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文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引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技術的普及,新時代的特征就是信息化和數據化,在這樣的條件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漸露苗頭。農村電子商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交易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減少了農產品的銷售成本,降低銷售風險,從而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逐漸展開,通過相關政策、政府引導和人才引進工作,農村經濟發展逐漸繁榮,電子交易額逐年上升,有望改善我國貧困地區的經濟情況。
農村電子商務是以網絡平臺為基礎,利用新型的互聯網技術創造服務于農村的相關資源,擴展其在地域文化、經濟產品以及相關的社會價值。農村電子商務屬于電子商務業務一種,其本質特點是服務于農村,造福農村人。在農村區域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可加快農村的信息化進程,幫助農村農產品銷售,推廣農村品進入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實現農產品的高效便捷化,從而形成新型的地區產品銷售鏈[1]。農村電子商務的特點是群集性和綜合性,其發展是農村產品與市場連接的重要工具。鄉村連鎖的網點規模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成果。農村電子商務與我國的相關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度相吻合,對于農村的市場形勢以及發展模式規劃有著更為精準的預測,同時對于農產品加工、銷售也有著一定的幫助[2]。此外,農村電子商務還對農民提供了更為精準的幫助信息。農民可利用信息化技術及時的獲取農業相關的播種、銷售等數據信息,還對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情況有一定的了解。有了農村電子商務的加入,農民的產品銷售信息、采購信息都有了一定的保障,為打造現代化農村做出重要貢獻。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是多方協作的共同結果,在我國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電子商務發展有著良好勢頭。國家及當地政府對農村地區給予了一定的財政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下,農村的網絡設備完善,家家戶戶都能有機會通過互聯網進行電子銷售[3]。此外,對于一些發展較好的地區,當地政府建立了相關電子商務應用項目的試點,試點是實驗階段的電子商務發展,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在這樣的努力下,我國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不斷上升,農民開展電子商務相關業務也更加熟練便捷。在多方努力下,農村經濟有了重大提升,多個網絡試點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各部門的運營狀態良好,這樣的運營模式促進了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有望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
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我國農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改變農村農產品的產業結構,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4]。在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擺脫了以往獨家獨戶要運輸到市場上才能銷售或者其他傳統化的銷售情況,降低了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運輸成本,同時也減少了產品的滯留情況帶來的經濟風險。這種產業結構化的改進極大的促進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經濟得到保障,損失降到最小,也就能積極的從事農業勞動。再加上網絡信息的快速推廣,以群集為單位的農業經濟品牌得到傳播,從而推進了產品的宣傳工作,為農民來帶了真真正正的利益。此外,農民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其伴隨的第二第三產業也逐漸開展,通過互聯網的幫助,農村的產業結構進一步的優化升級,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幫助。
農村電子商務對我國的農村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傳統農業通過結合互聯網信息已經有了更為先進的農業管理技術,通過一些軟件或技術可優化農作物的最佳種植管理,模擬出適合農作物生長的環境。總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農村帶來更大的生機與活力。
農村電子商務可將一些產品代銷點變成產品體驗店,同時可提供平臺為農民開展信息化的網上銷售活動。配合優質的農村農產品生產基地供應鏈,農民這種信息化的銷售模式加上線下體驗的相關策略可為農產品的銷售一體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力的消滅了農產品滯留問題[5]。以特色產業為中心,農民可推廣集體化的農產品種植策略,從而進一步的打開產品的銷售市場,產生品牌效應和群集效應。同時信息化技術的推廣可以幫助農民在推廣當地產品時有了更多的選擇方式,讓本來農村信息不發達的劣勢蕩然全無,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市場經濟在電子商務的推動下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通過一些新型的電子商務技術,消費者可以從全國各地中選擇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這種銷售模式可有效的促進農產品的消費發展,增大了產品流動的速度,優化農產產品資源配置模式,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此外,這種消費行為在拉動農產品銷售同時也加大了農業人口需求,對于解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方面有著重要意義。通過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配送等等流程,這種一體化服務的生產模式為農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6]。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減少農村勞動力外流城市,是農村產業結構改革的重要舉措。
在我國農民比例較高的省份,其貧困人口比例也是非常高的,農民實際收入來源有限,勞動力紛紛轉向城市,這進一步惡化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情況。電子商務發展是農村精準扶貧、脫貧的重要舉措,它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打通了農民與市場之間的隔閡,為農村的產品產業鏈帶來了新型的銷售模式。通過減少農村貧困人員的就業壓力,電子商務可幫助農村減少勞動力外流,提高了農村土地的利用率,從而帶給農村一系列的優惠舉措。在完成我國的脫貧攻堅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早日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積極的幫助。
雖然農村電子商務得到了政府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但我國的農村發展尚且不足,現代化的技術型人才培養量較少且更愿意走向大城市的發展道路。這導致電子商務平臺的操作人員不足,而售后服務和物流服務也不能得到保證,人才流失嚴重造成了電子商務的經營效果不佳,服務力度不夠,其產品也就無法進一步的走向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地政府培養和吸引專業型人才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關鍵之處,通過一些政策支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高從業人員的競爭力,同時要組織相關專業化的技能培訓工作,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要保證電子商務的人才引進情況。政府還可以通過一些高薪、福利或者獎勵措施吸引具有相關技術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在農村電子商務經營上,從多方面的提高農村電子商務的人才專業化情況。
我國農村的發展相比城市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一些偏遠農村,其生活水平才剛剛得到保障,這些地區的教育程度也就普遍較低,即使在網絡普及的今天也會有許多人沒有真正的“網上沖浪”過。傳統的小戶自家經營思想導致當地農民沒有電子商務的銷售意識,對于網上購物可能也不太了解,沒有實際操作過[7]。此外,許多農村的青年勞動力已經流向城市,留守的老人年紀普遍較大,電子設備、網絡設備的使用頻率和學習效果都不高,因此,在這樣的地區發展電子商務有著不小難度。
面對這樣困難但很普遍的農村情況,當地政府要及時的開展完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讓農民有相應的平臺來學習交流,此外,網絡電子商務的優勢也要做好宣傳。農民對于電子商務的認識不足主要還是思想較為傳統,當地政府可利用一些宣傳設施如村里大喇叭、思想先進人員的集體培訓或者媒體進行宣傳播放,從而改進人們的思想,提高人們對于電子商務的認識,當村里有一家或者幾家開展電子商務業務獲得福利時,其他人員也會慢慢開展起來。
結論: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我國農村造成了極大的營銷,改變了農村的傳統銷售模式,完善了農村的產業銷售結構一體化進程。農村電子商務在幫助增加農產品銷售范圍、加速農產品的流動以及促進市場消費方面有著重要意義,農民在電子商務的幫助下獲得了更多的利益,而消費者也在電子商務的幫助下買到了物美價廉的產品。但我國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仍存一些問題,如電子商務人才緊缺和農村傳統思想影響等等,這些方面的進一步改進對于電子商務的真正全面推廣實施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