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陽 武警部隊裝備審價中心
裝備壽命周期費用包含了裝備前期費用與后期費用,裝備研制生產都是由工業部門承擔,對裝備訂貨,再讓工業部門成本核算之后進行利潤報價,對價格進行審核后確定[1]。由于一系列因素影響,僅依靠工業部門報價已無法適應新的法規政策,裝備定價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一系列價格工作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針對裝備價格虛高,而承研承制單位要想更快、更好的發展,就需要提出并爭取合理的價格。在裝備承制單位價格博弈中,需要根據單位自身情況并結合價格工作改革發展趨勢,同時針對報價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和易出問題,尋找根源、清除積弊、采取措施,提高內部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完成報價工作[2]。
隨著改革不斷深化,我們需要大量的新裝備、新器材,來支撐國防建設的發展。相關研制項目周期也逐漸縮短,變得更加技術化、大型化和復雜化,一定程度影響了裝備經費使用率不高的問題,也給裝備審價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在審價工作過程中,必須堅定執行現行審價政策、完成審價任務,同樣,裝備審價工作經驗也得到大量積累,也為裝備跨越性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
在實際裝備審價過程中,缺乏專業審價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由兼職或專職財務、工程人員來擔任,一定程度制約了裝備審價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再者,因為工作單位的限制,造成了裝備審價專業工作人員數量很少[4],還有一部分并未真正接受過裝備審價工作培訓,也不熟悉有關價格工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政策,同時,工作人員缺乏相應的裝備基礎知識和管理知識,容易造成審價工作進展緩慢。
裝備報價虛高,新型裝備正式報價和審價結果變動幅度很大,為加快推進裝備建設發展,部分裝備實行研購一體,更增加了經費的不確定性。部分裝備雖然已通過審查會,但是缺少立項審批、質量檢驗等文件,也無法正常進行報價工作,造成裝備審價依據不足,不利于后來的價格問題處理[5]。
在裝備審價的過程中,審價人員要了解到各項費用的水平和范圍,但因為單位不同、地域不同,綜合費用小時分配不同,費用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的是十幾元、有的是三十幾元,甚至有的達到了四十幾元。
裝備要提升報價資料的時效性,因為部分裝備的研發周期長,在報價資料中的原材料和外協,涉及到幾年前甚至數年前,不利于開展價格核實工作。在生產交付之后進行報價,大多數裝備都是幾年前的價格,例如,在開展直接材料成本項目的審查時,按照首批生產中實際發生的原材料外購發票核對外購件等內容,采購時間接近于審價時間,直接反映出了原材料價值水平[6]。
要加強對裝備審價的認知,加強組織領導,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活動,但是這和裝備檢驗工作是不可或缺的[7],所以為了提升整體效益,我們要注意裝備的質量和價格,充分的認識到裝備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對價格和質量的控制,把裝備審價工作納入到日常辦公會制度中,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發展的工作開展。
選拔優秀的裝備審價人才,加強審價隊伍建設,為裝備審價工作提供人才保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也都變成了生產民品為主的企業,這些都涉及到了軍民產品之間合理分攤的問題[8],因此,要避免在軍品上過度攤算,就要發揮審價人員優勢,協調軍事代表參加到裝備審價工作中,對裝備價格進行全面、嚴格的審查和篩選。
綜上所述,對承制單位而言,裝備報價是非常系統、復雜的工作之一;對審價機構而言,要要在嚴格執行政策法規的基礎上,做到細致、嚴密、全面,否則就會造成裝備經費不合理利用的問題,甚至出現裝備價格虛高。因此,在目前改革發展的新形勢下,做好裝備審價工作,尤其是對大型、復雜、周期長的項目,需組織審價人員、工業集團相關人員、裝備主責單位技術人員和軍事代表共同參與,組織形成聯合審價隊伍,以便信息共享、資源共用,達成裝備審價工作的高效性和審價結果的合理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帶動審價專業技術人才交流、強化審價人員隊伍力量,最終獲得更好的軍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