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鑫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掛職敘永縣人民政府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任務,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最好成績,促進了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構筑了全社會扶貧強大合力,建立了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截止到2020年5月17日,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780個宣布摘帽,未摘帽縣還有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1]
習近平總書記以放眼全球、心懷群眾疾苦的高瞻遠矚,親自指揮、部署了這場偉大工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扶貧開發為實施方向,建設性的提出了諸多符合中國國情的指導思想。這些思想精神是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和廣大扶貧干部投身扶貧事業的重要指引。
脫貧攻堅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號角吹響之際,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是十分必要的,重溫和領會重要論述是我們武裝頭腦的重要方式。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工作有的放矢、精準施策,貧困地區的道路交通、市政基礎設施、民生保障設施已基本的得到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但要想解決將來不返貧,這和地方產業發展的好壞是有巨大聯系的。
中國農村人口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始終圍繞著農業,傳統的農作方式僅僅能解決口糧。發展農村群眾接受快、易操作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符合實際的路徑。今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調研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時,對當地發展的有機黃花產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當地的黃花種植基地和產業園就在易地搬遷安置點周邊,貧困群眾通過流轉土地增收、通過到企業務工增收、通過專合社帶動種植黃花增收。總書記高興的評價:小黃花大產業。這種模式是值得借鑒和肯定的。
近年來有的地區為了扶貧而扶貧、為了產業而產業,沒有考慮產業發展所需的基本要素,違背了產業發展的科學規律。產業不接地氣,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群眾就業有難度、產品銷售沒有市場,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影響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的信心。只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找到當地的特色和長處,揚長避短、合理規劃,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這個武陵山腹地的苗族聚集村,2013年全村225戶93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68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7%。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十八洞村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十八洞村緊緊把握脫貧攻堅機遇,積極探索、大膽進取,在全村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把秀麗的山水美景和苗家傳統生活方式有機結合,日平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3000余元,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持續的精準扶貧路,做到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2]
總書記多次指出: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扶貧的重點就是扶農村,我們不僅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還要解決農村的發展問題,更要解決農業大產業的問題。“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是總書記給廣大干部群眾提出的一道必選題。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經濟發展,解決農村問題還得看農業。
1.農業是中國的基礎,發展農業關鍵在農村。以村級集體經濟為主導,合理利用資源,建立健全機制、輸入和培養職業農民以及致富帶頭人、以種養殖和鄉村旅游為主線,大力發展村級產業。
2.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資源稟賦、科學規劃產業方向、延長產業鏈條,以“企業+專合社+群眾”模式,解決生產和市場兩個關鍵。確保能生產、能銷售。
3.探索調動農民參與村級產業的積極性。中國廣大農民群眾是離不開土地的,應結合人口年齡,分級施策,青壯年可以培養技能,參與集體產業的管理和技術工作;年長的可以利用剩余勞動力,參與勞動密集型的相關工作,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時要研究制定長效帶動機制,通過入股等形式提升貧困群眾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產業項目同質化是我們扶貧干部這兩年來工作中發現最多的問題。很多地區沒有因地制宜,硬上項目,不去考慮產業基礎、資源稟賦。
河南南陽市內鄉縣堅持用脫貧攻堅統攬縣域經濟發展全局,創新設計“黨委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貧困戶”的“內鄉5+”扶貧模式,即由政府主導,組織貧困戶建立合作社,由國開行河南分行等金融機構發放扶貧貸款,合作社統一建設高標準豬舍,企業租賃豬舍養豬,貧困戶每年獲得穩定收入,并可在養豬場就業。這種模式帶動1.6萬貧困戶養殖生豬,幫助11680位貧困人口就業,年人均工資性收入2-5萬元。支持內鄉88個貧困村資產入股龍頭企業享受優先股分紅,確保每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不低于10萬元。[3]全縣一盤棋,同樣是養豬,內鄉養出了花樣、養出了模式、養出了大效益、養出了可持續。
敘永縣江門鎮高家村、白臘苗族鄉亮窗口村、高峰村是分布敘永南北山區的3個海拔1000米以上的貧困村,很多地形垂直海拔達到200米,溝深坡陡,可耕種面積少,不適合開展規模化的種養殖產業,當地群眾多年來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傳統家庭種養殖。結合當地群眾散養黃牛的傳統和特殊地形地貌,秉持“小規模、多群體”的幫扶理念,2014年-2017年中國電科陸續投入1000余萬元,為三個村援建300頭規模以內的集體經濟肉牛養殖場,填補了集體經濟空白,覆蓋3個村共計建檔立卡貧困群眾420戶1633人。
中國電科在當地政府配合下,推選了具有養牛經驗的貧困戶入場務工,使貧困戶就近就業,穩定增收,人均年收入2.5萬-6萬元;組織發動貧困群眾開墾撂荒土地種植牧草,解決牛場草料問題,降低牛場運營成本;流轉貧困戶土地種植全株玉米,牛場采取定向回購使貧困群眾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與四川省知名肉類屠宰加工企業合作開發深加工產品,實現產業產品化;中國電科黨組在全系統開展消費扶貧工作,采購牛肉產品,2019年全系統共計采購1000余萬元;高家村牛場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680萬元,利潤70萬元,位列敘永縣集體經濟排名第一位;發展種養循環綠色經濟,利用干濕分離技術制造有機肥原料,用于銷售和返田肥土,利用沼氣為牛場工區提供供暖。
從2017年起,在積極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中國電科還廣泛發動貧困群眾發展家庭產業。通過補助資金讓有意愿、有能力的貧困群眾在家庭養殖能繁母牛,在白臘苗族鄉組織發動貧困群眾參與養殖。家庭式散養有幾點好處:一是群眾在家門口利用閑散勞動力開展養殖,既能照顧家庭,又能發展生產;二是家庭飼養成本低,日常以野草和富余糧食為口糧;三是牛價穩定,不會出現大的波動,農戶增收穩定;四是可持續性強,只要農戶勤勞,2-3年即可形成5-10頭的小規模。
中國電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幫扶要義,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始終堅持“扶真貧、真扶貧”,踐行了中央企業在新時代向貧困宣戰的承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出了積極貢獻。
村級集體產業是產業扶貧的關鍵,是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脫貧向鄉村振興轉換的重要基礎
村級產業是區域產業的“根”,也是區域產業鏈中重要的供給環節,著力培育好村級產業應做好分區分類、科學規劃、遵循市場規律。應合理分配資金資源,做好統籌安排。應重視產業鏈的延長,通過發展精深加工和物流運輸降低產業發展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堅持群眾為主體,激發內生動力,組織發動貧困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是扶貧開發的重要意義所在。
村級產業不能搞高大上,要規劃和謀劃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產業方向,項目選擇要“能落地”、“能生根”。適合搞農業的一定不要搞制造業,適合搞制造業的就不要去上科技產業。很多地區認為農業項目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但農業是根,是貧困群眾能直接參與的產業。
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行到今天,中央向貧困落后地區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資源、人力。基礎設施改善、教育發展逐年均衡、民生保障日趨完善,如今的農村早已不是原來的臟、亂、差,農村人口的生活習慣也大為改觀。我們要利用中央扶貧開發的大好機遇,認真學習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和規劃,把發展產業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做好鄉村旅游、鄉村康養等特色產業的文章。要做好農村人口向產業人才轉型的培訓,引導和鼓勵有文化、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輕人回鄉創業。要進一步把農村義務教育抓好、抓實,阻止貧窮的代際傳遞。總書記提出的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正在變成現實。
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有大量對貧困落后地區發展產業的探索和思考,現在讀來,獲益良多。總書記對當時閩東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結合當地實際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對閩東地區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工作的思路和規劃。
30年過去了,時至今日,這些思考和建議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既是對廣大黨員干部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指導,也是對扶貧干部參與扶貧開發工作的啟示。
作為扶貧干部,我們要認真學習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內容,更要深刻領會其中的精髓,將這些金子般珍貴的思想轉化成我們干好扶貧工作的辦法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