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玉婷 天津商業大學
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增加的土地資源需求與固有的資源數量形成矛盾沖突,可以說這種需求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開始出現侵占耕地等行為。土地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尤為重要的資源基礎,在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如何更加高效的利用好土地資源則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了滿足人類的發展需求,怎樣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是關鍵。隨著龍泉驛區經濟發展成為成都各區級中的榜首,分析近年來龍泉驛區土地利用變化情況,是尋求龍泉驛區土地資源高效利用以促進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龍泉驛區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04°08`-104°27`、北緯30°28`-30°46`,總面積556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平原東部,境內以平壩為主,部分地區為低山、淺丘。龍泉驛區是國家級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是成都市正在實施的東部新城的主體區域。龍泉驛區共設12個街(鎮)鄉和141個村(社區),戶籍總人口65.98萬人。
1.土地利用結構以農用地為主,建設用地與其他土地占比較小。農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62%,其中耕地占14.6%,園地占34.0%,林地占13.1%,草地占0.3%。建設用地占總面積的35.7%,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占27.1%,交通運輸用地占4.0%,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占4.6%。其他土地占土地總面積的2.3%。
2.土地利用類型轉變速度快。現階段龍泉驛區的土地利用類型在內部之間進行不斷的轉化變動,西部地區變動相對較大,東部地區受到龍泉山脈地形的影響變化不大。
1.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根據2014年龍泉驛區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全區土地總面積55569.02公頃,其中農用地38199.8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8.74%;建設用地16754.81公頃,占30.15%;其他土地614.34公頃,占1.11%。2014年-2017年期間,龍泉驛區的農用地面積下降,而建設用地略有上漲,但就總體而言農用地減少的數值基本可以與建設用地增加數值等同。龍泉驛區土地利用的類型多種多樣,有新開發的土地資源,也有不同類型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相互轉化,而這一現象在龍泉驛區西部較為明顯,由于受到龍泉山脈地形因素的影響,東部地區的變動和開發力度不大,東部更多的因而視野都轉向在西部地區。西部地區主要是從林地轉為水域、林地轉為建設用地,僅少部分為建設用地轉化為農用地。
2.土地利用變化影響因素分析
土地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條件,既受到氣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人類對土地資源改造利用的各種外部環境的影響。土地利用分析結果顯示,龍泉驛區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并且區域內部間就土地類型在進行各種轉換。本文從經濟、政策、人口及交通方面對龍泉驛區土地變化因素進行分析。
(1)經濟
2017年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行中,龍泉驛區排列第33名,位居西南地區首位。2016年,龍泉驛區地區生產總值1039.2億元,三次產業比為2.6:76.8:20.6,三次產業對GDP 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1.0%、52.2%和 46.8%,第二產業是龍泉驛區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汽車城”,在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由于以第二產業為當地主要產業結構,使得土地節約利用、保護耕地和農用地的意識較為薄弱,使得農用地數量逐漸下降,建設用地規模呈上漲趨勢。
(2)政策
龍泉驛區作為成都 (國家) 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隨著國務院對龍泉驛區發展的認可,政府對于龍泉驛區的建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不斷加大,吸引到諸多的企業或是個人加入到城市建設過程中來,土地資源如何高效合理利用成為重點所在。在國家戰略層面上,“一路一帶”和“成渝經濟區”的發展深入,更加凸顯龍泉驛區的節點區位優勢,區內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使得其成為企業落地的優先選擇。為加快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龍泉驛區加快區內土地結構與布局,適當緩解用地矛盾成為發展的必然選擇。龍泉驛區作為成都建設發展中“東進”的重要部分,需以當地支柱產業為引導,積極發展制造業,創造經濟發展新極點。為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新要求,需對龍泉驛區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進行優化,提供土地資源要素保障。
(3)交通
近年來,龍泉地區的交通在各個方面都有了進步。成渝鐵路穿境而過,成昆鐵路及其貨運外繞線繞境而行,以成龍大道、成渝高速、成南高速、繞城高速東段等為骨干的交通網絡覆蓋全境。現已開通5條龍泉城區對接成都城區、2條屬于龍泉驛區的成都東部新城起步區連接成都市中區的城市公交線路。成都地鐵2號線終點站為龍泉驛方向,并且地鐵4號線東延線將在龍泉設置來龍站、十陵站、成都大學站、明蜀王陵站和西河站五個新站點。而新的交通站點及道路建設的建立就必然對建設用地有所需求。
(4)人口
截止到2016年龍泉驛區共計人口約66萬人。人口出生率達15.71%,自然增長率7.87%。而據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龍泉驛區人口數達到約76.7萬人,僅僅一年時間就增加了十萬人。人口的增長既能從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費,帶動經濟發展,同時更嚴峻的是給土地帶來壓力,對于居住、休閑、娛樂等設施的需求量也同時在進一步擴大,使得政府或企業需要去轉變一些土地類型的用途,增加對于建設用地的數量。
通過對搜集的龍泉驛區調查數據等資料進行查閱,對龍泉驛區近年來土地資源的利用情況做了大致的研究探索,發現區內土地利用存在以下問題:
1.農用地數量下降,生態保護壓力大
龍泉驛區的農用地面積從2014年的38199.87降低至2017年的34481.61,短短三年時間減少了3718.26,這對于城市土地資源而言是一個較大的變動。農用地數量的減少意味著城市生態環境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戰,對于龍泉驛區這樣一個本身就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發展力量的區域而言,其嚴重性更是不言而喻。此外農用地的減少對于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龍泉驛區對于旅游業、各種水果種植業的發展。
2.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程度低
東部由于受到龍泉山脈地形的影響,使得東部地區的建設一直以來都較為穩定。但是對于平緩的西部地區而言,各類建設用地較為分散,對于一些產業鏈中間的企業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安排,導致各種建設用地閑置或是重復建設的現象突出。同時由于已經廢棄的建設用地的重新利用率不高,轉而開發新的土地資源,建新不拆舊,造成浪費現象嚴重。這一現象在農村地區也極為普遍,部分居民將房子買入城區或是新建房屋后,對于空舊的房屋不拆除,使得農村房屋布局散亂,去集中化、空心化現象較為明顯,這部分無人居住的土地資源一直處于閑置狀態,極大的滯后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土地方面的相關制度不健全
政府行政部門對于土地利用類型的劃定雖有限制劃分,但是就總體而言,政策執行力度還不夠,各個地區還存在著各種不同類型的尋租行為,部分官員利用自己的職權范圍將內部政策信息泄露給企業。此外對于不同土地資源類型的轉變存在混亂行為,造成龍泉驛區土地利用程度進一步下降。
1.劃定發展邊界線,嚴格保護地區生態環境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明確各區域發展邊界線,對于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開發設立界限,防止惡意破壞界限的情況頻發。以可持續發展為經濟發展的前提,保護生態用地資源,著力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相結合,打造健康、可持續的龍泉驛區土地生態系統。保證在一定時期內土地利用規劃的新增建設用地數量規模趨于穩定,協調生產、生活以及生態用地三者的比例,根據區內發展規劃和戰略要求,依據現有資源情況,嚴格劃定城鎮開發的邊界線、農業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并對建設用地進行監督管理,企業、個人都必須嚴格按要求進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嚴防破壞土地規劃的行為,以此推動龍泉驛區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及規劃
要進一步加強土地建設用地的空間管理,設置專業人員或部門對于建設用地做規劃,優化用地結構,使一些有同樣需求或用途的土地資源能夠得以整合,或是形成區塊、產業集中,對建設用地中存在重復建設的行為,要予以糾正改進,避免造成對土地資源的浪費。同時也要加大對于農村規劃建設工作的力度,完善農村空舊屋舍退出機制,整合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閑置土地,做好基礎設施用地的規劃管理工作。在規劃管理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做好規劃前、中、后期的存檔工作,以便后續的查詢以及部門間的資源共享,也能根據現有土地資源情況對未來龍泉驛區整體土地規劃提供方向。
3.建立健全土地方面的相關制度
制定并完善土地管理機制,包括土地分配和轉讓等相關程序,要合理進行統籌規劃,明確機制管理過程的不足,在原有的土地管理機制基礎上創新發展,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通過構建完善的土地管理模式,土地管理與利用過程,能夠實現科學化管理,各地區要結合地區實際制定符合當地的工作計劃,對于管理權限上要給出嚴格的要求說明,為推進土地管理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管理工作中保證分工明確,確定工作人員權力邊界,實行責任落實制,加強工作期間的監督檢查管理,防止各類以權謀利行為產生。做好管理人員的思想及業余培訓工作,不斷提升思想和工作素質,致力于更好的提升龍泉驛區土地管理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