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余
(四川工商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物質水平與精神水平不斷提升的進程中,高等教育體系也朝著成熟化、全面化、優質化不斷發展;同時,伴隨著高考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張,高等教育趨于大眾化、普遍化的階段已到來。隨著高校生源不斷擴充,高校對師資力量的需求也愈發強烈,富有“鐵飯碗、高性價、優生活”之稱的教師職業也吸引著大批青年教師加入高校教育教學事業中,高校青年教師已逐步成為高校教學發展的骨干與中堅力量,同時也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持續發展、活力發展的新生力量[1]。因此,如何為高校青年教師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與成長環境,為高校青年教師提供優質發展平臺等已成為高校建設發展的重要一環。
應用型人才培養及學術型人才培養是當前高校教育背景下可供選擇的兩種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對人才創新能力、操作能力的培養,學術型人才培養則更關注人才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高等教育大眾化促使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高等教育轉型,其實質即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由學術型人才培養向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升級[2]。土木工程、工程造價等建筑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需以當下建筑行業的發展及社會實踐需求為導向,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需結合理論知識點,將其運用至社會實踐,使人才具備豐富理論知識儲備的同時還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3]。為與當下行業建設發展接軌,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目的等方面進行優化設計,著力于培養具備較強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4]。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生力軍的教學背景下,如何滿足社企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近年來,高校青年教師常被大眾稱為“青椒”,通常是指初入職場、年齡小于35 歲、中初級職稱以下的一類人群,“年輕、拼搏、忙碌、掙扎”等已成為“青椒”們工作、生活、學習的特征,他們是新時代下奮力拼搏、昂首前進的新生力量,同時,也是高校教育發展的未來與希望。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高校對教師資源的需求也急劇上升。在此教育背景下,各大高校吸收了大批高校青年教師以滿足教學需要,而入職的高校青年教師中,大部分教師為非師范生或應屆研究生,缺乏靈活的教學實戰經驗和豐富的教學知識、科研成果。在競爭如此強烈的高校教育發展背景下,多數高校在吸收高校青年教師后,不再像以往會給予青年教師身份過渡的時間,沒有充分的歷練期,需要青年教師達到入職即可走向講臺授課的水平,并承接相對繁重的教學任務。教學身份的轉變、教學經驗的缺乏、教學能力的不足使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壓力接踵而至。
應用型高校立足于將學生培養成復合型、技術型人才,同時也要求教師必須兼具學術性、示范性、技術性相統一的特點。而在當代多數高校教師隊伍中,由于大多數的青年教師是剛從高校畢業的應屆研究生或畢業時間不久的社會人,雖然具備相對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但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缺乏實際生產經驗,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相對較弱,對社會需求不夠了解,因此無法較好地將社會需求帶入理論教學中。而對于建筑類專業來說,一直秉承著“理論是基礎,實踐是王道”的原則,若不能更好的將實踐生產與專業理論緊密結合,就會造成“教學過程無連續,教學目的不清晰”的結果,從而不能更好的服務于應用型教學的辦學理念與辦學宗旨。
隨著高校不斷擴招,高校青年教師已逐漸成為教學和科研的中堅力量[5]。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師至關重要的一項工作,是高校青年教師個人發展的必經之路。多數高校青年教師認為教書育人是第一位,由于工作任務繁重,精神壓力較大,因此忽略了科研在從教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由于大多數高校青年教師是剛畢業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間雖然接觸到一些科研工作,但大多數是擔任輔助完成科研的角色,真正獨立完成科研項目的機會和次數少之又少,從而缺乏較為豐富的科研經驗;而成為高校教師后,一方面由于教學任務較為繁重,大多數時間花在研究學習如何提升教學能力上,根本無心專心致力于科研;即使有科研成果,也僅僅反映在科研的“量”上,而科研成果“質”的體現遠遠不足,科研成果難出精品現象較為普遍;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專業、規范的科研隊伍,不具備較為充分的科研準備,想要單獨完成龐大的科研項目簡直難上加難。而對于一些曾在企事業就職過的青年教師來說,精力有限、團隊缺失、工作定位差異等原因使得他們接觸科研的可能性也相對較低。總而言之,科研經驗缺乏、科研能力不足、科研團隊缺失是進行科研工作的三大障礙。
伴隨著高校教育教學對師資隊伍的需求激增,高校青年教師的比重逐年增加,意味著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對于高校建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前文對高校青年教師的現狀分析,本文從以下三方面對青年教師的發展提出如下對策:
對于高校青年教師而言,高水平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書育人的基礎。在當代高校教育背景下,應重視提高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首先,基于青年教師個人層面,青年教師應正確認識高校教師的身份,實現自身從學生到教師身份的轉變;同時,應具備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敢于、勇于接受新環境、新事物帶來的挑戰,面對挑戰做好充分準備:缺乏教學經驗的青年教師應十分重視學生的教學反饋,并應結合學生課堂反映及個人反思做好備課工作;借用“老帶新”,利用課余時間聽好課,并結合自身教學進行反思及經驗總結;多參加教學能力培訓,學習教學新手段及新方法;其次,不斷加強學科知識學習對教師自身也是至關重要的。在終身教育思想確立的今天,青年教師應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學科知識學習深度是決定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因素,只有通過不斷加強教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拓展青年教師學科專業知識面,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才能讓課堂教學內容更深刻、具體;最后,對于學院乃至學校層面,要不斷引導和促進青年教師的自身發展,多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如“課程思政”競賽、說課競賽、教學設計競賽、課件與教案競賽、微課培訓、信息化教學課程案例競賽、課堂教學自評與他評等,通過競賽與培訓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賽促學”。
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是對人類社會本質的科學揭示,同時也是社會對高校青年教師發展提出的高要求。研究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人才應具備嚴密的邏輯性、深厚的理論知識儲備、高強的學術分析能力,不同于研究型高校的是,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不僅要求人才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嚴密的邏輯思維,同時還要求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能文能武”是應用型人才的基本標準;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成長發展以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需求為導向,因此,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也承擔著實踐教學、理論教學、技能培訓等基本任務,這就要求青年教師需不斷提高實踐技能,激發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必須以社會實踐為載體[6],優秀的高校青年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學科知識,還應具備豐富的實踐技能,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提高高校青年教師實踐教學將能更好地服務于應用型高校辦學理念與辦學目的。常言道:“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應用型人才辦學理念下,想要培養出操作能力強、適應能力強、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創建尤為重要。應用型高校首先應建立和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流程,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考核評價制度,綜合選取教師教學能力、督導評價結果、專業技能執業證書、企業鍛煉成果等指標作為“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指標;其次,應用型高校應積極為高校青年教師提供“雙師型”教師培養平臺,實行多渠道、多方式的“雙師型”教師養成計劃,比如校企合作掛職培養、建立青年教師“拜師結對”、組織青年教師教學研討、青年教師頂崗鍛煉、參加專業技能培訓班、進修等方式,使“雙師型”教師培養呈現多樣化、多元化;當然,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激勵機制是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的關鍵,可通過多種方式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激勵制度,如:通過“雙師型”考核評價制度,建立“雙師型”教師的收入分配制度、學校年度師資培訓計劃重點安排“雙師型”教師的有關培訓、優先考慮“雙師型”教師在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及各類推優工作、年度考核單獨設立優秀指標,單獨考核等。
高校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新生力量和頂梁柱,科研成果及科研能力已逐步成為高校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新時代“雙一流”建設和科技強國的重要保障[7]。產品或服務生產講究量的體現,而學術研究更講究質的體現[7],因此,如何培養高校青年教師科研水平“質”的提升是現今高校建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應用型高校想要突破高校青年教師科研水平“質”的提升,可以綜合考慮教師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單位層面:首先,青年教師個人層面,要具備主觀能動性,明確科研目標,找準科研方向,關注并圍繞科研方向鉆研科研技術和科研方法;對于科研能力相對欠缺的青年教師而言,可借助參加各類學術研討會、學術交流會等,在相互交流過程中進行思維的頭腦風暴,從而啟迪科研智慧。其次,單位層面,第一,可以邀請科研成果豐富的教授、企業人才做客,開展系列學術交流會,為青年教師提供科研思路與科研方向;第二,應用型高校可以為青年教師提供相應的科研平臺,如把校級課題定性為育苗項目僅面向副教授職稱以下的青年教師、搭建與企業間的創新平臺,以企業為資源,以自身為基礎,育苗全方位多角度的科研項目,真正實現“產、教、研”相融合;建立合理的考核與激勵機制,改變以往以科研“量”評價教師能力,實現以“量”評價到以“質”評價的轉變,從而激發高校教師展開具有實用性意義的科研;第三,建立科研團隊,一般情況下,單打獨斗下的科研方式較難出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因此,結合科研方向建立對應的科研團隊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必然的。最后,社會層面,第一,各地區教育部門及財政部門應對高校的科研工作給予資金支持和平臺支持;第二,通過校企合作,各大企業能為高校青年教師提供科研環境和科研崗位,讓高校青年教師真正接觸科研工作,并針對參加科研工作的高校青年教師提供相應的激勵制度。教學和科研相輔相成,教學需要科研,科研反映教學,只有將教學和科研有機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應用型高校教學。
教育是希望的源泉,希望是教育的延伸,教師則是教育的執行者與希望的傳遞者。在大眾化高校教育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能力培養應引起廣泛關注;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急需高校青年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實踐教學能力,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將實踐理念、實踐技術、實踐方法與手段融入課堂理論教學中,這不僅關乎教師本人的成長發展,同時有助于實現應用型高校辦學目的。總而言之,國家強盛,教育為本;教育興盛,教師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