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 中共青陽縣委黨校
特色小鎮起源于浙江“云棲小鎮”建設經驗,后得到中央部委領導乃至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認可,從而變成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實現形式向全國推廣[1]。在地方實踐中,特色小鎮經歷了無序建設到不斷規范的過程,其中許多特色小鎮建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但也不乏失敗案例,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此次選取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兩個省級特色小鎮作為案例研究,歸納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重點分析發展中的現實隱患以探討解決之道。
2017年,池州市青陽縣朱備禪修小鎮獲批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并連續兩年榮獲全國“50個最美特色小鎮”。2018年,青陽縣九華運動休閑小鎮獲安徽省第二批特色小鎮,至此全省特色小鎮50席中,青陽縣占據2席。充分說明了該縣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發展特色小鎮的優勢:一是有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底蘊的沃土。兩個特色小鎮都緊依在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周邊,有效利用九華山山岳美景和影響力,既有禪宗文化同時它們也有當地傳統文化底蘊,比如:民俗文化、將軍文化、中醫藥文化等等。二是全域旅游市場開發較完備。青陽縣地處皖南文化旅游核心區,是“兩山一湖”旅游開發的先行者,2020年青陽縣被評為“全國縣域旅游百強縣”,位列第40位,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選縣。三是政府組織推動力大。當地政府將特色小鎮建設作為重點工作推進,發展全域旅游,發展鄉村經濟,促進當地鄉村振興。
近幾年該縣兩個特色小鎮健康、蓬勃發展,在總結成績和優勢的同時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該縣特色小鎮發展的隱憂與困難。
第一,在空間上朱備禪修小鎮和九華運動休閑小鎮分別坐落在九華山東北角和西北角,兩地相距車程在21公里左右,直線距離不足10公里。第二,在目標客源地定位上都主要在江、浙、滬、皖四省,主要吸引四省到九華山旅游的游客或香客進行鄉村體驗游。第三,在產業定位都是旅游、休閑、大健康產業,兩個特色小鎮看似發展的產業很有特色,也符合現代人文化旅游、休閑游、鄉村游的理念和心理期待,但兩個特色小鎮相同的“特色”就無所謂特色了。可見兩個特色小鎮產業同質化嚴重,加上空間距離不足50公里和目標客源趨同,都勢必形成同質化競爭從而影響特色小鎮產業長期良性發展。
朱備禪修小鎮和九華運動小鎮都處于建設發展初期,產業布局、項目落地主要遭遇用地和金融兩方面的困難。首先是用地方面。雖然在建設用地指標問題上該縣政府對特色小鎮建設用地予以傾斜,兩個特色小鎮用地指標仍然緊張。用地矛盾更突出表現在受“九華山景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面積174平方公里”規劃的影響,致使一些洽談中的大項目、優質項目無法落地。再者是金融支持方面。一則特色小鎮建設初期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孵化、人才引進需要大量的資金,截止到2020年6月朱備禪修特色小鎮、九華運動特色小鎮分別計劃投資64.03億、83.9億;再則新企業落駐、產業項目發展都需要本地金融信貸支持,當地金融機構的規模較小,限制了金融信貸支持額度,且本地金融機構對特色小鎮項目持觀望態度。一邊是特色小鎮需要大量建設資金,另一邊是金融信貸支持不足。資金供給矛盾已然成為制約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朱備禪修小鎮和九華運動休閑小鎮的產業同質化嚴重勢必造成同質競爭的隱憂,政府應引導兩個特色小鎮分別細分產業發展方向和客戶目標群體,減小兩個特色小鎮產業重合領域,發展各自的“特色”,堅持“小而特”避免“小而全”的發展思路。朱備禪修小鎮重在對禪修、民俗文化的挖掘和產品服務開發,由禪修文化“特色”來發展休閑旅游、大健康產業;九華運動休閑小鎮重在運動“特色”發展運動賽事、會展、培訓、休閑運動產業,而在醫養結合領域適當抑制。
縣政府統合兩個特色小鎮資源發展全域旅游,變兩個特色小鎮相距距離太近的弱勢為聯動發展的優勢。對外宣傳要統一平臺、口徑向外推介,避免“各唱各的調”。加強連接兩個特色小鎮的道路交通設施建設,路途標識清晰且富有“特色”。
第一,參照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用地指標經驗,為特色小鎮適當增加建設用地指標,彌補特色小鎮用地缺口。浙江是特色小鎮建設的發源地,積累了大量的建設特色小鎮的經驗,合理的進行經驗的復制,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會同池州市委、市政府向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相應調整九華山核心區保護規劃,允許無污染、不破壞生態的農旅、康養項目在九華山東西兩麓的特色小鎮落戶。在工作中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并且進行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有益的實踐探索,做到保護與利用的統一[2]。
第三,特色小鎮是城鄉融合發展、農民就地城鎮化的良好載體,可以利用政府城投資金入股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可謂一石三鳥,既發揮城投資金使用效率;又解決特色小鎮企業建設融資難的困境;又創新優化特色小鎮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