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多才 蕪湖市統計局
通用航空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中國剛剛起步,我市把通用航空產業與機器人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和現代農機產業一起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重點培育,以期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力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2013年10月,我市開始啟動通用航空產業基地的建設;2016年8月,基地列入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試驗基地;2017年1月,蕪湖市獲批國家首批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本文根據相關數據資料并結合前期調研情況,對通用航空產業情況和蕪湖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現狀進行探討與分析。
截至2019年年底,我市通用航空產業基地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戶,其中整機企業1戶,配套企業45戶。按區域劃分,基地區域內企業12戶,區域外34戶;按類型劃分,核心企業10戶,關聯企業36戶;按縣區劃分,蕪湖縣19戶,蕪湖市8戶,弋江區7戶,鳩江區6戶,經開區5戶,三山區1戶。
2019年,我市通用航空產業基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1.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7%;比上年增長37.9%,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33.0個百分點。若剔除目前基地企業中非通用航空產業產值部分(如軍用飛機維修等),則基地產值實際將為成倍增長。
1.整機企業。(1)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是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從事通用飛機、其他航空器及配套設備等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維修與服務的國有控股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CETC)和蕪湖市共同投資組建,總投資12億元人民幣,注冊資金8.8億人民幣。公司主要產品為DA42系列雙發四座飛機和DV20單發兩座飛機,年生產能力可達400架。
(2)蕪湖羽人飛行器有限公司。公司重點發展各具特色的固定翼、旋翼、柔翼等各類無人機及無人機地面站研發制造,打造無人機研發制造、無人機航拍、無人機影像后處理軟件開發、無人機操控人員資格培訓為一體的無人機應用產業鏈。
2.主要配套企業。目前在規模以上工業且生產的只有中航華東光電有限公司。該公司由中國航空技術深圳有限公司與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于2010年合作組建,公司注冊資本2億元人民幣,項目一期投資超過5億元人民幣,是以特種顯示技術為主要專業方向的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我國唯一的國家特種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目前,我國通用機場數量不足,建設審批程序缺失。雖然近年來我國的通用機場建設速度明顯加快,但是由于通用機場建設標準不明確,建設門檻過高,導致現有的通用機場總量很少。根據中航通用飛機有限公司的調查,至2015年底,國家批準的通用機場不到80個,加上330個左右的臨時起降點,大致只有400個左右能起降通用飛機的機場。這樣的機場密度與美國的近2萬個機場(其中通用機場約1.9萬個)相比遠遠不足,飛機無處可落,根本無法滿足通用航空的實際需要。而且由于機場數量少,圍繞機場的設施建設以及管理人才極度匱乏,因此,即便是低空空域完全開放,也沒有相應的能力去管理。
從統計數據來看,2019年,通用航空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僅為0.7%。按照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以上才可稱為支柱產業的要求,預計2020年我市通用航空產業增加值要達到150億元及以上,才有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
由于過去幾十年我國重點發展軍用航空,前沿航空技術和相關領域專業人才多集中在國有軍工企業,民用航空資源有限,通航企業的航空技術、航空人才短缺,并很難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我市亦是如此,目前航空工業基礎最好、條件最完備、人才最集中的,是以維修軍用飛機為主業的軍工企業國營蕪湖機械廠和以特種顯示技術為主要專業的中航華東光電,二者目前仍承擔大量軍品業務,尚未很好做到軍轉民和軍品、民品的齊頭并進,作為該產業我市的龍頭企業之一,這無疑制約了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
一是擴大龍頭企業規模。龍頭企業處于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對同行業的其他企業具有深遠的影響、號召力和一定示范、引領的作用。只有龍頭企業上規模,相應的配套企業才有需求市場,最終形成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發展的產業模式,形成產業鏈。
二是延伸通用航空產業鏈。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壯大,必須加強對其整個產業鏈的培育與引導。應積極發展航空物流、設備維修、飛機租賃等航空服務業,進一步健全通航飛機制造、零部件、運營、維修、培訓、托管、航油、航材等主輔產業鏈,實現更多產業上下游互動,聚集通航飛機制造基地、通航運營基地、飛行調度中心、維修培訓基地、緊急救援中心、通航愛好者樂園、通用航空保險等業務,用資源來聚集產業鏈條的相互協同,最大化促進通用航空區域經濟發展。
航空作為現代化的產業,專業分工很細,精密度要求很高。我市的國營蕪湖機械廠在軍機維修領域、中航華東光電在軍用航空電子領域,有多年的精細深耕實力和良好的專業技術基礎。
在目前通用航空的發展方興未艾,空管保障、機場建設、人員培訓、油料供應、產品維修等環節都比較薄弱的現狀下,兩戶傳統軍企應在發展規劃中向通航(民航)維修、電子等領域有所側重和支持,才能軍航和通航比翼齊飛。這一點也是帶動通用航空發展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