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東 中國政法大學
物權法內涵的強制性為私權自治起作用提供了許多隔離帶,人類的意志自由和自決自由受到更多的限制---“私人權力是第二條規則”-財產感知的特征。考慮到物權制度的開放性,物權立法應該努力讓私權自治運行空間最大化,以滿足社會多樣化和不斷變化的需求。物權法功能必須定位成限制、補充以及保護私權自治,而不是負面地進行否定和排擠,以便可以有效地平衡私權自治和物權法定。
確定學術界物權法定義有三個基本原則,第一個是由德國學者德恩堡(Danberuk)提出了“對物關系理論”。他認為,物權也就是人們直接享受自己的利益的財產權。第二個是薩維尼等人提出的“人際關系理論”,他解釋說物權也是人際關系,因為他認為所有法律問題都是人際關系。第三個是上述兩種原則的綜合,即“折衷說”。基于這兩個原則,物權法是人與物之間的聯系。擁有者的適當照顧和對特定產品的照顧程度不僅是真實的問題,這是法律關系的問題。我國的一些研究人員稱物權是物權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品,并排他性享受自己的利益的權利。中國的《物權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法所稱物權是指對某些貨物包括依法貨物具有直接控制和壟斷權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從中可以發現物權的核心概念是'直接控制'和'排他性'。這種特征還表達了物權自治的體現,也代表了私法主體對于私權的自治屬性。
私權自治不僅賦予權利人行使其合法權利的權利,而且法律還必須為物權所有人對物品的享有和實現提供必要的保障。通過物權法定限制物權的主要目的不是限制這些權利,而是保護權利,權利人以外的其他人必須尊重權利人的權利。作為一種私法,在獲得他人的尊重之前,要先了解物權的存在和內容。因此,法律明確規定了財產權的適當類型和內容,以節省交易成本,并防止在保護產權方面發生利益沖突,幫助參與到物權交易的當事人那個得到比較準確可靠的物權,這種方法不會影響當事方的私權。此外,私權行使是根據私權行使的一般原則進行的。《法國民法典》第544條首次體現了享有行使財產權的自由,便遵循了法律,后世民法的所有權不是法國民法中確立的那樣“絕對和無限制的使用、收益和處置資產的權利,但所有者對于其所有物的擁有、使用、取得和處置資產的權利不變”,我國“物權法”的第39條的規定就為此提供了最好的證據。此外,《物權法》第7條規定了“合法行使物權原則”。該原則明確規定了禁止行使的某些基本權利,雖然表面是對于行使權利的限制,但是實際上,這是“禁止濫用權力的原則”。 《民法通則》第130條明確指出,“民事主體應該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使民事權利,不受任何人或物干涉”,這也是私權自治的行使指南。
物權法的具體內容是物權的類型和內容只能由民事法律或其他法律來確定。此外,私人不能獨立創建設立物權。通常,在違反物權法定原則的情況下有3種后果:一是不認可為物權,如果我國的法律尚未明確界定權力,那么當事人設立的“典權”這一行為得不到中國法律的承認。二是無物權效力原則。三是把有效物質的作用轉換成其他的有效法律行為。從傳統的角度來看,界定物權法定原則的價值如下:第一,整理過去的權利,組織封建物權的復興。二是保護物權的特性,建立完善的物權制度。三是方便物權的公示公信,以確保交易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物權法的本質是私法,但其默認設置是具有約束力的法律,而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是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由當事人協議加以改變。該強行法的主要特征是:首先,由物權法規定的范圍不能通過各方就物權有效的性質內容,廣告技巧等。這些是所有權變更的前提,實質上禁止當事人私權自治。中國《物權法》制訂了強制性轉讓物權的原則:一是28條規定的物權的轉讓應由法院酌情決定,并應由仲裁機構裁定作出決定。二是根據第42條規定的在國家征收不動產而產生的物權轉讓基礎上的。三是法律規定的“物權轉讓”的其他情況下的合法情形,主要包括強制轉讓財產和其他財產權。其中,第72條規定同時轉讓建筑物專有部分時,其所有權和共同所有權必須一并轉讓。第146條規定在轉讓建筑用地時建筑物、構筑物和配置設施必須同時轉移,從物的所有權必須隨著主物的所有權一起轉讓,體現的是所有權強制轉讓的原則。而對于其他物權,第164條和第165條要求地役權必須跟著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建筑用地使用權等一起進行轉移或者抵押。第192條規定,抵押權不能單獨轉讓,而必須符合包括受規則和其他法規保護的轉讓債權所必需的規范以及財產權的變更規范,不可以以當事人的自由意志作為轉移。第三,設定了與鄰居關系的標準,并干預了財產權的行使。在這些強制性的規范中,物權法很少允許當事人具有超越 法制范圍的“其他約定”。
當人們越來越了解私權時,支持私權自治的聲音越來越高,嚴格物權法的法定開始有所松動。嚴格物權法定縮小了人們以自治響應的交易需求空間,增加了自治的交易成本。同樣,固守的物權法定對物權種類的更新是不利的。在這個情勢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物權法定原則時宜性應該被視為立法中要重點去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