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竹 中共阜新市委黨校
引言: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雙創”是國家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工程,以此來分析其創新特征對推動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才能夠為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從資金、平臺、人才等等多個方面為創新創業構建出良好的環境,而且政府作為雙創生態中的重要角色也需要進行自我改革,充分發揮出其宏觀調控的重要職能,并不斷提高雙創生態服務能力。就市場來說,其需要謹遵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建立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從而為雙創提供優良的制度環境。同時,國際也需要創新監管手段,比如在新興產業的發展進程中可以指定有別于其他行業管理規則的、既有必要的“安全閥”又有能包容創新發展的“審慎監管”的體制和機制,從而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而對于違反市場行為準則的主題則需要利用監管手段對其進行規范與約束,從而為雙創提供優良的制度環境。
在創新創業的要求下,行政制度的創新、社會政策的供給等等都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對國家治理現代化來說,無疑為其增強了活力。當前是我國政府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其職能的轉變為我國的服務型政府建設提供了可能,其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發揮也越加重要。除此之外,社會組織是政府、市場之外對資源進行配置的第三種力量,必須要重視起社會自治能力和社會組織活力在國家現代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便更好的推動雙創發展。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于2012年開始實施,相關的文件頒布數量高達45項,從而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供給,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政府的制度創新也逐漸步入正軌,比如2012年出臺的我國第一項推動雙創的規劃性文件《關于批轉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還有2015年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其標志著雙創的“政策群”已基本形成;在2017年《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一步系統性地提出了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優化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在2019年國務院提出的《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中對創新創業金融服務、構筑創新創業發展高地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綜合以上來看,雙創的制度動力較足,有力的推進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1]。
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創新創業的要求下,必須要不斷推進人才資源化,使其能夠投身于創新創業的事業當中。我國于2016年頒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各地在全面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上也開始發力,從而不斷激發社會各群體的創新創業熱情。比如退役軍人事務部等軍地12個部門于2018年頒發的《關于促進新時代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就對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提供了支持。
一是從財稅政策出發不斷扶持創新創業,我國從2015年開始陸續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雙創”稅收優惠政策指引》等相關政策,幫助創新創業的開展提供了優良稅收環境;二是不斷強化融資服務體系,不斷創新組織架構、管理方式和金融產品,完善債權、股權等融資服務機制,為中小企業的進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三是不斷完善創業投資制度體系,鼓勵包括投資人在內的各類群體從事創新創業投資活動,并且有序擴大創新創業投資的對外開放[2]。
在人們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其所創造的成果價值還需要給予法定保證,即至少是產權保護制度的實施,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建立科研成果轉化制度,激發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動力,確保雙創機構以創造成果的轉化獲得收益。而這一制度保障也有利的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進程,從而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對我國政府的法治化建設、提高其權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源頭治理中,其主要目的是以“大管理”的視野來看待管理,將風險管理、應急管理等方式納入進來,幫助人們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規避風險,以便能夠更好的保障企業的健康發展以及相關主體的利益。
結語:綜上所述,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前提,以此來促進行政管理制度的創新主要就是針對國家創新能力的創新,社會成員的創新創業是國家不斷發展的動力,營造良好雙創環境能夠為雙創提供制度保障以及制度平臺,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建設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