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紅 中央團校
河南縣域產業集聚區經歷了從初步建立到加快發展的階段。河南省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把產業集聚區作為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集約化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以產業聚集程度決定城鎮發展規模,促進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依托產業集聚區建設,完善縣域公共基礎設施,優化產業布局,確立并培育主導產業,促進縣域產業集約集群發展,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至此,縣域產業集聚區發展戰略部署確定下來。2009年4月24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科學規劃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明確了產業集聚區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框架。2009年8月7日,省政府制定《關于加快產業集聚區科學發展若干政策(試行)》,從財稅和金融、建設用地和環境容量、科技創新、人才支持等方面進行了規定。2010年3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頒發《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考核辦法》,對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考核指標、考核辦法、考核方式進行了規定,為產業集聚區科學發展提供政策支持。2014年4月28日,河南省發展改革委頒發《 2014年河南省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專項工作方案》,對產業集聚區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進行了細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產業集聚區發展的不斷深化,河南縣域產業集聚區發展呈現出適宜自身發展的基本特點。
一是黨政領導的組織保證成為產業集聚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各地高度重視產業集聚區工作,把產業集聚區工作列為重點工作,建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有關重點部門領導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定期統籌、協調、解決產業集聚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如三門峽市各縣市的集聚區工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大多都由縣(市)委書記和縣(市)長擔任。同時,各地建立發改、規劃、環保、財政等重點部門分工協作制度,明確各自分工以及重點工作任務,厘清相應權限與職責,通過聯席工作會議制度相機解決問題。此外,一些市還建立了市委常委分片包干聯系縣域產業集聚區制度,四大班子領導定期到產業集聚區現場辦公制度。各地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為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提供了政治和制度的保證,初步形成了縣域產業集聚區上下聯動、協調推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培育競爭力為核心,積極打造優勢產業集聚群。近年來,各產業集聚區因地制宜,在特色主導產業上狠下功夫,初步形成了一批縱向鏈接、橫向配套、各具特色、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如,長垣縣產業集聚區已形成起重裝備制造、防腐蝕材料加工及汽車零配件生產等主導產業,中小噸位起重機占全國市場份額65%以上,起重產業工業園被評為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成為全國起重機設備行業的晴雨表。許昌市長葛產業集聚區不斷壯大機械裝備制造業,以森源公司為龍頭,入駐各類企業31家,形成了從原料供應、配件生產到電動汽車、低速汽車、特種車輛生產的完整產業鏈,低速汽車和特種車輛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其中,中原內配股份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氣缸套生產企業,是國內同行業唯一與通用、奔馳、馬自達、沃爾沃等主機配套的企業,產品銷量穩居中國和亞洲市場第一。
三是集約節約并行,探索發展的可持續性。河南地處中原,土地資源極為緊缺,加之人口大省的省情,土地資源更顯得尤為重要。在縣域產業集聚區建設中,河南省各地以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重視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通過科學用地、集約用地,大力發展節約型、環境保潔型企業,積極推進產城生態環境一體化,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效十分顯著。
四是招商引資力度大,大開放、大發展的趨勢明顯。各地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產業集聚區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切實抓緊抓好,切實營造圍繞主導產業大招商、招大商的良好氛圍。內黃產業集聚區抓住沿海陶瓷業轉移機遇,堅持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服務環境第一招商,在沒有“一兩陶料”的條件下,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引進投資50億元、建設和建成陶瓷生產線50條,帶動了彩印包裝、模具配套、物流商貿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全部建成達產后,用工將超過3萬人,帶動就業十幾萬人,增加財政收入5億元,新增工業增加值50億元,全縣生產總值可望超過200億元,農業大縣正在迅速轉變為工業強縣。柘城縣作為全省貧困縣,不等不靠,堅持筑巢引鳳、招大引強、招商選資,以服務零等待、合作零距離、環境零投訴吸引客商,先后引進了海樂電子、力量新材料等一批企業,到位資金62億元。鶴壁鶴淇產業集聚區通過引進華晨集團20萬輛載貨車項目,拉動了上下游配套產業發展,年產值可達100億元以上。
五是產業集聚區發展不平衡現象凸顯。河南省108個縣市,縣域經濟發展本身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強縣與弱縣之間發展差距很大,中原城市群的縣市的發展水平明顯高于黃淮地域的縣市。這種狀況的存在,與文化傳統、地理位置、歷史因素密切相關。從縣域產業集聚區實際發展水平看,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其中的原因,與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力、歷史文化傳統等等因素都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