱頂繪有月亮圖騰,象征著雌性及夜空中為景頗人遷徙指路的自然明燈。其標識亦有陰陽相配,相互調和之意。柱身五彩斑斕、纏繞綿延的紋樣既象征著景頗族人跋涉艱難的南遷路線,也是舞蹈的路線規劃圖。柱身上的織錦分合圖案及蕨形圖紋為渴求食物富足之愿。立柱中間有刀劍相互交叉,象征著景頗族人南遷過程中披荊斬棘的曲折旅途,也寓意著景頗人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一般橫置上方的柱子兩端會設有孔雀犀鳥的首尾造型,既是對目瑙縱歌由來的記述,也是對領舞的孔雀犀鳥的紀念和尊重。除此之外,目瑙示棟柱上還有象征人類繁衍的厥葉花,象征避災驅邪的牛頭,象征一脈相承的乳房,以及象征民族團結的南瓜子等。
在目瑙示棟柱的正前方,置有一面牛皮大鼓,兩側分別設有大中小铓鑼。在目瑙示棟的左邊,還設有高臺,以便嗩吶等吹奏樂器的演奏。洞巴、竹笛等協同吹奏亦不可或缺。
1.目瑙齋瓦是目瑙縱歌時由當地德高望重的神職人員齋瓦進行演唱,故所謂“齋瓦調”。其實早在目瑙縱歌形成之前,齋瓦調就已初步成形。在原始社會時期,景頗族人對電閃雷鳴、旱澇洪災等自然現象尚沒有科學的認識,故認為萬物皆有靈。為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便開始了對神靈的供奉祭祀。久而久之,專門主持祭祀活動的神職人員便成為彼時社會的應生之物。
祭祀時,齋瓦和董薩根據求雨、驅敵等不同需求產生出不同的唱念詞。慣性的小調念唱為習,便成了相對固定的曲調,也就是齋瓦音樂的雛形。隨著社會的發展,每一代齋瓦的口頭誦唱都融匯著自身獨特的生活經歷、思想愿望等,經過歷史的積淀,一部記載著開天辟地、天浮地定、人類誕生等景頗族歷史文化變遷和發展的創世史詩《目瑙齋瓦》便逐步成型。詩歌篇幅宏大,可達萬余行。一般要從清晨誦唱至日暮,需要頌唱者具有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以及較好的心理素質。
2.目瑙齋瓦由于景頗族支系的不同,其語言和曲調也有鮮明的差異。同為目瑙縱歌,景頗支系多將其稱為“目瑙齋瓦”,而載瓦支系卻稱其為“縱歌齋瓦”。兩個支系在調式上也有所區分。景頗支系的目瑙齋瓦調為漢族古代“宮商角徵羽”音階中的商調式,載瓦支系的縱歌齋瓦調卻為五聲音階中的徵調式,曲在口中多誦唱為“羊喂羊”,節奏亦較為鮮明。
3.目瑙縱歌時的伴奏樂器雖以置于目瑙示棟正前方的牛皮大鼓和兩側的大中小铓鑼為主,但洞巴、竹笛甚至后出現的管弦樂都成了目瑙縱歌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伴奏組成部分。
瑙雙,作為目瑙縱歌活動中極為重要和關鍵的人物,引領著整個活動的走勢及完成。瑙雙一般由四名精心挑選的舞者擔任,前兩者為武雙,后兩者為文雙。頭戴犀鳥狀帽檐,四周以野豬獠牙作圍,頂部由孔雀翎、雉雞翎等鳥類羽毛作冠,總體稱之為“共勒榮”。瑙雙有自己獨特而嚴格的舞步,且與瑙巴帶領的群眾舞隊分開舞蹈。一般來說,瑙雙每個舞蹈動作的完成都需要向目瑙示棟進行匯報。
瑙雙無需按照目瑙示棟上所繪舞蹈路線圖譜來舞蹈。瑙雙右手執刀,在舞蹈時除了向目瑙示棟叩首匯報工作外,幾乎沒有后退舞步。瑙雙需要完成開門舞、開場舞以及閉門舞的相關舞蹈動作。開門舞置于目代房前,通過舞蹈表現目瑙縱歌活動的前期籌備過程,開場舞表達的是建造舞場的各項勞動過程,閉門舞則表現了清掃場地等勞動過程。
瑙巴為瑙雙的助理,一般由四名舞者擔任,他們同樣精通目瑙縱歌舞步和路線圖。但他們需嚴格按照目瑙示棟上的舞步路線圖,帶領群眾完成舞蹈路線。
群眾舞隊可以各具特色,男子持刀或長矛,象征著驅趕孤魂野鬼,女性多以扇子、手帕等作為烘托氣氛之物。亦有舞者手持鍋鏟,酒桶等恣意歌舞,象征著人們對不同分工勞動者的尊重和團結。
總的來說,目瑙縱歌是由刻、樂、舞組成的一個祭祀總體。其符號摹寫、音樂以及舞蹈一方面來說顯示出景頗族特有的民族工藝水平和審美傾向,另一方面更是景頗族民族遷徙、鄉風習俗和理想愿望的民族文化的實物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