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中共無錫市委黨校
無錫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位于滬寧發展帶和寧杭發展帶交叉點,東西沿江交通線與南北連接線縱橫貫通,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突出。近幾年來,無錫逆轉了經濟增速全省墊底的局面,成功實現觸底反彈,成為江蘇省內第三個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城市,而且諸多主要經濟指標領先全省,促使無錫在江蘇乃至長三角經濟版圖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長三角一體化對于無錫而言,既面臨對接上海高端資源、促進城市協同聯動、形成放大集聚效應的重大發展機遇,又面對破除思維定勢、擺脫路徑依賴、在競爭與合作中實現更好發展的重大現實考驗。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進程中,無錫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展現擔當作為、作出積極貢獻成為當前重要課題。2019年無錫制定出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無錫行動方案》,鮮明確立打造“四個區”的發展定位,整體提升無錫在長三角中的城市地位。
一是積極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深度參與長三角產業鏈分工協作,以“造鏈、補鏈、強鏈、延鏈”工程為主抓手,推進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集群發展,構筑特色鮮明、自主可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強勁增長極。圍繞物聯網、集成電路、高端紡織服裝、特鋼、新能源、云計算和大數據、“兩機”產業(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等16個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集群,打造區域性現代產業創新體系和全產業鏈,加快5G產業、人工智能、石墨烯、增材制造等未來產業布局,引導跨區域產業協作和要素流動,實現區域特色產業差異化發展。二是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物聯網+制造業”是提高無錫經濟核心競爭力、實現由“制造大市”向“智造強市”轉變的必然選擇和必經之路。無錫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多年來積極探索物聯網發展經驗,促進數字經濟全面繁榮,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無錫物聯網企業超過2000家,初步形成了包括關聯芯片、感知設備、網絡通信、智能硬件、系統集成、應用服務等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先后獲批22個物聯網國家級品牌。2018年物聯網產業營業收入達2638億元,產值規模接近江蘇全省一半,無錫企業承接的物聯網項目遍布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如今物聯網正向各個領域滲透,制造業是物聯網應用市場的重要方向。物聯網技術給制造業帶來不僅僅是生產效率的提升,而且能創造出更多的商業機會。無錫要充分利用無錫制造的基礎優勢和物聯網產業的先發優勢,促進物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引導外資參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無錫代表城市產業特色的七大先進制造業領域項目累計實現利用外資63.4億美元,占制造業比重高達91%。無錫的外向型經濟曾創造了江蘇多個第一,擁有首家中外合資企業、單體規模最大的外資項目、首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等。外商投資企業以不足全市4%的數量,實現了近2/5的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3/5以上的進出口總額、1/3左右的涉外稅收,這些數據凸顯出外資項目在無錫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下一步,無錫要繼續深化高端制造業國際合作,引進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中高端、與本地優勢產業結合緊密的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進而提升無錫的產業發展水平。
一是開展重大科技聯合攻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重點領域龍頭企業聯合產業鏈企業,參與長三角協同融合創新。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集中突破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立區域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上海科學院軸承技術研究所等長三角地區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戰略合作共建高水平研發機構。加快構建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協同推動沿滬寧G42產業創新帶、環太湖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等資源共建共享。二是建設高水平科創服務平臺。加快創建國家物聯網創新促進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無錫)先進技術研究院、深遠海裝備國家實驗室暨深海空間研發基地、國家級特色工藝與先進封裝制造業創新中心等一批研發高地;積極建設國家車聯網先導區、東南大學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省智能計算與傳感技術創新中心、無錫量子感知研究所等一批創新載體和平臺。三是集聚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優化人才政策體系,突出“高精尖缺”引才導向,升級完善人才政策,深入實施“太湖人才計劃”升級版2.0,參與G42滬寧沿線人才創新走廊建設,高質量舉辦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無錫交流大會,辦好“百企千才高校行”“創新創業院所行”等品牌活動。完善人才發展環境,推進市、區(縣)兩級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推進人才安居工程,打造一流人才生態,推動人才與產業、人才與城市深度融合,為無錫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無錫繼續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加入長三角區域污染聯防聯控體系,推動環境共同保護、生態協同治理。一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合作。積極融入長三角“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協同構建長江生態安全帶、太湖生態保護圈、寧杭生態帶和京杭運河生態特色走廊。以沿江生態修復帶和沿湖生態保育環為重點,系統推進長江大保護和太湖水治理。推進長江生態安全帶建設,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強化長江岸線管理,優化沿江產業布局,推進沿江鋼鐵、化工行業有序升級轉移;加強江陰長江生態安全示范區建設,打造沿江生態綠色廊道,提升重要水體周邊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平,把長江江陰段率先打造成為水清、岸綠、景美的綠色生態廊道。推進太湖生態保護圈建設,完善跨省市界湖區治理和利用協作機制,促進流域區域聯保共治,加強環湖地區生態修復與治理,重點抓好大拈花灣、太湖生態清淤暢流活水、藻泥干化焚燒處置等生態項目建設,實現環太湖地區的協同保護與發展。二是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積極發展綠色產業,探索綠色經濟發展新路徑,開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示范創建。推動環太湖生態旅游資源合作,推進大拈花灣等生態項目建設,推動湖灣一體化建設發展,促進生態治理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共同打響太湖文旅品牌。推進宜興生態保護引領區建設,實行生態優先的差異化考核機制,確保引領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單位GDP污染物排放強度等指標在全省保持領先或改善幅度位居前列。
無錫以交通一體化為先導,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布局新型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通過兩端發力提升區域樞紐功能,將不可多得的地理優勢轉化為長三角綜合交通樞紐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圍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定位建強有形樞紐。全力打造長三角區域性樞紐機場。加快蘇南碩放國際機場建設,探索與蘇州建立協同共建機制,著力提升蘇南國際機場在長三角地區的樞紐機場地位,增強空港綜合服務功能。推進蘇南碩放國際機場改造升級,加快機場集疏運體系建設,推動機場與市域快軌、城市軌道交通的便捷換乘。推動空港樞紐與臨空產業經濟深度融入,推動港城一體化發展,重點發展航空制造、航空物流、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臨空產業,強化藥品、冰鮮水產品、國際郵件等航空口岸功能,拓展國際全貨機航線,爭創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持續優化高鐵城際和軌道線網布局。加快高速鐵路網絡建設,積極推進鹽泰錫常宜鐵路、南沿江城際鐵路、蘇錫常快線和錫澄S1線、錫宜S2線建設。推進城際(市域)軌道建設,加快建設錫澄軌道線、錫宜軌道線、蘇錫常快線,啟動規劃錫張軌道線、錫虞軌道線、地鐵3號線南延對接蘇州地鐵系統工程等新一輪地鐵建設。繼續完善區域快速路網體系。無錫市將突破長江、太湖屏障的阻隔,補足對外通道欠缺的短板,推進蘇錫常南部高速、宜長高速、常宜高速、南沿江鐵路等一批在建項目,力促江陰第二、第三過江通道開工建設以及312國道快速化改造。建設區域性樞紐港口。提升無錫(江陰)港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組合樞紐港的地位,提高江陰港綜合服務能力,主動對接上海港、寧波港,積極承擔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配套港功能,努力構建基礎設施完備、多種運輸方式更高效順暢銜接的客貨運樞紐。二是圍繞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定位建好無形樞紐。無錫將進一步發揮以物聯網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的領先優勢,充分利用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契機,著力推進5G、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城市大數據中心二期工程,努力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重要節點城市,聯合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數據共享平臺建設,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公共數據開放,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信息化協同和融合發展水平以數據互聯互通支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打造“四個區”是無錫基于歷史基礎、立足發展實際確立的角色定位,當前要重點圍繞“四個區”建設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用好發展機遇、用足發展政策、拓展發展空間、跳出同質競爭,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和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不斷提升無錫作為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