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于平 宣城市文化館
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公共服務的基本屬性沒有改變。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和東部發達地區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并且這種差距某些方面還在進一步加大。所以,這里所說的新業態準確的說應該是整個潮流的發展趨勢,是全國文化館行業在東部發達地區引領下的一種前行方向。整個文化館行業內部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漠視或主觀回避這一客觀存在事實,無疑是對行業整體生態的片面評判,必將導致差距越拉越大,最終兩張皮,各走各的路,所謂高質量發展也只能是局部的一枝獨秀,至少是不全面的。為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認真研究制定對策。一方面,寄希望于頂層設計更加細致完善,在政策制度的研究制定上給予更好的扶持保障;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的文化館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緊緊跟上,在“大船帶小船”的運動中,我們“麻雀跟著大雁飛”,要既不被拉下,也不被拖垮帶翻。本文想就此談幾點自身的粗淺體會和想法,錯謬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關于文化館高質量發展的定義與內涵,金武剛教授在《文化館高質量發展之路漫談》一文中,結合文化館的職能使命提出了“三個維度”的劃分,即:
第一個維度,就是文化館的普惠式發展,強調的是服務對象——社會公眾的全面覆蓋,不論男女老少、天南海北,要做到全面覆蓋。
第二個維度,就是文化館的品質化發展,強調的是供給內容——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等內容的高質量、高水平,有口碑、聲譽好,是好東西。
第三個維度,就是文化館的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體制機制建設——作為民生事業,文化館的治理能力要實現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按科學規律、專業理念、規章制度來辦,不盲目追求規模宏大、不唯長官意志是從,不隨心所欲胡亂創新,實現文化館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金教授并就這三個維度的關鍵要點,結合典型案例分析點評,發表了對文化館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意見和見解。其定位準確,觀點精辟前沿,對下一步文化館行業的建設、管理、業務開展等各個方面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可以作為行業規范和標準予以推廣實施。對其中提到的“不盲目追求規模宏大、不唯長官意志是從,不隨心所欲胡亂創新,實現文化館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對于中西部地區文化館在建設管理運行等各方面表現出的理論缺失,制度不健全,經驗不足等問題,具有特別強烈的針對性和指導性,下一步必須認真加以認真學習體會,指導具體工作實踐。也期待金教授能有更多這方面研究的成果面世指導,期待國家文化館協會更多組織這樣的理論研究并將成果展示。盡快建立起完備細致周密的文化館行業理論體系。
前文說的中西部地區,這里說的欠發達地區,這是因為就總體而言,中西部和東部地區存在差異,但就具體情況而言,也不能一概而論,這里僅就明顯存在不足的欠發達地區情況做一陳述,其主要表現為:一是觀念陳舊滯后,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或者說,受制于客觀條件特別是經濟實力,往往只能是想法多于辦法;二是基礎條件薄弱,包括基礎館舍、設施、人才隊伍、經費保障等,目前狀況堪憂。宣城地處皖東南,皖蘇浙三省交匯處,雖然同屬長三角地區,但由于撤地建市較晚,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太多等原因,宣城市文化館與毗鄰的蘇浙滬相比,存在“斷崖式”落差,相去勝遠,堂堂地市級文化館,其基礎條件甚至不及周邊縣區甚至鎮。不是妄自菲薄,是客觀現實。面對文化館高質量高速度發展的新業態,在中國文化館協會主辦的“文化館事業發展的思考與討論”專題中,我們看到的也多是發達地區成功經驗,然而,像我們這樣狀況的文化館究竟又該如何去面對去適應呢?
(一)認清形勢,順勢而上。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頒布實施,這是覆蓋所有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根本法”,顯然是我們最大的希望和最根本的依靠,保障法第四條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劃,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這也充分反應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力度正在不斷加大,目標進步明確,文化館的春天看到了希望。今年8月,各級人大開始組織對保障法的貫徹實施情況展開調研,我們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在這之前認真組織了文化館建設及現實狀況的調研,形成較為翔實具有說服力的調研報告,提出“修、改、建”一攬子建設方案,制作完成新館建設《項目建議書》,搶抓“十四五”國家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機遇,積極努力,通過人大執法調研的渠道及時將訴求上報,爭取盡早立項,依靠法律的支撐,期待會有可喜收效。
(二)主動作為,靠近隊伍。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6月,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領導小組會議在上海召開,《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擺上議事日程,開始國家戰略的實施推行。2019年11月,國家戰略落地,第二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合作機制大會在安徽召開,出臺“四個一”合作機制,開始閱讀一卡通、聯展一站通、服務一網通、培訓一體化。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不等不靠,主動作為,迅速向“大船”靠攏。宣城提出了“融入長三角,文化率先行”的戰略口號。2019年7月,上海會議之后一個月,主動發起成立了“G60科創走廊文化館聯盟”,邀請科創走廊四省一市九個成員市第一時間建立了聯絡交流平臺。2019年7月27日,長三角城市文化館聯盟在上海浦東成立,宣城市文化館再次融身其中并擔任常務理事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系列結盟聯合的交流活動中,我們沒有因為自身條件不好而消極被動,而是主動作為上門聯系。早在2018年10月我們就主動聯系到浦東,利用當地的文采會機會,適時與蘇浙滬的十二個市最早簽約,成為之后的長三角城市文化館聯盟的雛形。G60科創走廊文化館聯盟更是我們第一時間主動聯絡聯系締結的。正是靠著這種積極的態度,才有了融入長三角,跟上新業態的機會。
(三)踏穩腳步,精準融入。融入長三角,無疑是跟上新業態的有效途徑,作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布局,作為一種橫向拉動帶動和引領示范其意義顯而易見。但是,這里面有個細節需要認真揣摩把握,這就是二者的差異性必須認真對待。要融合而不是“拖拽”,要交流但不要攀比,要學習但不可簡單復制。如何把握好這其中的節奏步幅至關重要,否則不可能步調一致真正融合,終將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對此我總結出必須把握好“三點”。
1.守住一個立足點
作為欠發達地區文化館一定要找準自身所在地深入挖掘整理文化資源,給自身一個準確定位,保持和發揚自身特點,做到“堅持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學習和借鑒不能將自己的東西弄沒了。
宣城地處皖東南,屬蘇浙皖三省交匯區域中心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宣城建市只有短短20年歷史,但是“建市不久歷史久”,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宣城人口只有260萬,但是“人口不多名人多”,范曄、謝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任宣城太守。歷代名人在宣城留下的文化遺存不勝枚舉,李白曾七上敬亭山,留下“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不朽詩篇。宣城同時是文物大市、非遺大市,有國寶文物遺存8處,國家級非遺項目7個,省級遺存和項目數百,是中國“文房四寶之城”。這就是宣城文化資源基本情況,市文化館緊緊抓住這個點,在非遺保護、挖掘、宣傳上下功夫,同時結合宣城旅游資源豐厚的特點,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推介宣傳。除了長期堅持開展講座、展覽、興趣技能教學等線下服務項目,還組織拍攝制作了一系列專題宣傳片,通過網絡平臺宣傳,利用微信平臺每天推送宣傳信息和專題介紹,僅2020年1-8月已累計發送推文700余條。通過這種方式開展服務和對外交流,讓館小人少的文化館功能得到最大發揮,生存發展空間得到拓展。
2.找準一個切入點
館辦活動要找準市民興趣點,對外交流則要找準切入點,辦受歡迎的活動,送有特色的產品,結合自身人力財力有限的實際情況,量入為出,不貪大求洋。
皖南花鼓戲是宣城的地方劇種,國家級非遺,很有地方特色,當地市民喜歡,外地人也很新奇。館辦活動我們緊扣這個點,為市民活動提供場地、輔導、服務。目前館辦社團中有7個社團、票友會等組織,長期到館活動的有數百人。順應這種需求,我們組織扶持了一項特色活動,就是“周周花鼓戲”,每個周末晚上在文化館門前廣場舉辦花鼓戲愛好者和專業演員相結合的演出。演出內容和人員通過票友社微信朋友圈接龍的形式自發參與,自娛自樂,幾乎風雨無阻,人氣越來越旺。周周花鼓戲的名聲也越來越響,許多旅游景點和社區主動聯系邀請他們去演出。我們以這個團隊為基礎,每年投入經費和師資組織創作和復排2-3個傳統或現代小戲,組織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足跡遍布蘇浙滬,所到之處很受歡迎,2019年應邀去了上海大世界演出受到熱捧,2020年再次接到邀請,復排的傳統小戲《掃花堂》將赴昆山參加年底舉辦的長三角地區“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演出。這類活動中百姓找到了樂趣,宣城的文化也得到了宣傳。
3.抓住一個跨越點
堅持自己的特色,認清自身的實際情況,精準施策,積極作為,最大程度發揮這類文化館的功能作用。同時也要抓住重大節慶、主題活動機遇,重點突破,實現文化館影響力的跨越。
宣城是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也是旅游大市,為此,宣城每兩年舉辦一次高規格“文房四寶文化旅游節”,這正是文化館大展身手,擴大影響的好機遇。2017年,我們經過數月精心準備,開幕式當天,在數萬人的廣場上組織了一場令海內外觀眾驚呼的非遺展演。開場由數百面大鼓齊聲敲響,數只龍燈、獅子、數百市民組成的太極、腰鼓、旱船魚貫入場,取名《古韻宛陵》,聲勢浩大,火爆熱烈,接著宣城的各類大型傳統民俗連貫登臺,以及邀請周邊地區獻演的“疊羅漢”、“儸戲”等等,精彩紛呈,觀眾看了反響強烈。很多民俗觀眾都從未見過,比如“秋千抬閣”帶著神秘面紗,從未走出過大山,這次也來到現場,現場有來自日本的一百多位書法少年看了目瞪口呆,連連拍手。2019年上半年隨政府旅游推介團赴滬蘇浙,我們組織的大型歌舞“筆墨紙硯”特色鮮明,驚艷現場。下半年再辦文房四寶節,在市政府和主管局的統一調度協調下,這次的四寶節同時將皖贛鄂湘四省非遺聯展和第四屆全球華人少年書法大會總決賽搬到了宣城,我們組織了別具特色,品味高雅的頒獎晚會,現場和通過央視媒體平臺傳播,全球數百萬人觀看了演出。由此,小小的宣城文化館,也實現了一次大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