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涵 西南大學
科技是強國興邦之基,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回顧近代大國崛起與興衰,離不開科技發展的更迭。從蒸汽機到內燃機,英美交替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科技推動了歷史進程發展。現今,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文化建設逐步融合,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故而我國的發展與強大,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些高級科學技術的持有和改進、創新發展方向,中國業已打下扎實的科學根基,在一些先進且不可或缺的研究方向上領先了世界,就如我國研制出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并且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創新領先于世界。我國發明出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眼”,這一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眼望世界,中國科學技術的整體實力同許多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隨著我國各方面的蓬勃發展,中國的科技創新水平,同國家發展的多方面并不匹配。我們要想加快提升生產力水平,縮小與科技領先國家的距離,提升科技發展水平勢在必行。發展科技,是強國之需,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要途徑。
科技發展惠及民生,是實實在在的課題。不論我們是否認真思考過,但科技業已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科技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自21世紀以,以計算機及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為代表,使得手機、電腦成為當代社會的必需品。試想,沒有手機,人們如何保持聯系;沒有網絡,人們何以零距離與世界接軌。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就此意義上,科技發展同軟實力發展掛鉤,對社會、個人的影響都是實實在在的,肉眼可以直接捕捉。正因科技對民生發展具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科技的發展。
發展科技,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需要明確其內涵、源泉動力及實現途徑。不同國家有其國情的特殊性,想要發展科技,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就要抓住中國特點,對癥下藥。在當代中國,用理論引導現實工作,回應中國改革發展中實際問題,反思實踐困境和指導實踐工作,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相當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在目標導向層,從概念層面入手是探討“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和特征的關鍵核心也是設計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行動框架的基礎工作。因此,要從理論層面豐富這一話語具體內涵。其次,在貫徹執行層面,即在概念或話語的指導下,規劃切實完善的行動計劃,是實現目標的重點。實事求是,從理論到實際,繼續貫徹指導思想。發展我國科技,從而使我國達到國際科技領先地位,要同國家全方面發展建設一同行進。我國的歷史實際和國情,都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實際:當代中國不斷發展、提升其自身水平的路徑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并不契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中國需要各方面聯動,也就是說,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皆需顧及,如果想要追趕發到國家發展,還需要抓住實際,深入中國國情,從鄉村入手,并發揮其他方面優勢,通過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不斷提升自身經濟發展動力與水平。而上面談及的每個方面,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我門進一步提高科技理念及水平,明確創新在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展開來說,創新可以作為標尺衡量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在此就需提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及中國共產黨對此的理解及定義“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開始新的歷史征程,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新的主要矛盾。在此,有一點需要再次明確,人民是根本,脫離了人民群眾,就脫離了中國實際。發展中國需要抓住中國實際,為此就需深入群眾,扎根基層,聽大眾的需求和心里話。要聽到中國的實際,從基層入手,了解發展實際,進而不斷提升科研及發展水平,需要我門提高對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科技教育的投入,正如我們所知,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提高我國科技發展水平,提高中國國際地位,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辛苦鉆研。第二,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上升,中國人民對其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
后疫情時代,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依舊是一項重要要求。實踐說明,建設發展中國,關鍵在黨。依舊要堅持我黨持續關注重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傳統,要走中國特色科技創新發展道路;堅持走屬于中國的創新發展道路;堅持抓住創新驅動的實質,發揮人才的作用與優勢;繼續推進我國科技創新機制的優化。時代需要中國力量,科技發展助推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