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二十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燕山南北地區就已經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物。1935年,日本考古學家濱田耕作通過在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后遺址的深入發掘和研究,將這一文化籠統地歸入“赤峰第二期文化”。1958年,呂遵諤先生提出“赤峰第二期文化”實際包含了幾個性質、面貌不同的階段的觀點,為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提出埋下伏筆。1960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內蒙古發掘隊對赤峰夏家店遺址進行了發掘,共發掘出上下兩層考古學文化遺存,遂將下層正式定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1]
1960年,對內蒙古赤峰藥王廟、夏家店遺址進行試掘。同年,對內蒙古寧城小榆樹林子遺址進行試掘[2]。1961年,對寧城南山根遺址進行發掘[3]。1963年,對赤峰蜘蛛山遺址進行發掘[4]。1972年,對北票豐下遺址的發掘[5]。1973年,對赤峰四分地東山嘴遺址進行試掘[6]。1974年,對敖漢旗大甸子遺址進行試掘;1976年進行第二次發掘;1977年進行第三次發掘;1983年進行最后一次的發掘[7]。1974年,對敖漢旗小河沿遺址進行調查[8]。1977年,對建平水泉遺址進行發掘;1978年進行第二次發掘[9]。1980年,對建平喀喇沁河東遺址進行試掘[10]。1982年,對敖漢旗范仗子遺址進行發掘[11]。1988年,對阜新平頂山遺址進行試掘;1989年進行第二次發掘[12]。1992年,對義縣向陽嶺遺址進行發掘[13]。1996年,對內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14];1998年進行第二次發掘[15]。1997年,對北票康家屯遺址進行發掘[16]。2002~2003年,對赤峰興隆溝遺址進行發掘[17]。2005年,對赤峰上機房營子遺址進行發掘[18]。2006年對西梁石城址進行發掘[19]。2005~2006年,對赤峰三座店遺址進行發掘[20]。2006年,對赤峰康家灣遺址進行發掘[21]。2009年,對赤峰二道井子遺址進行發掘[22]。2009年,對阜新代海遺址進行發掘[23]。
雖然夏家店下層文化遺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就被發現,但是直到六十年代以后才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之后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具體如下:
鄒衡先生將該文化分為遼西型和燕山型,遼西型主要分布在遼河以西和長城以北,燕山型分布于長城以南。李經漢先生將該文化分為燕南類型和燕北類型,兩類型以燕山為分界線。張忠培先生將該文化劃分為西遼河水系區和海河北系區,但是已經意識到了壺流河類型的獨特性。李伯謙先生將該文化分為藥王廟、大坨頭、壺流河三類型,將海河北系區分為大沱頭和壺流河兩類型。吳鵬先生認為兩類型存在較大差異,燕南類型為當地土生文化,命名為“圍坊第二期文化”。吳鵬先生最先提出了燕北類型是真正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韓嘉谷先生將燕南類型稱為大坨頭文化,燕北類型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天津歷博考古部將燕南類型稱為張家園下層文化,燕山以北才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布區域。王立新先生認為燕南類型不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西遼河水系區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布區域。
筆者通過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分析考古發掘報告,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于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水系區。
關于該文化的分期成果,可謂眾說紛紜。李經漢先生將夏家店下層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郭大順先生將該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五段。李恭篤、高美璇兩先生將此文化分為三期。張忠培先生將該文化分為四期。李伯謙先生將該文化分為三期五段。華玉冰老師將該文化分為三期五段。段天璟老師將該文化分為三期四段(中期分為早、晚兩段)。劉丹老師將該文化也分為三期四段(第三期分為早、晚兩段)。
以上諸前輩大體上將夏家店下層文化分為三期,只是在分段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同三期說觀點,至于分段問題,還有待精細化研究。
自夏家店下層文化發現以來,隨著考古學資料的不斷增加,該文化的年代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1960年夏家店遺址發掘之后,學術界認為其處于殷商時期。1972年北票豐下遺址發掘后,認為其有濃厚的龍山文化風格。現在學術界將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下限定為商代中期,上限還存在龍山晚期和夏早期兩種觀點。郭大順先生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時間上限在龍山時代晚期。李伯謙先生認為該文化的時間上限在夏早期。專家通過對赤峰蜘蛛山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的C14年代測定和樹輪校正,其年代大約距今4300年。對北票豐下遺址進行C14測年和樹輪校正,也證明其年代上限在龍山時代晚期。通過仔細觀察和對比,我們會發現北票豐下、赤峰蜘蛛山和喀喇沁旗大山前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早期遺物都具有濃厚的龍山文化因素。所以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上限應為龍山時代晚期。
華玉冰老師發現朝陽羅鍋地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的甲類罐的制作方法和形態酷似本地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器物,口沿外迭的制法可以追溯到紅山文化,筒形腹的造型也來源于趙寶溝文化。韓嘉谷先生介紹了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具有朱開溝文化特征的花邊鬲。大甸子墓地和范仗子墓地都出土了高臺山文化典型器物直腹鬲。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高足缽也具有高臺山文化特征。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鬹、爵和盉都是二里頭文化中的典型器物。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鼓腹鬲和大沱頭文化中的筒腹鬲證明兩文化聯系密切。羅鍋地遺址和大沱頭文化聯系也密切,都有泥質磨光黑陶、弧鼓腹鬲,盆和甕等器物具有相同的作風。羅鍋地遺址出土了一些具有下七垣文化特征的器物,比如鼓腹鬲、鼓腹盆、鼓腹罐等等。孫繼民先生指出夏家店下層文化彩陶紋飾有些類似商周青銅器上習見的格式,圖案有餐餐紋、云雷紋、蟠螭紋、龜蛇紋等,且多以卷曲的線條構成連續的單元,構思在同一器物上即渾然一體,又有各自的藝術特征。唐蘭先生研究發現在翁牛特旗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獸面紋鼎、二件弦紋鼎腹部都較深,腹壁較直,弦紋鼎的上腹部所飾的三道平行弦紋,形制和花紋都顯示出商代早期的特征。蘇赫指出赤峰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銅器,內壁有銘文,是夏家店下層某一階段的制品,年代約當二里頭三期。經考證內壁上的銘文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常見,從赤峰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物上鑄刻的銘文上也可以尋出夏家店下層文化與商代文化的承襲關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應來源于小河沿文化和華北平原地區龍山文化,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又吸收了周圍文化因素的一種復合型文化,后來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很多文化因素又被商文化繼承下來。
鄒衡先生將該文化等同于孤竹和肅慎。劉觀民、徐光冀兩先生將該文化等同于孤竹。李恭篤、高美璇兩先生認為此文化為北方許多少數民族創造的。李經漢先生認為該文化和孤竹有關。李伯謙先生認為該文化為北方多個部族共同創造的文化。
1987年通過對蔚縣地區與夏家店下層文化同時期的人骨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證明蔚縣地區的文化族群具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特征,與東亞類型比較一致,而與東北亞、北亞和南亞人種的體質差異較大,與燕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族群比較疏遠,證明夏家店下層文化族群有北亞蒙古人種的成分。1998年根據對大甸子墓地人骨鑒定結果,證明夏家店下層文化族群以東亞蒙古人種為主,但也顯示出北亞蒙古人種的特征。
考古學文化不能簡單等同于族群或者民族,單個考古學文化可能是某個民族的一部分,或者包含多個民族,完全等同的概率非常小。要之,筆者更傾向于體質人類學和古DNA研究的學術成果。
夏家店下層文化是我國早期青銅時代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之一。目前關于該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時空框架的構建和文化內涵的分析兩方面。其實還有很多學術問題沒有徹底解決,比如族屬、生產力水平、社會結構與發展階段等等還有待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