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雪傳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
“小康”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含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現代意義的小康社會思想呈現出鮮明時代特色和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這一夢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提出經歷了一個演進的過程,具體來說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979 年,鄧小平指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你們(日本)不同,我們的現代化是實現“小康之家”。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是對毛澤東時期探索和實施的“四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進一步深化的結果。黨的十三大對鄧小平1985年以來經過反復思考后得出的發展戰略結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從黨的十六大到十七大,這一階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十六大報告指出,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長期堅持不懈的奮斗和努力下,已經完成了“三步走”偉大戰略構想的前兩個目標,人民生活富裕,基本上實現了小康生活。但是,這種小康水平是低層面、不均衡的。十六大為此指出,我們要集中力量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建設讓全國人民都能享受到的更高水平和真正意義上的小康社會。十七大報告對小康社會建設提出更加全面和明確的目標,并且貫徹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理念,努力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從十八大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十八大綜合考慮了世界發展新形勢和國內建設新局面,完善了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這既是對之前小康社會理論的補充和完善,又是新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努力方向和實踐路徑。十九大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奮戰決勝期,這是依據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變化提出的嶄新定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是很重要的,再一個就是“建成”。“建成”要拿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成績,“建成”也彰顯了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滿必勝的信心和飽滿的熱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有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現階段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要方法又是下一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面臨新的歷史擔當,是新時代的新要求。要按計劃順利實現這第一個奮斗目標,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和現實需求,在穩固大局的基礎上,更好地攻克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里,在公共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脫貧攻堅戰也進入最后階段,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廣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等方面。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承諾從未忘記,一直在努力,這是每一位中國人民都深切感受得到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和完善“以人民為中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不斷促進人的全面進步,社會全民進步。
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指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就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國夢結合起來,前者是后者的必經發展階段。后面,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將前者放在后者的大格局中,旗幟鮮明地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于中國夢的戰略意義。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各項計劃安排都是為最終目標服務的,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要認識到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戰略性調整,最終目標也總是一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之一在全面,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思想基礎和制度基礎。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看作是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使這一歷史承諾更容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