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玉 重慶市九龍坡區西彭園區實驗小學校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害羞,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相比較而言,中國人的害羞性格更加普遍。我們更需要主動的表達自己,一定程度的害羞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但長期無理性的過度害羞,會給個體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極大的阻礙。
一位六年級的男學生在作文中傾訴自己的苦惱說:“我是一位非常害羞的學生,當眾發言,對于我來說,每一次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會緊張得腦袋一片空白。我渴望改變”。這令我感到很驚訝,這位學生成績優秀,平時是有點害羞,但沒想到害羞會給他帶來這么大的困擾。班上這樣的學生,還有好幾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上課認真傾聽、思考,成績也不錯,但從不主動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大聲地說出來,當眾說話對于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下課時,他們喜歡安靜地坐在座位上看書、寫作業;參加團隊活動時,默默地跟在團隊后面,發表看法時常常說沒意見。在學校生活中,他們常常是最容易被老師和同學忽視的那一類。這是些害羞的學生。那什么是害羞呢?
臺灣學者張春興將害羞定義為一種人格特質,這類人在社會情境中容易產生內在的主觀焦慮,傾向于逃避可能引起別人注意的情境,在社會互動中表現出行為抑制,因而無法適當的與人交往,并常伴隨消極的認知、負面的情緒、笨拙的行為,以及不舒服的心理現象。害羞的人的突出特征是他們傾向于花更多時間關注自己的感覺和行為,并對其進行監控,總是害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變得焦慮不安。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認知,他們渴望與人交流合作,得到同伴的認可,過度的害羞嚴重地阻礙了他們。小學時期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強的,幫助過度害羞的小學生克服害羞心理迫在眉睫,為了更好地幫助他們,我們先分析一下害羞的成因。
(一)先天基因遺傳因素。據美國《科學》周刊報道,害羞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種遺傳的性格傾向,和人類的其他性格特征一樣,部分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害羞的人體內往往含有“害羞基因”。雖然害羞等性格也許具有一定遺傳性,但害羞并不是完全由基因所決定。
(二)早期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有些學生在童年時,因為搬家、轉學、父母離異、親人去世、受傷害等種種不愉快的經歷,使他們在面對新環境時缺乏心理和情緒的支持,而變得逃避,沒有勇氣與陌生人交往。
(三)自卑的心理。有的學生特別敏感,對自己負面評價多。相貌、學業、衣著打扮、家庭經濟條件等都會成為自卑因素,令他們害怕與人交往而自卑。
(四)家庭的教養方式。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生活在高樓大廈中,很少鄰里串門。還有的家庭為了保護孩子安全成長,也不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玩耍,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溺愛,讓孩子沒有機會練習與他人主動交流溝通,在公共場合最容易膽小怕人,不敢說話。
(五)不恰當的評價。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儒家思想對人影響深遠,老師和家長常常表揚那些謙虛、含蓄、安靜聽話的孩子,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就變成不敢表達自己的害羞的“好孩子”。
孩子們渴望改變,幫助他們逐步克服害羞心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嘗試。
(一)改變認知。第一,接納自己。告訴孩子們,世界上40%的人都有害羞心理,有害羞心理很正常。我們的個性各不相同,正因為這些不同,我們的世界才精彩紛呈。害羞的人也可以成為偉大的人,也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比如亞伯拉.林肯,穆罕達斯.甘地,納爾遜.曼德拉等的性格都非常矜持呢。第二,忘掉自己,關注他人。生活的真相是,每個人關心的只是他自己,所以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專注于自己當前在做的事兒,而不去過多的想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留下什么樣的印象。第三,被別人評價很正常。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哪個人前不說人,哪個人后不被人說。”被人評價是很正常的事兒,不必過分在意。我們不可能喜歡每一個人,我們也不可能被每個人所喜歡,只要做事無愧于心,釋放出自己的善意,就大膽的去說、去做,不必顧慮太多。第四,永遠不要無緣無故否定自己。沒有任何人是十全十美的,我們都是有缺點的好人。我們每個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但這并不表示你永遠是最差的那一個。
(二)行為改變練習。第一,放松練習。因為害羞可能伴隨著一些生理癥狀,如果能改變生理上的癥狀,可能害羞的心理會減輕。比如講話前調整呼吸,放松肌肉,試著握緊拳頭再放開,如此重復多次。還可以運用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這沒有什么值得害怕的”,讓自己保持冷靜。第二,盡量坐在前排和中央。害羞的人常常喜歡坐在角落,免得引人注意。下次聚會的時候試著坐在第一排,坐在人群的中心位置。第三,與人談話的時候,聲音稍稍放大一點,讓對方聽清你要講的是什么,別人與你交談時眼睛要看著對方。別人打斷你的話時,要想辦法繼續把話說完。
(三)豐富自己的閱讀和生活。我們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多參加各種體育活動,豐富自己的生活,這樣跟同伴在一起時才有更多的話題。
總之,我們要知道,有適當的害羞心理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刻意改變,面對班級中特別害羞的學生,我們要仔細觀察,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尋找他們害羞的真正原因,幫助他們逐步克服害羞心理,樹立自信心,擁有更健康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