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婷婷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引言:書籍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媒介,具有傳遞信息的重要功能。在新媒體語境下,數字化快捷式的方式會導致信息的傳遞過程出現偏差和失真,同時閱讀媒介更加豐富多樣,人們并不僅僅滿足于從紙質圖書中獲得信息,更想借助多樣的設計形式和書本更好的進行互動,從而增強書籍的趣味性,調動讀者閱讀的積極性。接下來文章就新媒體時代書籍設計中互動性的實現手段進行了分析。
不同的歷史時期,書籍的裝幀形式在不斷的發展和演變,長期以來,書籍裝幀藝術在不斷的變遷,涌現出更多新的形態,并且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新媒體技術和書籍裝幀設計更好的結合到一起,共同進行信息的傳播,聯系更加的密切。新媒體時代的電子書籍以靜態的書籍裝幀形態作為設計雛形,動態的新媒體技術為其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新媒體技術能夠更好的將文字、圖片、視頻、聲光電等更好的結合起來,讀者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依靠點觸、手指滑動等動作進行閱讀,和電子設備中的閱讀平臺做好互動。書籍設計的互動性可以借鑒這些方式更好的進行[1]。
若是想要通對讀者進行更好的引導,則需要加強版式設計,在設定好的版面中,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設計和版面的構建與重塑,對文字、圖形以及色彩等各個要素做好規劃,使得版面更加美觀,更好滿足讀者的各項需求。當前讀者運用新媒體進行閱讀的時候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調整字體、顯示亮度、行距等。能夠點擊擦除遮擋物,實現人機互動,書籍中的互動性設計借鑒了這些要點。
首先,當前在進行書籍設計的時候,更加注重對圖形、文字的排列,使得書籍中的內容更具層次性。很多圖書中含有很多富有生活氣息的圖畫,和文章中具體的內容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書籍中的文字、圖形在版式編排上都是圖形帶動文字,形成隱形的視覺導線,文字的形態更加的活躍,給人更輕松的閱讀體驗。還有隱藏式的編排方式,這和新媒體技術中擦除物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隱藏時,有局部的翻動或撕裂移除,在翻開后有不同的形態,能夠更好激發起讀者的好奇心,整個互動的過程,讀者能夠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其次,在新媒體中,動畫是常見的方式。將其作為靈感,在書籍設計中加入多幀動畫,手動快速翻動頁面使各個頁面中的靜態圖形,能夠更好的連接,成為一個故事清潔有趣的故事或動畫,非常的有趣,動靜結合,生動靈活。
書籍的切口設計經常會被人們所忽略,當前有更多的設計師在進行書籍設計的時候,在不斷進行書籍切口設計的創新,結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在不同的傾斜角度翻書過程中,切口處會呈現出一些和書籍內容相關的圖案或是知識點等,這樣即使是讀者在迅速翻書的時候,狹窄的切口處會顯露更多的空間。
做好書籍結構設計,能夠更好的帶動讀者參與互動書籍形態設計中。新媒體時代,書籍種類更加豐富,讀者對書籍有了更多的要求,原先僅僅是進行功能閱讀,當前更加注重參與體驗。改變書籍的結構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開啟方式。傳統書籍的開啟方式多是在切口處開啟。當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無論是電子書籍還是紙質書籍,其開啟的方式都更加豐富多彩,互動性的開啟方式將書籍做好整合分析,將書籍內容、作者情感等做釋義性的表達,讀者通過書籍的開啟方式,能夠對其中的意境和內容等做直觀的了解,更好的完成互動過程。
(二)空間營造。科技的進步,小巧的屏幕中能夠更好的呈現多維空間。相關的設計者需要更好的理解書籍內容,進一步拓展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好地做好書籍結構的重新組合,創造一種圖形化的“空間”。運用尺寸不同,風格不同的設計,對一些文學作品集、教學記錄等做大膽自由的表達,運用豐富多彩的顏色,不同大小和軟硬度的紙張等,使得更多的書籍展現出一種立體的感覺,書籍的儲存和取出都十分的方便,書籍的遞進關系能夠非常好的體現出來,更受讀者青睞[2]。
(三)結構重組。新媒體技術能夠更好的進行書籍的拆分和重組,在通過精心設計后,書籍的互動性更強。很多書籍當前其頁面上都有缺口,外形像一塊拼圖,讀書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像搭建積木一樣,將書本變成立體的形態,使得書本內容更生動有趣。
(四)破壞原型。設計師在對書籍結構做設計的時候,可以引導讀者通過涂刮、撕裂、剪除等方式“破壞”書籍結構,從中獲得信息反饋,整個過程不會對書籍內容造成影響,能夠獲取書籍中的信息內容[3]。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新技術為傳統書籍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契機,同時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其互動性特征為傳統的書籍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借鑒方式以及思路,新技術的開發運用為書籍設計創造了更多的條件,傳統書籍設計在新媒體時代下需要抓住契機,保持其自身的傳統性,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發揮新媒體的互動性優勢,設計板式和結構更巧妙的書籍,幫助讀者和書籍建立更好的互動關系,促進信息更好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