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 湯琴 王佳婧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技處
“院地合作”是指科研院所、高校與地方、企業的橫向合作,旨在建立與企業、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之間,長期、穩定且相互信任的交流與合作關系[1]。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以一級學科建所的國立科研事業單位。多年來,研究所致力于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生態環境建設、生物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食品-人類健康-水資源安全中的科學前沿問題和重大技術瓶頸,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科學研究、技術研發與集成。可以說從建所之初,成都生物所就是一個側重于應用研究,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社會民生需求的研究機構。
成都生物所是以一級學科生物學建所的科研單位,擁有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藥物化學、藥理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8個博士學位培養點。研究領域涵蓋了兩棲爬行動物進化與保護、高寒濕地與草地、污染物生物治理、糧食作物種質創新、藥物合成與篩選等生物學的眾多方面。如此多的研究領域帶來的首要問題就是研究方向較為分散,針對某一關鍵技術的研究力量較為單薄,無法形成合力;但同時也意味著,對某一產業鏈條的多項技術需求,研究所可以提供全鏈條解決方案,由不同研究領域的項目組針對不同需求節點協同介入、聯合攻關。
談到成都生物所的轉化工作,最有顯示度、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莫屬“地奧心血康”的成功轉化。1982年,成都生物所承擔了中國科學院“六五”、“七五”重點科研課題——防治心血管疾病植物藥“地奧心血康”的研制任務。1987年地奧心血康研制成功,通過中國科學院院級鑒定。時任課題組長李伯剛研究員(現成都地奧制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原想借助企業的力量,實現地奧心血康的產業化,經過多方奔走和努力,結果都失望而歸。至此李伯剛下定決心,自力更生,自主轉化地奧心血康。1988年8月,在研究所有關領導支持下,課題組借款50萬元,租下研究所內舊圖書館的一角,成立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制藥廠(成都地奧集團前身),開始了艱辛的創業發展歷程[2][3]。
2012年,地奧心血康膠囊獲準作為治療性藥品在荷蘭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個進入發達國家主流市場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治療性藥品。現今,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成都地奧集團已成為集天然藥物、合成藥物、基因工程藥物、微生物藥物及藥物制劑研制為一體的大型骨干制藥企業。
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與總結,成都生物所已在專利的申請、過程管理、轉移轉化以及后續的國資監管等各個環節頒布了相應的管理辦法。這些辦法包括:《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暫行辦法》《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知識產權管理暫行辦法》《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對外投資管理辦法》《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等。這些規章制度的執行,在研究所內部形成了完整的管理體系,并且隨著國家有關政策的不斷調整,相關管理辦法也在與時俱進。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激勵獎勵政策,在2000年頒布的成果轉化獎勵暫行辦法中規定:轉化收益按成果完成人、課題組和研究所各占約1/3比例進行分配。之后隨著國家對成果轉化政策的調整,成都生物所在2017年印發的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對收益分配進行了重新約定:對于取得的凈收入或作價入股取得的股份,研究所按其70%比例獎勵成果完成人。
隨著我國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研究所知識產權的申請量與授權量顯著增加,截止2019年底,有效專利總數約為450件,授權專利240余件,其中發明專利占87.4%,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35.67%)。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主要表現在部分專利申請材料質量較低,保護創新性、市場競爭力較差[4]。近年來成都生物所根據國家政策導向,為提升專利申請質量、精準篩選高質量專利以及避免無效成本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訂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對專利進行分類分級管理;以后補助形式對轉化的專利主要發明人進行獎勵;針對重大項目進行知識產權全過程管理等。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研究所知識產權管理水平。
成都生物所的院地合作工作具有悠久的歷史,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如起始于上世紀50年代,與瀘州老窖的技術合作;上世紀70年代對九寨溝的搶救保護等。進入新時期以來,研究所在各個細分領域,與地方、企業進行了全面的院地合作。在宏觀政策層面,利用自身在生物多樣性研究與生態系統服務領域多年的研究基礎與技術積累,承擔了眾多地方的環評類、規劃類課題,如大型水利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及修復、大型鐵路工程生物多樣性調查及影響評價、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等,此類課題的開展為國家和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與決策依據。在微觀技術層面,面向社會民生需求,在新藥創制、污染物(污水、固體廢棄物)生物治理、新型生物農藥研發、基于菌種庫的優質白酒生產技術以及糧食作物種質創新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自2018年8月成都生物所新領導班子換屆以來,研究所先后與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及四川能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簽訂戰略框架協議。以上戰略合作的實施,改變了研究所以往松散式的橫向合作模式,整合有關研究領域的課題組,并以此為支點撬動研究所院地合作水平整體提升;在完成戰略合作布局的同時,合作雙方也落實了一系列橫向研究課題,推動了研究所橫向合作的開展。
正是由于以上合作的開展,2018年—2019年,研究所年度橫向課題經費較以往有了較大的提升,增幅達50%以上;現今相關框架協議的研究成果、示范工程已陸續落地,并已開始產生經濟社會效益。
2015年,國家兩辦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進入新的建設時期[5]。在過往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成都生物所先后撰寫了《四川省森林資源開發利用存在問題及其后果調查報告》《四川省植被分區和農、林、牧的合理分布》《高度重視災后大熊貓棲息地的恢復和保護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報告。這些報告從專業角度指出了我國有關行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引起了各級領導、部門的重視,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今后,成都生物所將會更加重視該項工作,積極參與各級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的智庫工作。同時,該項工作的開展也有利于研究所爭取在地方、相關業務領域的話語權,有助于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爭取,助推研究所院地合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