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甫龍
廣東理工學院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作出的重要指示。它不僅是我們整個社會舉旗幟、聚民心、興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和任務,同時也為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和方法。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需求。而“中國故事”凝聚著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新時代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既能夠將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有效繼承下去,同時也能夠有效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它在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創新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工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地位這幾個方面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因此,如何讓“講好中國故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發揮出其應有的效用,是相關研究人員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培育時代新人,傳播科學理論,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因此,要切實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方向,持續不斷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實現、根植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地位,而“講好中國故事”顯然在以上這幾個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
“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以中國的現實情況為基礎,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理論內涵和魅力。而新中國成立的70多年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直在持續不斷地取得一定的進展和成果。幾十年來,正是因為我國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指導,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發展符合中國實際的道路,我國才能不斷地發展和壯大。基于這些歷史事件和現實進程“講好中國故事”,能夠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因此“講好中國故事”能夠有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實現。
經典的故事往往蘊含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具有非常強的精神塑造性,能夠通過其故事發生的特定時代背景使得受眾產生強烈的價值認同感和歸屬感。歷久彌新的經典“中國故事”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特質,是中華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進中國故事能夠引導當代大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強化其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對于國家的歸屬感,從而有效根植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過程中,高校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培育國家新時代人才的重要陣地,高校切實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往往表現在對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地位的提升。而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并將其作為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充分挖掘“中國故事”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內涵,切實講好中國故事,努力做到讓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出生動性、思想性、理論性,做到“以事明理、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作用。因此,“講好中國故事”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地位的重要方法。
“講好中國故事”建立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文化、中國國情的內容材料和故事底色,主要表現為革命故事、建設故事以及改革故事三個方面。
首先,要講好革命故事。革命精神是“中國故事”的精神內核和基底,講好革命故事是當代青年對革命傳統的繼承,對紅色基因的傳承。紅色故事包括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等,具體體現為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要“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紅色故事的校園建設要“走出去,引進來”,因地制宜地讓學生走進地方紅色博覽館、紅色教育基地,讓校內的紅色專家“走出去”。
其次,要講好建設故事。新中國從誕生以來風雨兼程,在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了諸多崇高的精神和信念,如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無私的奉獻精神、崇高的愛國主義等,這些高度凝練的精神體現在焦裕祿、雷鋒、錢學森等代表人物的身上,流淌在投身新中國建設的主人翁的血液里。當代大學生要鑒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既立意高遠,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修好大德,又立足平實,崇德修身、錘煉品性、注重小節。
最后,講好改革故事。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改革故事的內涵是改革創新精神。改革創新的思想離不開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愛國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和具體體現。講好改革故事應著力突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精神,突出奮勇爭先的進取精神和不怕失敗的心理素質,如“小崗精神”“特區精神”。講好改革故事既要講明白故事本身的人物、事跡、歷史脈絡等情節,更要講清楚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時代背景;既要以故事講學理,注重揭示故事所承載的科學理論和思想內涵,又要突出故事主人公面對時代際遇時的理想信念和價值選擇,從而激勵大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
盡管“講好中國故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已經得到廣泛認同,然而就目前而言,“講好中國故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實踐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有效借助多種策略促進其進一步的實現。
建立多元主體相互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研修機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是促進“講好中國故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實踐的重要策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并不是單方面、單主體的事情,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建立起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而“講好中國故事”則更需要結合實際,將這一育人機制有效實行起來。
對于高校而言,“立德樹人”是其發揮教育作用的根本任務。把“講好中國故事”融入對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去,貫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在課堂上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發揮其在思想上的顯性影響作用。其次,把“講好中國故事”貫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動用一切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資源,打通課堂內外,營造一種育人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良好氛圍,努力把國家、歷史、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環境中去,將“中國故事”中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去,通過統一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過程、全面把握高校培養人才的規律、整合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的結構性效能來實現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創新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當代大學生已經很難再對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建設渠道產生興趣,對于高校而言,要想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必不可少的渠道和方式,同時也是新時代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陣地。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方法存在諸多弊端,很難吸引大學生真正投入進去進行學習,理論和現實脫節很嚴重,導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用。而“講好中國故事”能夠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思想性、理論性,同時能夠強化親和力與針對性兩者之間的統一。但是在“講故事”過程中也要注意多渠道拓寬和挖掘中國故事傳播載體和傳播內容,比如要充分利用國家重大節假日、紀念日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依托城市中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豐富“中國故事”的表現形式,通過“講故事”這一方式深入淺出地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實現“以事論理”的效果,既兼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能夠真正吸引當代大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效用。同時又兼顧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即理論性和思想性,讓故事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切實地為理論的深入與貫徹服務,讓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啟發,加強自身掌握和運用理論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的形勢逐漸深入發展,信息化的網絡時代使得各國的思想價值觀念得以滲透進中國當代大學生的腦海中,倘若他們沒有建立一個正確的國家民族觀念,很容易迷失在各種思想價值觀念的沖擊中。因此,要想進一步強化“講好中國故事”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就必須要緊隨時代發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方式,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打通內外,創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思想傳播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善于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中國故事如上文所言,蘊含著中華民族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特質,以創新性的傳播方式“講好中國故事”一方面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構建起正確的國家觀念,另一方面能夠引導當代大學生打開視野,建立世界格局,在世界格局中對中國國情、中國道路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有效增強當代大學生的“四個自信”。
綜上所述,在當今時代環境下,“講好中國故事”能夠有效促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真正提升當代大學生對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價值觀方面的認知,本文在重點分析“講好中國故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現實價值的基礎上提出具體的實踐策略,希望能夠將“講好中國故事”這種方式更好地應用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