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梓源 廣州市第七中學
引言:近年來關于正當防衛的案例,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正當防衛制度的實踐意義和現實重要性。為此,研究和分析我國刑法中的正當防衛制度,發掘其中的規范問題并予以適當完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正當防衛制度是刑法上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刑法正當防衛的法定構成要件是指刑法規定的,認定行為人的行為構成正當防衛時所應滿足的法律條件。根據我國《刑法》第20條第1款的規定,當客觀上存在不法侵害且該不法侵害正在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時,為及時挽救這些法律利益而制止不法侵害,由此給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刑法對正當防衛給予的法律后果為“不負刑事責任”。據此,我國刑法上正當防衛包括以下構成要件。
防衛起因即引起防衛的先決條件。刑法上一般認為正當防衛的防衛起因是存在客觀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強調“不法性”和“侵害性”兩個方面。其中“不法性”強調該行為不具備合法基礎和依據。“侵害性”強調的是對他人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損害。[1]需要注意的是,“不法性”和“侵害性”必須同時滿足,否則不構成不法侵害。例如,法警甲在符合法律的情況下執行死刑,槍殺了犯罪人乙,這時甲某屬于合法職務行為,不構成不法侵害。
防衛對象即防衛行為所針對的和指向的對象條件。刑法上一般要求防衛人應當對不法侵害人本人實施防衛,不得對不法侵害人以外的第三人采取防衛行為。所謂不法侵害人本人,是指發出、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的人。關于不法侵害人的認定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飼主唆使動物侵害的特殊情形中,飼主是不法侵害人本人,防衛人依舊是對飼主實施防衛,而非對動物實施。這主要是刑法上一般認為此情形中,動物屬于飼主的侵害工具。防衛人此時仍舊應當對飼主采取防衛行為。
防衛時間即防衛行為實施的法定時間,一般為不法侵害已經發生且尚未停止。當侵害行為著手實行時,當事人合法權益處于緊迫危害之中,這時防衛人可對之實行防衛。例如當甲某控制住乙某并拿出利器開始砍乙某的手指時,乙某可以實行正當防衛;當乙某逃脫出甲某的控制并不再被甲某傷害時,防衛時間則結束。
防衛意圖是刑法上認定行為人正當防衛時的主觀意圖要件。也就是說,刑法上認定正當防衛時,不僅要對防衛行為的客觀方面予以限定,也同時要對防衛行為實施時,防衛人的主觀意圖和立場方面予以限定。具體而言,刑法上認定正當防衛時,要求防衛人應當認識到不法侵害客觀存在(防衛認識),同時要懷著避免相關法律利益為不法侵害所損害而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防衛目的)。防衛人不具有防衛認識或不具有防衛目的的,不構成正當防衛。
防衛限度是刑法上認定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刑法認為構成正當防衛,對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損害應在合理限度內,即不能給不法侵害人造成明顯不合理的嚴重損害。這個“合理限度”的判定標準一般是,防衛人為制止不法侵害給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損害不能超出不法侵害人給法益造成的損害。換言之,刑法設定防衛限度條件,要求認定為正當防衛的防衛行為應在合理限度內,主要是考慮到構成正當防衛的防衛行為不能為挽救一個相對較小的法律利益而造成相對較大的法律利益損害,如果是這樣的話,防衛人的行為則不再具有正當性。
首先,通過不法侵害進行的時段限定采取正當防衛的時間,現實中防衛人有時可能會錯失最佳的防衛時機,無法進行有效防衛。[2]例如,某甲已經表露出即將采取不法侵害的意圖但尚未采取行動時,此時是某乙最佳的防衛時機,可以有效制止不法侵害發生并避免不法侵害造成無以挽回的后果。但這種情況下防衛時間尚未開始,尚不能進行正當防衛,防衛人有可能失去防衛的最佳機會。
另外,現實中,防衛人對不法侵害的結束時間也可能相對較難把握。不法侵害很多情況下是一個延續的過程,根據不同的行為性質,侵害人的侵害目的以及所處的客觀環境等因素,不法侵害的結束時間可能都有較大差異。防衛人處在不法侵害進行當中,對于不法侵害是臨時間歇還是最終停止,是否會繼續升級總是無法有效判定。因此,防衛人可采取正當防衛的有效時間段對其自身而言,總是難以把握。
首先,是偶然防衛,即行為人故意或者過失侵害他人權益,主觀上無防衛意圖,但在結果上直接制止了不法侵害的情況。例如,甲某在樓下毆打乙某,丙某在陽臺澆花,他失手將花盆推下樓,砸中了甲某導致甲某受傷,結果上丙某制止了甲某對乙某的傷害。偶然防衛是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但其實偶然防衛所產生的客觀意義也的確是值得考慮的。
另外,防衛人在經受不法侵害時,可能帶有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這導致在防衛過程中,除了反抗和制止不法侵害,挽救法益的目的外,防衛人很可能還表現出泄憤的意圖。例如,甲某對乙某實施毆打,乙某在反抗之時,說出了“讓你欺負我,我要打死你”等泄憤言語。對此,也不能簡單地認為防衛人的防衛意圖不純,否定其構成防衛。
一方面,對于不法侵害造成的損害,防衛人在防衛的當時,可能無法準確的進行判斷。首先,防衛人可能無法準確判斷不法侵害最終的截止時間;其次,防衛人很可能也無法準確估計不法侵害最終會導致的法益損害結果;另外,防衛人更無法保證不法侵害在防衛中是否會升級。因此,作為決定防衛人防衛限度的重要參考標準——不法侵害給法益造成的損害,防衛人在防衛時往往是很難判斷的。[3]
另一方面,在防衛的緊迫過程中,防衛人可能無法把控好防衛行為給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損害后果。首先,防衛人的防衛行為很多情況下是一種本能的反抗行為。對于危難時激發出的本能反抗,防衛人多數情況下難以準確把控。其次,防衛人采取防衛時所處的環境以及防衛工具的選擇空間等因素,對于防衛造成的后果也有較大影響,這些也不是防衛人能夠完全把控和決定的。
第一,對于有初步證據表明不法侵害即將發生并可能造成嚴重法益損害后果的,此時可以采取正當防衛制止不法侵害。例如,甲某和乙某在爭吵,甲某說出了“我要殺了你”等威脅性言語后轉身去尋找利器,這時根據初步的證據,證實甲某準備對乙某實施不法侵害,應允許防衛人開始進行正當防衛。當然,為防止出現假想防衛,避免防衛人權利濫用,可以對不法侵害即將發生時的正當防衛采取嚴格的規范和限制,例如限制不法侵害的類型,對于嚴重暴力威脅人身安全的不法侵害,對于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的不法侵害,可以允許防衛人在不法侵害即將發生時進行防衛。
第二,對不法侵害已經終止的認定,可以結合不法侵害自身發展的趨勢、事件自身性質的延伸、行為時周圍的情況等相關證據來綜合判斷。
第一,對于偶然防衛的正面效益,刑法可以考慮給予一定的回應。例如,可以規定對偶然防衛的行為人從輕減輕處罰。也就是說,對于在客觀上存在制止不法侵害效果的偶然防衛,在處罰上應與無任何客觀正面效益的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相區別,以契合刑法“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4]
第二,關于防衛過程中,防衛意圖較為復雜的情況。防衛人在受到不法侵害之時,法益處于緊迫危險中,情緒上的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導致防衛人無法冷靜。這時,防衛人在防衛的過程中,難免會夾雜一些情緒。這里,可以結合現場狀況、相應證據進行評估、判斷后再做出最終判斷。
原則上來講,可以在認定防衛限度的客觀標準之外,輔以防衛人主觀標準,對防衛人在防衛時的立場和感受充分考慮。[5]首先,可以考慮一般的防衛人在同樣的情形中會做出何種反應,產生何種結果以權衡比較本案中具體的防衛人的防衛行為是否符合限度要件。其次,可以充分考慮防衛人在防衛時所處的環境以及防衛工具選擇的空間,以此權衡評價防衛行為造成的后果是否為現實中不可避免的后果,進而判斷其防衛是否在必要限度之內。
結語:對正當防衛制度的準確理解和適用,有助于司法實踐對行為人的防衛行為給予公平公正的評判,有助于鼓勵社會上的見義勇為行為,也有助于通過私力救濟的方式配合公力救濟對法益的充分保障。刑法中的正當防衛制度能鼓勵人們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同時能夠有效地減少社會上違法犯罪的行為,更加有利于保障個人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國家利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長治久安,使正當防衛制度在社會生活中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