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秋
湖北文理學院
學校推遲開學時間,許多學生在這個“加長版”的假期居家學習、堅持運動,既鍛煉了獨立自學的能力,也增進了與父母的感情交流。隨著開學時間的來臨,我們與學生的日常互動也從原來的“面對面”變成了“鍵對鍵”,一種全新的線上溝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悄然形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必須通過“溝通”“語言”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打開學生的心扉,這也就是我們日常實際工作中所運用的“談心談話”。“談心談話”在本質上是主體間的精神交往,是思想、情感、觀念、態度等要素的碰撞。“作為類意識,人確證自己的現實的社會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維中復現自己的現實存在”。下面,筆者將介紹案例,分析如何在新媒體背景下有效地開展談心談話。
案例1:大四學生小張,跨專業報考心理學專業,復習備考過程中壓力大,出現了焦慮、緊張和不安的情緒。尤其是在考研分數出來以后,小張在QQ上給輔導員留言,稱其“我現在比較迷茫,現在該怎么辦?”在了解到學生的訴求后,輔導員主動因勢利導,安慰其及時調整心態,列舉了大量高校學生都普遍面臨的壓力問題,借此來緩解其焦慮的情緒。后期,輔導員通過QQ又為其提供了調劑學校名單,幫助其渡過困難時期。
案例2:學習委員小李最近時間安排的很緊湊,一邊在準備考研復試,一邊在協助老師處理班級同學的學業問題。臨近畢業,小李需要統計核對班級同學的多門成績,匯總填寫學業成績表格。尤其又是在特殊期間,他只能通過QQ、電話聯系班級同學,有時候同學也不太配合,這都讓小李感到焦頭爛額。有一次,小李打電話給輔導員訴苦說,“老師,我最近壓力很大,很難平衡好自我學習和承擔學委的任務,我不知道該怎么協調?”輔導員主動聆聽,換位思考,給出具體可行建議,并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關心小李遇到的煩心事兒。
在當前背景下,人們要保持社交距離,減少線下聚集活動,師生之間聯系的主要渠道是QQ、微信、微博、騰訊會議、電話等新媒體工具。人們也越來越享受到新媒體工具帶來的便捷、高效、環保等好處。在日常交往中,師生之間通過QQ、微信、微博等工具進行談心談話、交流互動時曾出現一些不同的特質:
QQ主要涉及日常事務性工作,通知、消息、文件等內容的上傳下達,曾出現讓處理事情更加便捷化的趨勢。學生從大一到大四獲取班級信息的渠道主要還是QQ班級群,許多重要通知、學業內容也都是通過QQ群傳遞。從學院層面來看,管理者也建立了大大小小等多個QQ群,如XX級官方年級群、XX班級群、XX學生會群、XX學生黨員群。從學生層面來看,他們出于各自的興趣愛好,建立了XX足球協會群、XX老鄉群、XX讀書會群等。從教師層面來看,許多專業教師由于開設課程、培養研究生,也建立了XX導師學生群、XX課程群。這些群都是基于一個共同的目標,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聯系,讓處理事情變得更加便捷。
微信主要涉及個性化、生活化和情感化的交流聯系。每個學生的微信號就類似于一個個人形象展示的窗口,發揮著塑造自我形象的作用,更是一個自我表達和思想感情流露的平臺。通過瀏覽每個學生的朋友圈,可以發現學生的日常生活氣息,這些圖片文字和短視頻或展示學生的個性特質,或標榜著自我的獨一無二,或流露對社會事件的看法。學生也會主動設置、有意選擇一些讓我們關注的內容,點滴記錄身邊發生的事情,讓我們更加微觀地了解每一個個體世界。我們可以通過關注學生的朋友圈側面地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觀察學生的思想狀況。
微博、抖音主要涉及師生互動和個性化表達。學生會在微博上發布對相關事件的留言和看法,也會制作抖音視頻分享所見所聞,這類軟件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愉悅身心的渠道平臺,也讓學生在與粉絲的互動交流中增加了社會交往的體驗感。平時筆者也會在微博與學生圍繞一個熱點話題互動交流,引導學生理性思考。
那么,如何在這些不同的網絡平臺上與個性迥異的學生有效地開展談心談話,做到溝通交流的“潤物細無聲”。筆者看來,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第一,認真傾聽,換位思考。很多高年級的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愿意聯系輔導員的,如果學生找到老師,那么一定是遇到了某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困難需要老師幫忙。學生此時的情緒也往往比較緊張、焦慮,急切希望得到關切和處理,尤其是在前段時間考研成績出來以后,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們既需要獲得老師的引導,也需要老師們認真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輔導員首先應該做的是認真聆聽,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我們在QQ留言中多發一些鼓勵、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溫馨文字,把我們換位思考后的小建議耐心地講解給學生。第二,真誠關愛,認可學生。教育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作教師期望值,學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值。在與學生視頻聊天的過程中,輔導員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在學生眼里都負載著大量的信息,這些自然情感的流露和體態語言都逃不過學生敏銳的感覺,傳遞著對學生的某種期望和認可。輔導員在與學生視頻交流中,要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當下的需求和困境,認可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和付出的努力,真誠地關愛學生的心理活動世界。第三,平等交流,共同成長。“談心談話”本質上是主體間的交流溝通,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往,這種溝通得以建立的前提是雙方在作為一個社會公民地位上的平等,基于雙方你情我愿的原則。我們需要摒棄師對生單向灌輸的傳統觀念,錯誤地認為教師在知識結構、生活經驗、社會閱歷等各個方面高于學生。現實情況上,部門教師在使用新媒體工作,接觸新鮮事物的時候往往是滯后于學生。我們在網絡上開展談心談話,應該注重交互式體驗,大聲說、耐心講。學生可以把其中獲益良多的內容發布到網上,幫助更多的學生。這種直接性的反饋信息也可以讓教師反思,優化談心談話的技巧和內容,雙方都獲得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