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煒皓 宓瑞鑫 喬承星
華北理工大學
P2P網貸。P2P網貸,即點對點信貸,中文譯名為“人人貸”,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在第三方幫助下達成的借貸匹配,亦即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實現的直接借貸。有借貸需求的群體通過平臺建立的規則,對金額、期限、風險、利率等進行匹配:找到能夠在特定條件下有能力放貸并且愿意放貸的人,且借款金額的風險并非只有單名貸款人承擔,而是由多名貸款人共同承擔,這樣便大大降低了貸款的風險,同時幫助借款人獲取更多的利率信息,以便其選擇更適合自身情況的利率。全球最早的P2P網貸平臺Zopa出現在英國,它于05年3月正式上線經營。06年之后,美國出現了類似的平臺Prosper Marketplace和Lending Club。由于此種借款方式比銀行貸款方便靈活,因此在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得到了廣泛復制。本文探討P2P模式在中國的現狀以及前景。
P2P于2012年在我國進入爆炸式發展時期,當年成立的P2P借貸平臺高達兩千多家,其中活躍的有不到一千家。據統計,僅在2012年,國內線上線下的網貸平臺全年交易金額高達百億。在穩健發展幾年后,平臺大量出現所帶來的資金供需失衡的現象逐漸顯著。在2015年以后,一些互聯網金融詐騙案頻繁發生,給P2P行業帶來了發展的“萎縮期”。到了2016年,已有超過一千五百多家P2P公司停業倒閉,或者是清盤。而到了2017年,P2P平臺的倒閉數量已經達到一半。
大部分原因在于其金融邏輯不對,而并非是監管問題。
銀監會對于P2P平臺的定義為“網貸平臺”。即是金融信息中介,不得直接或間接吸收、吸納存款。銀監會不允許P2P平臺設立資金池。而現行P2P平臺主要業務為對個人提供貸款,這就產生了矛盾。且貸款業務的核心是要了解借款人資質,包括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而P2P平臺僅僅通過網上一張借款人的借款單以及其網絡數據是十分難分析其資質的,原因如下:
互聯網無法自動甄別信息的真偽。借款人在互聯網留下的數據和信息亦真亦假,除了極個別互聯網巨頭,網上留下的信息無法達到征信要求。而不管是虛假信息或真實信息,于互聯網而言無異。
作為信息中介,只依靠收取中介費,無法像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一樣吸收存款賺取存貸差。若僅把信息中介費作為收益主要來源,便無法覆蓋貸款業務成本。以國外某P2P行業標桿為例,僅靠收取中介費為生,其2016年虧損數據為1.46億美金。在其上市至今,股價已經跌至20%。所以,在目前情況下,僅依靠收入信息中介費十分難以支持貸款業務的開展。
目前的P2P平臺則另辟蹊徑,開始涉及現金貸等業務。從2015年開始,有三十多家P2P平臺在做現金貸業務。近幾年來現金貸業務規模一路飆升。現金貸之所以可以發展的如此迅猛,得益于操作十分簡單——下載一個app并填寫個人信息,就可以得到一筆貸款。審核十分迅捷便利,資金入賬快,還款也十分簡單。最重要的是,還款利息“聽起來”十分少。一筆5000元的貸款,為期三個月,每天只需付息10元。許多年輕人則認為每天還10塊錢很少,便開始借款。等到三個月后還本付息時,才發現利率高達18%的利率,年化后的利息為72%。是被包裝后的高利貸。這種現金貸十分危險。原因如下:1.許多借款客戶是常客,而并非平臺所宣傳的是屬于偶然應急的需求。2.許多借款客戶是在“拆東墻補西墻”,即借新債還舊債。這樣的客戶償還能力十分差,違約概率很大。不斷“拆東墻補西墻”,相當于不斷增杠桿。積累了許多隱藏的風險。
綜上所述,我國P2P平臺發展十分畸形——金融邏輯有待調整,其運作模式和征信水平亟待完善和提升。
P2P平臺應該依靠海量且高質量的數據,輔以大數據風險控制和計算機技術強大的算法,起到一個促進金融信息交互的作用,而并非如今依靠“現金貸”等業務。
P2P平臺或以平臺退出或轉型為其發展主旋律。等我國的金融制度不斷完善、信用體系逐步建立和大數據應用十分成熟時,再進入市場亦不遲。以此才能使P2P平臺以及更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更良好的發展。
現如今我國基于互聯網和物聯網快速發展,于此帶來的金融創新也一日千里。但我國金融市場制度仍然不完善,信用體系建設任重道遠。且市場具有盲目性,容易被新型的概念所吸引,并流入大量資金。這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場的不成熟所導致的,且人民缺乏相應的金融意識。
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金融意識,不要盲目跟風,要實事求是。面對一個金融創新日益發展的時代,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認識水平,抓住主要矛盾,不為外界錯誤的認識誤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