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文 遼寧大學
自內部審計產生以來,每年內部審計都會為各大企事業單位查出損失浪費,從而促進節約開支。內部審計在保證企業財務、資源、效率運行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在現代企業制度框架下建立新的公司制度管理,公司治理由此而生。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容易導致的代理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設置合理有效的內部審計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內部審計符合公司治理的本質要求。現代企業管理的最終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而內部審計的工作就是為企業的管理、治理等方面提供監督和建議,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公司治理又體現了內部審計的環境要素。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環境能夠為內部審計提供高效、透明、準確的環境基礎。在如今的公司治理環境下,為符合新的理論發展要求,企業必須也有必要發展增值型內部審計。
(一)內審涉及業務范圍略窄,監督理念陳舊。21世紀以來,市場環境的日新月異,競爭對手的與日俱增使得管理層和其他利益相關人員對內部審計的要求較以往提高許多,各方都希望內部審計除了發揮其自身的監督作用外,能夠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公司風險管控,站在管理層角度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戰略方針及管理咨詢方案。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內部審計主要理念為監督職能,遵循以往的審計方法,并未涉及風險管控和公司治理層級高度。同時目前的內部審計業務一般只涉及傳統層面,對新興金融市場、互聯網等領域涉及尚少,也未對公司內部管理和政策法規等方面一些治理層問題進行研究,綜上,內部業務方法業務范圍略窄,與業務發展產生脫節,監督理念陳舊,并不能很好的發揮增值作用。
(二)內部審計技術陳舊有待更新。傳統的審計一般采取實地審計的方式,主要采用觀察、檢查等方法,同時還要結合內審人員的職業判斷和經驗,對大數據和計算機應用技術并未達到很高水平。而目前商業銀行的業務數據逐漸大量化,如果只依靠傳統審計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缺乏對數據的批量處理能力,審計效率低下。大數據時代的已經到來,商業銀行如果繼續秉承以往的陳舊技術和業務方法進行內部審計活動,那將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業務的需求,更難以達到治理和戰略層面,最終也不能很好的實現商業銀行的價值增值。
(三)內部審計人員數量匱乏,監督作用未能達到標準。就目前國內商業銀行配備的內審人員數量來講是遠遠小于需求人數的,人力資源配置的匱乏容易導致審計監督作用發揮受限,審計工作業務范圍狹窄,時間間隔長,監管漏洞增大,不能及時發現和制止生產經營中的關鍵風險點,不能有效阻止風險事件發生,監督職能大打折扣。同時對內審人員的專業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原審計人員僅僅掌握財務方面知識,未能形成治理、大數據等多維知識體系,這也使得內審監督作用受限。
勞倫斯·索耶說:“內部審計是內部咨詢師。內部審計不僅是發現錯誤,更要為改善管理提供指南。”
(一)革新內部審計觀念,發展內部審計職能。內審部門如果要站在企業的戰略管理層高度,就應該集中資源、人力物力等,重點關注商業銀行價值增長的因素。良好暢通的信息溝通平臺是內審部門與管理層建立聯系的基礎,內審部門需要逐漸參與到高層決策過程,改變事后審計模式為事前控制、事中監督與事后審計相結合,全方位、全過程的動態審計。使得內部審計工作貫通滲透進公司的每個業務環節,小到業務規范,達到公司治理,實現監督與業務融合,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和建議職能。
(二)開創與時俱進的審計方法技術。商業銀行目前業務范圍逐漸擴大,業務量增多,對各項業務的綜合性和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有著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審計方法和技術已經不能適應如今的銀行業務需求,商業銀行內部審計部門應根據自身需求,逐步設立結構完整、業務規范、技術先進、數據真實準確、操作簡便的內部審計信息系統,通過應用計算機和大數據技術進行監測、識別和評估各種風險水平,從而及時發現各種重大風險,將關鍵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
(三)完善內審管理結構,提高內部審計人員職業水平。目前我國多數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獨立性并不高,通常也不具備很高的權威性。如今需要將內部審計部門隸屬關系從財務系統剝離開來,合理進行機構設置,從而確保內部審計機制有效運行和為企業提供增值作用。
同時,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發展速度,原有的內審工作人員技能已經與企業要求不匹配,商業銀行應吸納復合型人才,壯大內審人員綜合業務隊伍;同時對已有人員展開繼續教育,讓原有的專業技能與新生技能有機結合,從而為商業銀行創造更多的價值。
結論:綜上,商業銀行的內部審計在主體及審計方法上都仍有改進的空間。因此,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的加強之路仍任重道遠。實現內部審計的規范化,為企業帶來增值仍然是內部審計改革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