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在軍 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
在市場經濟主導的發展理念下,我國整體經濟水平增長較為穩定,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社會的整體文化環境較為復雜,而開展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對復雜文化背景下的高職院校育人工作發展至關重要。文章從四個角度探討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并從教師、教育環境、文化環境、教育體系等方面給出實現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具體方案。
多數職業高校的思政課任務通常依據思政教學大綱開展日常教育教學,這就導致部分思政教師過于倚重教學大綱要求,各類課程教學活動均圍繞大綱展開,忽視了學生群體的自主性與能動性,造成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多與思政教師的認識偏差存在直接關系。受此影響,部分教師在思政教育課程中仍沿用傳統教學方案,致使多數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存在抵觸情緒,也進一步阻礙了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
在高校大面積擴招的背景下,國內整體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多數高職院校領導認為,在就業壓力日間嚴峻的環境下,要提高本校學生的就業率,必須狠抓專業課程教學,將更多資源用于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在思政教學方面“點到為止”即可。出現此類想法的原因是由于部分高職院校領導認為思政教育獨立于專業教育體系之外,其整體作用對各學科專業教學的整體作用有限,未深刻地認識到思政教育對各學科教學起到的引導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社會逐漸呈現多元化背景發展態勢。就外部環境而言,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多元化文化的傳播與擴散提供便利,海量信息充斥網絡空間,吸引著高職學生的眼球。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衍生出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以及自由主義等錯誤文化的影響下,高職院校學生極易出現價值觀扭曲、自我意識失控等問題,進而失去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就高職學生自身而言,多數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較低,在自我約束及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自律能力較差,導致其在受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后出現社交障礙、思想及心理壓力上升等問題,對學生應盡的義務與肩負的責任認識不清。
目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體系結構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教學模式存在缺陷
部分高職院校在教學目標、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為落實明確,在貫徹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重形式”而“輕實踐”,未與教學相融合。
2.課程內容規劃的“形式主義”問題嚴重
思政教育課程的整體內容缺少針對性,多以“形式主義”的理論教學為主,缺少實踐活動進行驗證,使得學生始終處于“一知半解”的學習狀態,無法深入理解思政教育課程的重點內容。
3.教育教學管理的一體化的模式仍存在缺陷
多數高職院校在專業教學體系、學生教育體系以及文體活動體系建設中雖設有完整嚴密的落實方案,但各個教學體系間的互聯互通仍存在缺陷。另外,教學管理服務未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導致高職院校的育人體系結構缺失。
要保證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高職院校領導需提高一線思政教師的思想水平,加深思政教室對思政教育工作的認識,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擺脫對思政教學大綱的依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管能動性。具體方案如下:(1)校領導邀請教育專家對本校思政教師進行培訓,從思想層面深化思政教師的認識;(2)拓展思政課程的實踐項目類目,引導學生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從應用角度深化思政教室的認識。通過思想與應用相結合,實現思政教師思想水平的系統性提高。
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體系存在必然的內部聯系,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思政”理念可知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盡一切可能方案將傳統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實現“政教一體化”。具體方案如下:(1)高職院校應定期組織校領導班子學習黨中央關于思政教育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的重要精神,加深對“政教一體化”的理解;(2)不斷創新改革思路,突破傳統思政教育課程的限制,創新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途徑。例如;在實踐活動中將專業實踐活動與思政教育活動合并開展。
要切實貫徹黨中央提出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高職院校領導需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及目標設定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高職院校的服務類專業應將誠信、進取、敬業、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及教學目標設定中,通過合理的教學計劃、明確的教育目標,實現高職院校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推行“一科試點,全面執行”的教育方略,將單一專業的人才培養成果引入多個專業,實現跨專業、跨科目的目標人才培養計劃。
根據各專業的辦學特色,基于黨建思想、教學理念、管理方案等各類教育資源,定向培養各專業的特質精神,構建“理想信念”、“思政理論”、“課程思政”、“主題班會”、“主題文化節”、“志愿服務課”等。
1.理想信念教育課
以黨中央提出的基本知識教育及黨性專題內容為基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倡導落實黨性教育課程,從高職院校新生入學開始即開展周期性黨員培訓課程,積極選拔預備黨員干部,以此深化黨性概念在新生群體中的認知度。
2.推進思政理論課程改革
思政教育理論課是高校推進思政教育工作的第一窗口,在推進思政理論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調研、考察收集思政教育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熱點時事、社會案例等內容,整理、分析、提出復合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教育論點,從而在根本層面解決思政教育理論及應用的局限性問題。
3.課程思政改革
深入到思政課程內容核心,以大綱要求、教學目標為方向,深入研究各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課程的內在共通點,設置多樣化教學載體,開發全新的課堂教學環節,例如:微視頻、微課等。另外,在改革過程中要融入全新的考評機制,實現知識、素養、作品、實效性的全方位考核。
4.開設主體班會課
班會是班級成員實現交流與討論的主要方式,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開設以“思政理論交流討論”為主題的班會討論課,以“日常行為觀察”為主題文明教育班會課,以“弘揚傳統文化,實現創新發展”為主題的文化思想班會課,通過班會課這一形式,實現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體系與學生綜合素養的融合發展。例如:開設“日常行為文明課”以單個學生為視角,從日常文明問候,到出現誤會時的道歉;從購物文明自覺排隊到,到乘車主動讓座等,通過“日常行為文明課”的溝通交流幫助學生規范日常文明行為。
5.豐富文化活動課
豐富高職院校文化活動課,促進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滲透與落實。以“紅色文化”、“教育文化”、“地方文化”等多種主題文化為基礎,推動各專業的特色文化活動課建設,邀請學生、教師、院系領導參與主題文化活動課的創新構建,并在文化主題課中融入“才藝比拼”、“傳統文化知識宣講”、“專業技能展示”等多種元素,打造具有本專業的特色的主體文化活動課程。例如:服裝設計類專業課可以“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為主題開設以環保服裝設計活動,利用生活所以可見的可回收生活垃圾搭配時尚的設計理念制作符合當代時尚潮流的環保服裝,從而在倡導低碳環保理念的基礎上提高院校主題文化活動的豐富度。另外,高職院校也可以學期為單位打造類似長期社區服務活動、校內學生幫扶活動等,促使高職院校學生在活動中增長見識、鍛煉自身。
6.開設志愿服務課程
以“節假日社會實踐活動”、“暑期精準幫扶三下鄉實踐”、日常“學雷鋒志愿服務實踐”等活動為基礎,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志愿服務課程內容歸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黨員選拔等培訓課程中,根據參與活動學生的年級、學生干部委任情況、入黨意愿等提出差異化的考核要求,且此項要求應貫穿一個學習或一個學年、另外,學生需根據自身意愿將必選志愿服務與自選志愿服務相結合,長時間記錄自身志愿服務過程中的日常經理,保證記錄不間斷,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與學習習慣,在未來各項活動中始終堅持落實踐行自身的良好品德。
要構建完美的育人體系,高職院校領導需改革老頭就的思政教育體系,構建以校領導、管理干部、黨員、基層教師及學生黨員為主體,二級學院、專業群、教研室、班級宿舍等對象“一對一”育人體系。通過全方位“一對一”體系的構建,周期性舉辦黨政聯席會議或教職工會議;聯合各系輔導員舉辦學生交流會;開展教研室、課堂、學生宿舍深入活動,實地探究學生的學習情況;周期性開設班會、研討會;高職院校領導還應時刻掌握在校教師的思想狀態、工作、學習生活情況,重點掌握在校高職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成長情況,明晰教育對象,適時提供教學指導與心理指導,積極解決師生在實際生活及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問題,從而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適用性。
依據現行的質量管理體系標準來看,豐富崗位育人元素,做好各項育人指標的量化、細化工作,明確質量目標,并賦予質量目標以實際意義,促使育人質量目標與院系質量目標相結合,對加強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評價體系構建具有積極影響。高職院校還需將育人規范與相應指標與基層教師的崗位職責相掛鉤,構建對應的教師評價工作體系,推進各個課堂理論的對應教職人員評價,在注重理論知識考核的基礎上融入日常行為考核與時間活動考核,并搭配專題報告、答辯的考核與評價認定。另外,高職院校還應推進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考核,既考核理論知識,又考核實踐 行為表現,既考核對實踐活動的參與度,又考核實踐成果(實踐報告),既有基礎知識合格考核,又有專題培訓選優考核等,案例分析、問題論述與研修報告考核相結合,既注重過程考核結果,又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還注重學生的持續改進和提升。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領導需緊跟當前時代變化的腳步,深入研究黨中央關于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提出的一系列創新理念,細化落實思政教育課程及教育體系的改革創新工作,不斷探索思政教育與高職院校專業教育融合的新途徑,以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及針對性。文章從教育者、教育體系及教育環境三個角度指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經過深入研究提出基于認知、教育體系、教育目標體系及“五位一體”的教育內容體系的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