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
行業帶動就業作用突出。截止2017年6月,全產業鏈共帶動就業40多萬人,已成為新疆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之一。
承接內地產業轉移成效明顯。截至到2017年6月,全區備案的紡織服裝企業已經達到2525家,較三年前增加1965家,是前三年的4.5倍,其中內地來疆投資設廠企業由三年前的數十家增加到682家。
自治區全力以赴高位推動是產業高速發展的內在保障。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把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作為就業惠民的重要舉措,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動,每年與各地州簽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目標責任書,將目標分解到位,把任務落到實處。
援疆省市推動骨干企業落地是產業高速發展的重要支撐。三年來,援疆省市充分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和產業援疆作用,按照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精神,順應國內紡織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積極推動當地行業內優勢企業來疆投資,吸引了一大批如金昇集團、如意紡織、天虹基業、華孚紡織、山東魯泰等國內知名企業落戶新疆。
各地因地制宜發展中小服裝企業是促進就業的有效途徑。引進大企業擴大產業規模的同時,各地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廣大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是我區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發揮了比大企業更有效解決就業的突出作用。
一是產業鏈上下游發展不匹配,“前端快、后端慢、中間缺”。近年來疆投資多以棉紡企業為主,后端的織造、印染、針織、服裝、家紡等轉移入疆步伐相對緩慢。二是棉紡產品多,混紡產品少,合成化纖產業發展不足,原料過于單一。三是項目投資結構不合理。大多數項目政府投入偏大,而企業投資較少,影響企業主體責任發揮。特別是南疆地區有些服裝企業在政府支持下,基本實現了“零投資”建廠、低成本運行。因自主投入少,企業缺乏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大大削弱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活力。
1.必須把就業容量大的服裝、家紡、針織品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一是加快南疆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和地毯、民族特色服裝服飾業的發展。二是加快服裝、針織產業集聚發展。引導針織產業重點布局石河子、阿克蘇、庫爾勒三個綜合性產業基地,在“三城”基礎上增加喀什或和田服裝產業園,重點打造喀什、伊犁和吐魯番三大服裝基地。三是充分依托政府支持,爭取職業裝和家紡市場。
2.必須充分發揮對口援疆機制進行針對性招商,支撐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目前援疆省市已經引導一大批國內知名企業在疆投資興業,為促進紡織產業發展壯大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產業援疆應站在歷史和政治的高度繼續加強和深化,引導優勢企業落戶助力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3.必須將擴大向西出口打造成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重要優勢。新疆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域,是向西開放的重要樞紐。與中亞諸國交往源遠流長,通過亞歐大陸橋連接中東歐洲市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深入推進,向西開放的優勢顯著提升。發揮優勢,擴大向西出口將為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帶來廣闊市場空間。
4.必須綜合施策,補齊制約新疆紡織服裝發展的人才短板。一是科學制定人才培訓計劃。根據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人才培養和職業技能培訓計劃,開展企業經營者、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等各類技術培訓。二是鼓勵企業、培訓機構、高等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各類培訓機構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企業提供培訓服務。鼓勵大專院校與企業合作,聯合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三是加強新疆服裝產業創業和管理人才培訓。依托中國服裝協會,加大支持力度,深入開展新疆紡織服裝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赴內地服裝企業培訓100天的專業培訓工作(每年500人),培訓名額向南疆四地州傾斜。
1.出臺鼓勵發展印染、織造產業扶持政策。一是出臺印染用水價格及水質軟化補貼政策。二是出臺政府兜底印染污水處理補貼政策,確保印染企業可持續發展。三是制定出臺“促進自治區印染、織造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建設5000萬米/年以上產能的織布企業給予適度補貼。
2.進一步完善支持服裝、針織及家紡產業向西發展的政策。一是對在疆下訂單生產出口服裝、家用紡織品等產品的對外貿易企業給予其出口地產產品交易額3%的補貼。二是政策重點扶持100家左右(200人以上就業)可承接出口訂單的服裝企業,對其給予訂單加工費10%的專項資金補貼。三是鼓勵服裝企業向西開拓國際市場,在現有運費補貼政策基礎上制定出臺《關于本地產紡織服裝產品通過新疆口岸出口的運輸補貼暫行辦法》,按出口產品銷售額的4%給予運費補貼。四是出臺《關于支持本地產紡織服裝產品通過西行國際貨運班列出口暫行辦法》,支持地產紡織品服裝通過西行國際貨運班列運輸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