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然, 陳永清, 劉麗琴
(蘇州大學a.紅十字國際學院;b.國有資產管理處;c.采購與招投標管理中心,江蘇蘇州215021)
高水平的學術支撐服務是高校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基本職能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在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為了支持基層學院和師生心無旁騖做好本職工作,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高校面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頻次和規模呈現上升之勢。然而,相較于貨物、工程類采購項目,高校在服務類采購項目的驗收方面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機制,是經濟活動內部控制實施中的薄弱一環。為了加強結果管理、保證采購質量、形成管理閉環,高校亟需結合理論創新和經驗總結,進一步規范購買學術支撐服務項目的驗收工作。
明確原則是高校開展學術支撐服務采購項目驗收工作的基本前提。唯有以原則為導向,才能正確理解問題的核心與關鍵,將相關價值維度和關鍵要素融入工作,從而確保業務流程和內控體系的設計和建設不跑偏、不走形。
學術支撐服務包括高校基層學院、科研單位開展教學科研所需的保險、會展、租賃、維保、印刷、出版、加工等內容。有鑒于其多樣、復雜的特點,高校一方面應注重驗收工作的系統性、全局性、協同性,以領導機構、制度體系為“綱”,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另一方面要著眼于不同項目在性質、金額、受眾上的差異,以重點領域、關鍵崗位為“目”,做到突出重點和共性、兼顧一般和個性。“綱舉目張”,意味著驗收工作的相關各方要放眼全局謀一域,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做好分類實施,把控制措施延伸至驗收工作各環節。
驗收通常被視為采購管理全流程下的業務事項之一。采購管理是高校內部供應鏈的一部分,即高校內部對信息、物資和資金的流入和流出肩負職責的所有職能部門及單位共同形成的整體系統與過程[1]。因此,驗收應納入內部控制體系的范疇。高校要通過精準識別風險、明確控制目標完成流程再造,進而建立一套程序化、標準化、系統化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2]。為此,①出于實現控制關口前移的需要;②出于多元參與主體背景下引入外部監督力量的需要,高校因引導服務的直接對象、第三方專業組織參與對所購買服務的評價,為驗收提供多層次的審查視角。
有別于即時交割的貨物類采購項目,高校購買的學術支撐服務項目通常周期較長,具有驗收全流程除事后成果考察,還應包括事中過程監督。因此,①從過程著手解決“能不能”的問題,即通過及時了解項目進度、資金使用情況、服務效果等,第一時間發現并反饋存在的問題,保證購買的服務能夠實現預期價值[3];②從成果著手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即通過采用公正規范的評審方法和科學合理的評審因素量化指標,優化驗收結論的質量,并以之推動高校完善采購方法、推動服務承接方提高服務質量,使后續購買的服務更加“物有所值”。
學術支撐服務之成效的非實物屬性昭示著驗收工作必須“剛柔并濟”。①高校要基于明確、合理、積極的預期,準確把握購買服務項目的應然價值,通過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提出所購服務項目全面而剛性的基本要求[4];換言之,即明晰服務收益的底線所在。②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的實現為終極價值旨歸,以人為本,正視部分需要長期持續投入才能有所產出的項目在效益體現上的滯后性[5],正視部分創造性服務在效益體現上的不確定性,進而探索剛性與彈性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提高驗收評價指標的適用性、靈活性[6]。
原則決定方法,方法決定成效。為切實推動高校購買學術支撐服務項目驗收工作的進一步完善,高校內部的相關各方要以審計、巡視、內部控制建設等事項的整改為契機,以重新梳理驗收中必須要素為抓手,辨明正確的驗收路徑。
當前,高校購買學術支撐服務項目的驗收主體,即對服務承接方和服務本身出具評價或考察意見的單位主要為與服務事項相關的職能部門。然而,職能部門通常還身兼購買主體、受益主體等多重角色,在獨立性上先天不足。為避免因單一主體“獨斷專行”引發的審計或廉政風險,高校要推動代表多元化、差異化利益訴求的其他主體參與驗收工作,促使驗收結果愈加公正、全面、平衡。有鑒于學術支撐服務的效果和質量始終取決于服務對象,即師生群眾的認同、期望實現和滿意[7],因而高校應當將其引入驗收主體范疇。此外,包括專業機構、同行專家、參加采購項目的其他供應商等在內的第三方亦值得視情況加以考慮。唯有構建歸口部門牽頭、多元主體參與的綜合性評審機制,才能不斷提高驗收工作的公信力。
根據前文所述,服務類采購項目的驗收節點要“因項而異”、精準設計。總體而言,高校要逐步將驗收程序延展覆蓋至服務全過程,即從服務的成果交付考察出發,積極探索在諸如關鍵節點考察、階段成果考察、生命周期考察等節點的驗收方法和評價內容,并明確驗收的總目標和在各節點上的階段性目標。通過劃分合理的步驟進行分階段驗收:①可以分擔一次性驗收的工作量和責任風險,激發相關主體參與驗收的能動性;②避免驗收流于形式,降低問題發生的概率,以免問題長期存在而影響后期服務供給[8]。
參考傳統的公共服務供給理論,對公共服務的評價主要依靠審查服務效能:“效”是指服務承接方及其人員完成服務功能的效率、效益和效果,“能”是組織體及其人員履行職能并達成目標的能力、能量;“效能”強調的是能力、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有機統一,其中既有經濟性的量化測度,也包括倫理性的價值判斷[9]。高校購買學術支撐服務項目的驗收不外如是。以之為鏡鑒,高校應當結合約定在具體項目合同中的、需要一以貫之執行的目標價值,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開展多層次考察,建立包含服務態度、服務能力、服務實績、師生滿意、職能部門信任、合同履行情況等評價內容的服務驗收指標體系。
在全面依法治校的框架下,高校應當運用法治方法完善服務類采購項目的驗收工作,通過規范各項要素的內部運行路線,使驗收程序有條不紊展開。具體而言,①規范驗收主體權責,把監督衍生到責任、把責任落實到獎懲,實現驗收主體和服務承接方的權責對等,以免因驗收主體自由裁量權過大產生尋租空間[10];②規范驗收實施工具,引導驗收主體根據具體項目情況,運用成本效益分析、同類比較、因素分析、最低成本、公眾評判等指定方法,遵循既定方案搜集、核實、分析相關素材[11];③規范驗收結果載體,根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及其他具有指導意義的文件,按照驗收制度、采購文件和合同約定,形成列明各項指標驗收情況及項目總體評價的驗收報告。
結果應用是驗收的核心要義和最終目標。如高校僅是將驗收結果束之高閣,則不僅浪費了為完成驗收產生的行政成本,更無助于提高所購學術支撐服務的質量,無助于回歸“立德樹人”大學本源。唯有實現驗收結果同職能部門、基層學院和師生、服務承接方的協調聯動,才能使之真正發揮應有價值。
預算與采購環節是服務類采購項目實施的前置步驟,決定高校是否購買、如何購買相應的學術支撐服務。將驗收結果反饋至預算部門,有助于在高校資金使用顯性化的前提下,回答資金在服務領域的投入產出情況是否令人滿意的問題,通過成本收益分析對性價比做出準確衡量[12],從而更加準確地編制后續相同采購項目的預算,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將驗收結果反饋至采購部門,可以幫助其探尋在采購環節能夠進一步釋放的提升空間,從合理確定采購方式、科學編制采購文件、規范描述采購需求等方面入手,降低后續購買服務過程的不確定性,并避免由此導致的服務質量風險。
財務與法務環節是服務類采購項目實施的后續步驟,決定高校是否支付已購項目費用、是否發起爭端處理。將驗收結果反饋至財務部門,財務部門可以發揮“防風墻”作用,將其同采購合同約定的資金支付及履約保證金返還條件掛鉤[13],保障財務信息真實完整,通過會計系統控制防范資金流失風險的發生[14]。將驗收結果反饋至法務部門,則對于服務承接方未能充分履行采購合同約定的驗收不合格項目,高校可以依法追究其責任,維護基層學院和師生開展教學科研的正常秩序和合法權益。
學術支撐服務的公共性和指向性,決定了實際承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職能的基層學院和師生才是對其進行滿意度評價和意見反饋的最佳主體,具體服務項目效果更多取決于師生的認同。將驗收結果向基層學院和師生反饋,有助于其發揮監督和智庫作用,為高校提高學術支撐能力建言獻策。在校院二級管理體制下,對于部分在職能部門統籌安排下以“業務外包”形式呈現的服務事項,基層學院和師生對驗收結果的知情和評議可以被視為高校機關作風效能建設的延伸,對職能部門強化行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學校應在做好總體規劃、建立購買服務需求瞄準機制的前提下,將驗收結果及時反饋至服務承接方,引導其更好承擔服務產品設計、生產和提供的責任,促進服務供給和購買效率的提升。通過建立健全良性的信息互動機制,高校可以與服務承接方形成實現相互增值的可持續伙伴關系,從而降低行政和管理成本,滿足保持服務一貫性和連續性的要求;可以在以競爭和效率為導向的市場原則的推動下,促進學術支撐服務市場的健康和繁榮發展,不斷優化自身資源配置的合理性。
依法加強購買學術支撐服務項目的驗收工作是高校在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博弈背景下做好優化服務措施、提高學術支撐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為切實完善具有承前啟后作用關鍵的管理體制機制,高校要把科學健全的驗收流程和對應的監督機制嵌入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體系,進一步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提供堅實的支撐。