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偉 李月樵 鄒正悅
金華市計量質量科學研究院
國家機動車機械零部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浙江)
檢驗檢測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工具和技術支撐。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檢驗檢測的作用日益顯現,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視。檢驗檢測機構主要承擔檢驗檢測、計量、認證、標準化等領域工作,對于貫徹實施質量強國和制造強國戰略,加快推進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國家連續出臺政策,推動第三方檢驗檢測產業發展。本文主要探討如何規范事業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良好運行,以適應新形勢下檢驗檢測市場的發展。
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44007家、從業人員128.47萬人,分別較上年增長11.49%、9.4%;對社會出具各類檢驗檢測報告5.27億份、實現營業收入3225.09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3.13%和14.75%,檢驗檢測行業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明顯。統計顯示,近5年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在2019年占機構總量的比重持續上升,目前全國共有22958家,標志著我國檢驗檢測市場格局已發生結構性改變。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415家外資機構取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較上年增長23.51%。由此可見,檢驗檢測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集約化發展勢頭顯著,競爭激烈態勢加劇。雖然檢驗檢測機構“小、散、弱”現象依然嚴峻,但是各種配套制度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檢驗檢測行業也迎來了發展機遇期。
1.體制問題。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事業單位的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培養制度上存在弊端。目前體制下,單位用編受控,檢驗檢測任務量與人員編制缺少的矛盾日益明顯,編制外聘用人員的用工形式隨之產生。然而事業單位多為預算管理,運營費用、工資待遇和項目建設受預算限制,編內編外人員未能實現同工同酬。
2.機制問題。少數單位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風,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機制。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雖然制定年度目標考核責任書,但經營自主權有限,績效考核制度帶來的獲得感效果甚微,員工工作積極性難以全面調動。
1.人才結構不合理。一是由于編制、待遇等實際困難,近年來很難引進高端人才或引進后留不住,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隊伍老齡化日趨凸顯。二是缺乏懂行政、會經營的管理人才,檢驗檢測從單一的技術支撐改變成為社會、為企業提供全方面的檢驗檢測服務,而作為專業技術部門來說缺少一批懂行政經營、善于市場運作的管理人員。
2.人才培養缺規劃。一是缺乏熟悉生產工藝的專業人員。近些年引進的碩士以上高學歷人員基本都是從學校剛畢業或者有少許工作經驗的,理論多于實際工作經驗,很難為企業解決檢測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二是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一貫性、系統性和激勵性,缺乏發揮標準的引領支撐作用人才,缺少為企業提供檢驗檢測認證“一站式”服務綜合型人才,也缺少質量技術基礎服務人才。
1.機構內部壓力。檢驗檢測機構一方面服務政府,承擔著民生問題應急處理、計量器具檢定和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等公益性職能,另一方面服務企業,提供第三方檢測校準、標準研制及各類經營性技術咨詢服務。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國家相關部門明確對強檢計量收費停征后,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既要按上級部門要求不折不扣把強檢工作做好,又想通過搶占檢測市場保障原有收入,兩手抓導致一線工作人員身心俱疲,基層職工特別是技術骨干窮于應付。
2.機構外部壓力。隨著民營機構、外資機構的市場介入,開始出現無序的市場惡意競爭。市場招標的低標折扣、校準市場的無規則出具證書以及業務拓展中出現的各種“紅利”行為等等,檢驗檢測機構在體制機制約束下,守著檢驗檢測規矩和工作紀律規范艱難前行。
1.黨建工作不夠深入。事業單位黨的基層建設中依舊存在虛化、弱化、邊緣化的現象。黨建工作不夠深入中心,突出問題與薄弱環節使基層黨組織自身發揮的戰斗力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主要集中體現在思想上對黨建工作不重視、制度上相關責任不明確、行動上戰斗堡壘作用不強。以筆者的單位為例,花過多的心思在科學研究和業務管理上,有些黨員領導干部學習黨建理論有限,開展黨建工作時措施不實、辦法較少、思路較窄,不善于通過新方法解決問題。
2.內部監督不夠完善。當前正是檢驗檢測行業快速發展階段,競爭進入白熱化,同時也是重新洗牌的階段,誠信、服務和技術能力是未來檢驗檢測機構競爭之匙。機構內部缺乏有效監督,底線意識淡薄,制度不全、宣貫不到位、執行力度不嚴厲;重要崗位、重點工作缺乏長遠監管。機構之間惡意競爭,手段層出不窮,出現低價中標現象,不滿足經濟運行規律;頻頻出現虛假報告,不誠信經營,嚴重影響檢驗檢測機構在社會中的良好形象。
1.實行合理的運行體制。把握改革機遇,科學資源設置,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分開:一部分作為行政管理部門的技術支撐以事業單位的形式存在,給予行政管理部門最便利、最專業的技術支持;另一部分以其他形式輕裝上陣走市場化道路,全面參與市場競爭。
2.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用人考核和分配機制。一是完善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按需設崗、按崗定責,對工作人員進行嚴格的崗位管理,能上能下,優化隊伍結構。二是建立績效考核的分配制度,使績效工資與工作業績直接掛鉤,關鍵崗位的人才實行津貼、補貼制度。
建立長效機制,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全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結構合理、愛崗敬業,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和較強創新能力,適應檢測事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激發市場活力。
1.嘗試多元引進機制。加大引進、選拔和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的力度,可以通過短期聘用、項目合作、技術引進、外聘指導、人才兼職或者技術革新獎勵等方式,也可以簽訂若干年的聘用合同,明確合同期間為技術機構完成的項目或者培養的人才等。
2.健全培養選拔機制。在現有人才隊伍中選拔一批業務精、技術強、素養好的技術人員作為技術機構發展的中堅力量;加大對一線檢驗檢測人員理論素養和技能水平的培養力度。針對不同層次專業技術人員,培養模式主要有項目培養、崗位培養、一線實踐能力培養、技術水平提升培養、管理能力提升培養、與高校或行業部門的技術合作與交流等。
3.保障人才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各項人才獎勵機制;積極爭取高層次、特殊人才的使用政策;確保人才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新時期黨的建設工作,是加強“思想、作風、廉政”的建設,要求全體人員在接受黨風黨紀與反腐倡廉的教育中對自身的思想行為進行深層次的規范。要堅持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思想,堅持標本兼治、一抓到底,堅持思想教育與制度約束相結合,堅持懲戒問責與激勵保障相結合,加大正推倒逼力度。以筆者單位為例,提升“執行力、防控力、監督力、糾錯力”為抓手,通過強化責任落實深入、風險排查優化、流程再造主動、互查互學等手段,著力壓緊壓實下屬事業檢驗檢測機構的主體責任。
1.強化責任落實。主管部門將下屬檢驗檢測機構由總支升格為黨委,統一設置黨建工作辦公室,由黨委委員兼任黨建辦主任,以市直單位標準嚴格落實二級單位黨委主體責任。將二級單位黨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領導班子和隊伍建設等納入目標責任制管理,實行黨風廉政建設“一票否決”。
2.著力制度固廉。緊緊圍繞檢驗檢測各領域、各環節的廉政風險點,著力構建權責清晰、程序規范、關系順暢、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著眼于當前新情況、新問題,制定完善各項制度,增加制度建設的針對性、預見性和可操作性。規范黨務、業務流程,強化內部監督管控能力。全面落實“三書兩報告”制度,層層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建立個人廉政檔案及個人事項報告制度、實施全員廉政承諾。
3.完善監管體系。積極探索和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建立黨、政、工同步“特邀監督”的網格化監管模式,營造人人都是監督員的監察氛圍,推動形成監督合力。
(1)實施黨務監督。發揮各支部紀檢委員的職責,做好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的職責,加強黨支部建設、強化黨內監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2)加強政務監督。發揮紀檢監察牽頭作用,從各部門抽調一名副職,成立紀律檢查小組,加強紀檢干部隊伍建設,參與對人員招聘、設備采購、項目招標、樣品處理、監督抽樣、大額資金使用等重點項目的監督,加大紀律檢查,做好人員動態管理。
(3)發揮民主監督。發揮工會作用,引導職工群眾開展民主監督,加強對全體人員作風建設、廉潔自律、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情況的檢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記錄各種違規違紀及腐敗問題的行為,實時問責。
(4)推行特邀監督。開展“特邀監督員”活動,邀請相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家作為特邀監督員,充分發揮特邀監督員在黨風廉政建設中的監督和指導作用。
進一步政策引導,以市場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秩序規范為目標,加快形成檢驗檢測自主經營、公平競爭的現代市場體系。清理檢驗機構、優化檢測項目,推進機構資質認定制度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檢驗檢測機構朝著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集約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提高商品與服務質量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技術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可持續性是高質量發展的最高層次,實現人的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終極關懷。事業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在實現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沉疴積弊需要頓革,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筆者相信,檢驗檢測機構定能以“更高的目標、更嚴的標準、更快的節奏、更硬的作風、更好的精氣神”不斷前行,彰顯“重要窗口”建設中的風采,交出滿意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