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梅 西北婦女兒童醫院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性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和決策,推動各層級醫院管理制度更加規范完善、管理條例更加精細和科學,基本建立權責分明、治理制度健全、運行高效、管理科學、監督有效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醫院財務職能的充分發揮有助于完成醫院的使命、愿景、發展戰略、經濟運行和成本補償,財務管理是將發展戰略、資源配置、業務活動有機連接起來的重要決策支持工具。隨著醫改的深化,當前部分公立醫院仍存在管理粗放、資源浪費、醫患矛盾突出、腐敗案件頻發等問題。因此,要提高公立醫院的公共服務效能、建設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需加強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
隨著醫改的深化、推進分級診療模式、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建設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等政策對醫院的風險管理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創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進行自我評價和監督,通過內控預警、防范運行風險等手段,為醫院合法有序健康地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首先,內部控制要求對醫院各個職能部門和崗位職責進行清晰的劃分,維護各部門的獨立性,有利于建立權責明晰、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管理科學、監督有力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其次,內部控制可以有效保證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全面性。通過收入支出、資產物資、會計核算等各個環節的控制措施,發揮財務各個崗位相互牽制的作用,確保醫院會計核算的精確性,提升會計信息質量。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規范財務管理的各流程環節,提升財務管理工作的科學性。
最后,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提升醫院整體管理水平。醫院內部控制既關注財務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對全院業務各環節的管理和監督,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及時發現業務運行中的風險并進行控制管理,推進醫院整理管理水平的提高。
內部控制管理是醫院的系統工程,院領導需發揮率先垂范作用。院領導的重視程度決定了內部控制設計和執行的效果。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五項要素決定了內部控制活動需要全員參與并進行全程管理、各職能部門有效分工及協作、承擔相應的風險控制職責。良好的內部控制文化環境,有利于將內控制度建設與醫院行風建設、廉政風險防控等工作相結合,促進醫院各項活動的協調運行和有序發展。
醫院的內部控制建設包括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的雙重控制。
單位層面的控制建設應從醫院章程架構、規章制度、議事規則、干部任免、三重一大、崗位職責、風險管理與控制等方面入手,強化頂層設計、指導并推進具體的業務層面的控制。
健全業務層面的內部控制,首先,應建立內部控制的基本框架,采用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流程,識別醫院各環節的控制風險、規范控制標準,從醫院頂層架構設計出發設計風險管理控制機制。其次,根據識別的重大方面的風險,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明確相應的崗位職責,建立對應的業務制度和運行流程,做到管理制度化、流程化。最后通過信息化對具體業務流程進行控制,做好權限控制和崗位流程控制,推進具體業務的有效運行。
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深入推進,內部審計通過加強對醫院日常經濟活動的日常監督、查缺補漏,才能改善醫院的經營管理、提升綜合競爭力、實現經營目標,保障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內部審計的重點不僅局限于傳統財務收支、專項資金使用審計,更應從多角度、全方位、全過程掌握醫院的業務運行、財務管理和內控制度的執行效果出發,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事前防范、事中監督和事后完善的職責。
為了保障內控制度的有效落實,醫院要建立定期的內控監督和評價機制,以實現內控設計和運行進行全面評價。從內控五要素入手,結合醫院業務運行的特點和具體管理要求,明確內控監督評價的具體內容,構建內控監督評價指標體系,做好全面的監督評價。同時要不斷創新內部審計手段,將手工控制轉變到信息化系統控制上來,借助現有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推進搭建更加有效的信息化控制系統,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審計部門對內部控制的實時監管和定期評價機制,推進內控的有效實施。
總結: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加強醫院運行的風險管理,強化不相容職務分離、提升醫院財務管理水平,從而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