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萍 濟南職業學院
(一)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21世紀的全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現代物流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我國來說,經濟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優化,促使越來越多的傳統物流企業開始轉型,物流企業中的各個崗位都要適應產業結構發展而帶來的新變化、新情況,這使得企業十分需要經過專業化培養的高職物流專業人才。
(二)物流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的生產速率得到提升,物流技術是保障物流產業發展的首要助推力,其創新能夠推動物流產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而物流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也使得其對物流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此形勢下,高職院校需要以幫助學生掌握先進的物流技術為主要培養內容,培養出精通現代物流技術的專業人員。
(三)國際環境的深入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國外物流企業開始進入我國物流領域,這些具有跨國影響力的物流公司憑借自身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營理念,對我國物流產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物流企業迫切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和具備較強物流實踐能力的人才,來助力我國物流企業的發展。
(一)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職能是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專業化程度高的職業人才。當前我國物流企業的類型較多,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但是,面對紛繁復雜的物流細分領域,多數高校并未設置不同類別的物流專業,依舊培養的是從事傳統運輸儲配業務的普通物流人才,缺少清晰的人才培養定位,這導致物流人才培養與現實市場需求不匹配,高職院校的職能也未得到發揮。
(二)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落實欠佳。根據有關調查,當前多數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校內實踐與校外實習兩部分。其中,校內實踐是以實驗室教學為主進行的實踐活動,校外實習是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開展,以參觀、頂崗實習方式進行實踐活動。但是在多數高職院校中,物流人才的實踐教學重要性落實欠佳,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第一,因學校內在發展的限制,多數高職院校內沒有現代化的物流實訓基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校內實踐效果;第二,“校企合作”形式下的校外企業因考慮到生產經營效率、行業資料保密等問題,不能對學生進行真正的實踐教育,多數實踐學習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學生并未真正深入訓練。
(三)教師物流專業化程度不高。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物流產業內部還未形成科學、系統的知識理論體系,同時大部分高職院校中的物流專業教師也多是從管理學、交通運輸學、信息技術學等領域調配而來[1],這些教師自身并未接受過專業的物流知識教育。
(一)構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動態化人才培養體系。物流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要是跟隨著整個物流產業的發展而變化的,其不僅需要一線的物流技能人才,同時也需要能夠處理多方事務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高職院校要構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動態化人才培養體系,將物流企業需求作為物流專業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設置的關鍵要素,以培養不同方向的物流人才為切入點,形成與企業現實需求高度契合的物流培養體系。
(二)以多校聯合、校企聯動為主線,共建校內、校外實踐基地。從本質上來說,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終點是服務于物流企業,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具有突出的操作性和實踐性[2],因此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充分融合,重點突出實踐教學。物流專業實訓基地建設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多數高職院校難以進行專業的實踐基地建設。為此,可以通過多校聯合、校企聯動的方式,共建校內、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的實踐提供必要的學習場所。具體來說,多個高職院校之間可以通過整合物資力量,共享物流實訓資源的方式,有效減緩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資金壓力,同時還能提升實訓基地的利用率,保證學生校內實踐學習的完整性。校企聯動下建設的校外實踐基地則通過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校外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平臺,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整個物流運作過程,對物流專業形成更全面的認識。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建“雙師型”教學團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建“雙師型”教學團隊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高職院校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引進一批教學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師資力量;第二,高職院校指派學校中的物流專業教師到物流企業中進行深入學習,提升專業化程度;第三,高職院校聘請物流行業專家或物流企業高管人員到學校擔任客座教授,定期開展學術研討等活動,優化學校物流專業教師隊伍,組建“專職+兼職”的高水平教學團隊,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結論:根據我國教育部發布的有關文件,高等職業院校需要及時把握市場需求的變化,以滿足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前提,根據學校的現實條件,開設相應的物流專業[3]。高職院校要深刻認識到當前培養物流專業人才的必要性,找準物流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構建動態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校內校外實踐基地、組建優秀師資隊伍的方式,為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礎,滿足經濟發展中物流企業對各類物流人才的需求,從而實現我國物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